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青少年 《花呓》是一本深厚的绘本。
一是颜色深厚,全书使用了褐色的大地色作为背景色,醇厚的底色,配合主角头顶的主色调——绿色,这是植物的颜色,也契合了这本书的内容,变成植物的女孩生机勃勃。二是内容深厚,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什么?
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突然头顶长草,害怕地逃离了人类世界,却不知哪里才是自己落脚的地方,她来到森林、遇见各种动物、经历了长年累月的跋涉,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和安身之所。
细细看图,女孩头顶的草越长越大,越来越茂盛,直到开出大大的花,植物的愈发茂盛也与她发现自我的过程相契合。当发现“我和世界不一样”时,是要像小女孩那样“那就让我不一样”,还是每天剪短头顶的草,继续适应人类社会?故事给出了它的答案。
《花呓》中隐藏着很多细节:第一页床头的小动物,正是小女孩后来在森林里遇到的动物们;一只白蝴蝶在整个故事中伴随着小女孩;猫头鹰紧盯着老鼠,在动物聚会那一页突然吃掉了老鼠……众多线索使得《花呓》的韵味和耐读性大大提升,这些小小的线索仿佛猜谜游戏,吸引着读者反复阅读,在领悟《花呓》的同时,也在《花呓》中遇见自己。
这部绘本由彩铅、色粉、胡粉创作,用工笔画一般的朦胧效果画出这个有些真实又有些魔幻的故事。从故事一开始,担心女孩变异后去处的读者,最后会赞同女孩在他乡扎根的决定,还是期待她重返人类社会?就像每个人的自我认知过程都有不同,每个看完《花呓》的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吧。
我渴望繁茂
文/徐榕(著名童书评论人)
一个好故事,就是如果你把它埋在土里,它会发芽,它会开花,它会扎根。
也许是因为埋藏了太久,打开绘本《花呓》的第一页,故事就“发芽”了:一个女孩变成了植物,植物在她的头顶发芽。
女孩从未当过植物,她惊惶,她迷茫;
植物向往山林,山林繁茂,有阳光雨露,有生长绽放,有新的未知,也有新的伙伴;
可是植物不会永远地游走,植物需要扎根。
在绘本《花呓》的最后一页,植物找到了自己的家,女孩“扎根”在山谷繁花丛中。
认识,寻求,实现,这是生命永恒的命题——藉由文艺的表达,年轻的作者薛惠中赋予了成长最原始的能量。
联结,共生,归依,这是生命永远的轮回——藉由一株花的绽放,绘本《花呓》融通了不同的生命形态,蕴含了虔敬自然的教义。
“变成怪物的我”,“清澈的阳光沁透了我”,“我第一次感受到舒枝展叶的快乐”……作者崇拜生命的神奇,认为如果不能体验奇妙,是因为我们禁锢在单一的生命形式中。所以,她在绘本中借助另一种生命形式——植物——经历神奇,重获体验。释放真实的感受,相信和尊重自己,在她的文字里,没有专制,只有自由的呼吸。
“小时候,跟随父母从北方来到南方定居。南方四季常青,各种植物争相繁茂。山雾笼罩的时候,空气里弥漫着草木暖湿甘甜的气息;山雨来临的时候,各种音色的雨声像是在合奏一场音乐会。”作者把儿时的视觉和敏感,一笔一触地描绘在画面中。穿越时空,与自己的童年重逢,在她的图画里,有一种天真的孤独。
变成一株植物,这是懵懂的梦呓还是真切的表达?床头的玩偶怎么变成了山林里的精灵?小小的白色的飞舞的蝴蝶,会在哪里停落?“昨天已经走远,明天还未到来,除了此刻,其他的都不要管啦!”把心声传达给一株植物,这是一种怎样的寄予?作者在现实中究竟寻觅着什么?在迷茫中确认,在寻找中遇见,在她的故事里,提问多于回答,探索多于发现。
自由的呼吸,天真的孤独,永远的追问,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每一种生命都需要,每一个成长阶段都需要。花的呓语里蕴藏着生命生长共同的愿望——“我渴望繁茂!”
我和世界,无限多样,对《花呓》的阅读,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生长和改变,无限可能,对“花呓”的理解,孩子是大人的导师。
经历了发芽、开花、扎根,绘本《花呓》算不算一个好故事呢?这个故事会不会继续埋藏——埋藏在读者的心里呢?也许,我们需要努力延缓满足感的来到,因为一个好故事是没有终点的,走出绘本,重新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才是真正的开始。
(作于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