后记
我一向爱好读书。文学是我童年的一个梦。
上学了,父亲从上海回家探亲,除了大白兔奶糖外,多了几本文学读物。父亲是善于讲故事的,他一回来,我总要缠着他讲。父亲这次没讲,只是把几本书放在我的手里,说里面的故事比他讲的好听。于是乎,我就埋头下去。果然,我被吸引住了,有时吃饭都不愿放下。读完了,盼着父亲回家,带更多更好看的书。后来边读边摘下妙言警句,成了我的业余爱好。也许,从那时起,文学之“梦”在我心间透出娇嫩的翠绿的细芽。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离开了生活过的美丽而古老的江南小镇,开始了长达七八年(包括在职进修)的漫漫求学路。其间,读了一些中外名著,对文学有了更深的钟爱,与此同时,创作并发表了一些小说,比如《书架》《大忙人》《最后的补充》《鞭炮声中的悲哀》等等,其中《鞭炮声中的悲哀》曾获得市里的文学三等奖。然而,成家后,家事公事挤压而来,空余时间日渐逼仄,文学之梦慢慢萎蔫下去。
人们都说旧梦难寻,但能否寻到旧梦,取决于旧梦的诱惑有多大。事实上,文学这个旧梦一直潜伏在我内心深处,从未远离。近年来闲了些,旧梦便从心底泛起,于是,我又开始了阅读与写作。
写作,我都是有感而发,灵感来了,就写上一篇。灵感无疑来源于阅读与生活,于我而言,更多的却来源于信息储备。那次女儿回来,递过一双簇新的紫色斜格中筒雨鞋,说是给我洗车用。接过来时,我竟皱起眉来,因为我想起了童年的雨鞋,于是,很快便把这灵感变成了作品——《永不失落的小雨鞋》。《记忆里的黑牛》也是这样,当我为街边一头待宰的黄牛感到无言悲哀时,自然想起了半个世纪前走过我生命里的那头黑牛,随后,又将这个灵感固定了。而《青柿子的滋味》中童晓琳的原型,则是我用全部余生在寻找的闺蜜——她的英年早逝,留给了我抹不去的伤痛。这伤痛,给了我灵感,而使灵感固定下来的过程,也是我对她深切缅怀的过程。
记得王安忆说过,时间像条河。这条河在我的身边默默流淌,一些落叶残荷,许多细石沙子流进了我心灵的河湾。把那些留下的,一点点地掏出来,过滤筛选,洗净晒干,分类固定,然后,将这些固定的,收藏起来保管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想。问题是,先收藏哪些呢?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从头收藏起来。于是,便陆续把描写人生起点——青春少年时光的十篇小说以及两篇散文(其中部分已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过),整理结集为《心语》。
《心语》,是其中一篇小说的题目,它既是里面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也是所有文章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心语》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江南水乡。其中大部分作品,描述了一群少男少女相嬉相闹、相伴相长、相恋相爱的故事;其余部分则讲述了小主人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优良家风的传承等。《青春三部曲》——《燕归来》《心语》《马儿啊,你慢些走》,讲述了燕儿与阿龙曲折曼妙的情感历程。《心恋》讲述了女学生对老师充满敬仰与想象,由此产生的朦胧爱意,最后却是爱之源头“错置”了,一往情深成了空无所依。《只缘同根生》描写了一对同胞姐妹的情感纠葛。《白色公主裙》是一曲不向困难低头,用辛劳与智慧赢得胜利的赞歌,为当下养尊处优的小公主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永不失落的小雨鞋》讲述了“我”与小雨鞋的真切感人的故事,而最终孙女拾起被她甩掉的小雨鞋,凸显了优良家风的传承。《话儿向谁说》讲述了特殊家庭里失却爱的孩子与无人搭理的空巢老人相互取暖的动人故事。《大哥牌菜泡饭》里的菜泡饭,不但伴随着“我们”度过了那段饥荒岁月,而且给了我们温馨,留下了隽永的生活情味。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石惠泉同学。他对文稿字斟句酌,纠正了里面的错别字和不妥的标点,还对每篇文章做了精到的点评,并一再予以充分肯定与热情鼓励,让我获益匪浅,信心倍增。还要感谢我家乡可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和淳朴的父老乡亲,是他们给了我创作源泉。然而,《心语》毕竟是文学作品,即便有原型,情节却都是虚构的,望勿对号入座。
寻梦。徐志摩的方式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我的寻梦,便是这本《心语》。当然,这只是个开端。
翟玉平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