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思考,内容涵盖关于对艺术理论的思考、艺术创作给人所带来的愉悦、艺术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等方面。全书分为数个部分,分别从“我”是谁、如何“想”、怎么“看”、真好“玩”,来探寻艺术是如何影响人的思维,通过艺术感知自我;进而以艺术的视角去思考世界,在艺术创作与体验中提升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最终体验艺术是如何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与乐趣。后面引出了一个问题:去何方?即我们如何思考世界与“我”的关系。
《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网》《养成回味的习惯》《让自己放松》《相信你的直觉》《“车相依——记忆深处的老汽车”马兵林主题画展》《学过的,以及将要学的》《人间的样子——邓涵“重构的记忆”水彩画展》……本书是作者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思考,内容涵盖关于对艺术理论的思考、艺术创作给人所带来的愉悦、艺术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等方面。
故事的开头都是小时候
。
我小时候的周末,常常
是在美术馆、博物馆度过。
最早是婴儿车推着,后来是
父亲抱着、母亲牵着、自己
走着,在世界各地的展馆里
流连忘返。渐渐长大,看展
也就成了我周末的必修课。
于我而言,所谓欣赏艺术,
就是在美术馆里与作品对视
时,常常能遇见恰如其分的
醍醐和不可预知的惊喜。这
些对视的时刻或张扬或沉静
,或直白或隐喻,却都给人
心动的体验。
刚到美国上学不久,我
便对“去纽约的美术馆朝圣”
上瘾了。有两年的时间,哪
怕学业再忙,我也坚持每周
末从大学坐火车去纽约看展
,不仅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展
馆和展会,还经常连续几周
看同一个展。现在想来,那
时候真正让我上瘾的,除了
顶级的艺术体验,还有朝圣
之路本身——在抵达纽约之
前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里,我
可以看着哈德逊河谷的美景
发呆,可以和同行的朋友谈
笑风生,也可以心无旁骛地
专注思考。多。当回过头再
次踏上去看展的路程时,竟
然比当初上瘾式的看展内心
更充盈,欣赏作品时也能产
生更有洞察力的碰撞与思考
。
当大学生活接近尾声,
反思我对艺术的心态变化,
才知晓曾经的自己是一个“
为看展而看展”的人。对某
一件事情几乎偏执的热情,
往往伴随着一种作茧自缚式
的沉迷,需要时不时提醒自
己不能陷入自我陶醉,去探
索其他事物——毕竟,人生
重在体验。但是,对艺术“
偏执”的经历让我养成了随
时自观的习惯。曾经,我以
为艺术一直陪伴我,现在想
来,实际上是自己在陪伴自
己。通过对艺术的追寻,我
能和自己做朋友,能体验到
独处的快乐。真正成熟的心
智,会明白能让自己开心、
让自己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
。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在自
己所爱和非所爱的两个世界
进退自如,不被热爱和厌烦
中的任何一种情绪束缚。从
偏执到解脱再到超然的回归
,就是我在学习艺术的路上
切身体验到的“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的哲学。
非唯丰盈,无以成长。
这本书集结了我大学期间以
及近期与艺术有关的随笔,
没有一篇文字被雕琢成十全
十美,甚至有些是稚嫩的、
直白的灵光一现,却诚实地
记录了我在艺术中成长的诸
个瞬间,是真实的积累与蜕
变。每次阅读自己以前的文
字,我都会惊诧于自己风格
的多变。时而是语焉不详的
诗意,时而是客观剖析的清
醒;时而阳春白雪,时而颇
接地气,让人怀疑是否出自
同一人之手。其实,写作的
过程很难是彻底原创的,往
往是和外界交换观点、学习
吸纳、内化再外化,是无数
因素纠缠的结果。有一次和
我的导师聊天,我说我的写
作过程就像烧开水——学习
知识、收集资料、思考事物
之间的联系就是不断吸收热
量的过程,最后达到沸点,
是心中左冲右突的表达欲隐
忍不住了才写,聚力后的词
句顺其自然地喷涌而出。坚
持原创是必需的,但是需要
留意有哪些因素影响过自己
,同时不介意被外界改变和
重塑。我选择用发展的心态
去爱一个东西、一件事物,
大胆地享受每一个阶段,随
时撒种、随时开花,得到它
并不是终点——根本没有终
点这个概念,而是一路穿花
拂叶不断地成长、变化、更
新、走下去。唯一不变的是
层层累聚的“变”与“变”之后
的回响。
艺术温润心灵。也许你
也和我有同样的体会——一
次又一次,艺术以一种美丽
的方式入侵了我们封闭的小
世界,让我们丰厚,让我们
兴奋,让我们心动,让我们
真切感到——“我,活着”。
如果有一句话最能概括这种
感觉,那就是我在每一篇看
展笔记最后都会写的一句发
自内心的感叹:“今天也好
美!”
郭泊羽,毕业于Vassar College艺术史专业,且提前一年以学校**荣誉毕业,现于美国哈佛大学读研。
曾于世界各地考察博物馆、美术馆:在学习的同时亦于美国与中国的多个艺术机构和行研实验室实习,从事采访、撰稿、策展、评论及产品运营等工作。
“我”是谁?——通过艺术感知自我
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属于你的表达方式
接纳的心态
如何“想”?——通过艺术升级思维
寻找你的切人点
想一想,再想一想
不断优化你的表达
怎么“看”?——通过艺术审视世界
遍布身心的眼睛
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网
养成回味的习惯
真好“玩”——时刻体验艺术的乐趣
让自己放松
相信你的直觉
你体验过自由吗?
去何方?——带着对艺术的爱踏上人生旅程
If Color Could Kill:图像
Chelsea画廊区看展笔记节选
“车相依——记忆深处的老汽车”马兵林主题画展
学过的,以及将要学的
人间的样子——邓涵“重构的记忆”水彩画展
看盲
山风
上墙
深潜
蔡国英先生
望乡
蚊香
2017年夏天欧洲艺术游记
徐冰艺术中的“人”“地”“人与地”
无解风景
遥望佛罗伦萨的传奇建筑
圣人与圣城
凉爽的风
到此为纸
我们的阳光——对话爱艺术的孩子
14岁的“拯救”和“治愈”
掌控时间,像掌控线条一样
最美不过日常
小小少年,梦很奇妙,不要烦恼
12岁的哲学,藏在“有思想的线条”里
值得推荐给你的艺术史学习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