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平定三藩大业为纵轴,以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为主线,笔墨触及明末清初,情节纵横朝野各处,人物牵涉上下九流,枝节横生、叠加缠绕,构成了一幅波涛汹涌又暗流涌动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并富有技巧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文功武治的过人能力和成功地将各种民间势力招安为强大平叛力量并取得辉煌战绩的特殊智慧,塑造了一位自信果敢又心思缜密、敢想敢做、重情重义的娇美形象。
黄栋梁,曾用笔名火金、贞龙、真宏。作家、诗人、诗酒文化专家、茶文化爱好者。湖南宁乡人,曾经军旅,现居深圳。著有长篇小说多部,发表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及诗酒文化、茶文化研究文章若干。
引子
第章英雄峡谷里出手张安巨石台得梦
第二章村校来了不速客 先生收留避难人
第三章 比武争峰连晋级 少年护院
第四章尼香谈天象姐妹初识似情深
第五章香闺少女情思动房中少男心不宁
第六章春酒寿宴同场办 对联难住老先生
第七章后院徒儿谈师傅雪里吟诗意沉沉
第八章小悦唱出心中意李茂回头报军情
第九章表姐原是女湖中遭劫巧脱身
第十章南岳落脚结僧道女子
第十章宫女道出真来意倾谈只为效朝廷
第十二章小女巧推婚嫁事 虚情男子计失灵
第十三章 山寨遇袭终化解 寨主效忠为感恩
第十四章治贼惩匪两相异少女中套敞心门
第十五章李茂回京为大计格格促成婚姻
第十六章何卫山寨里成婚小悦后山上许身
第十七章受封成官将皇妹奉旨喜成婚
第十八章初恋情人月下拥 新人洞房有诗成
第十九章送郎情女递诗笺两女私语寨院中
第二十章喜信惊得张家乐 新娘弹唱献郎君
第二十章博公寨里令来了真假联络人
第二十二章义妹逗玩夺酒怀义兄路上论英雄
第二十三章桂岳楼里英雄见席间尼姑送真经
第二十四章反贼强囚旧皇后惜梅从佛事有因
第二十五章 巧言惊醒大帮主敬酒醉倒众弟兄
第二十六章施计救出被囚人尼姑心上起红尘
第二十七章相逢不识老相好美女闯门为救生
第二十八章久别重逢生欲火 客房奸了醉酒人
第二十九章排兵布阵除逆贼 丫头冤死混战中
第三十章惩奸最终顾情理两帮结盟投大清
第三十章私生女遇上亲人 山寨里隆重迎宾
第三十二章格格惊了远来客 四尼听劝心已通
第三十三章 山路突生风流事五女还俗离佛门
第三十四章柳叶露出心中事众女授任军
第三十五章老男新婚梦小洁 聚谈笑翻众女宾
第三十六章疯交媾是阴魂附设魔咒为露奸情
第三十七章织造督办遭戏弄 王炳柳叶终成亲
第三十八章饭铺里遇上乞者吴三桂举旗反清
第三十九章 揭穿少年女儿身 格格岳州劝总兵
第四十章薛珊拒绝小虎意小悦战前添身孕
第四十章 民军首战传捷报 暗探派往岳州城
第四十二章张家迎来小孙子老女心中有隐情
第四十三章为秋菊饶过叛贼献火药伍兴报恩
第四十四章 民军释放有罪人冤家恩怨吐林中
第四十五章随时局定下婚典儿媳妇喜报家公
第四十六章多对新人同成婚大造声势诱叛军
第四十七章胡大魁前往常德 老于头衡州担任
第四十八章陷敌阵民军被俘动密招张安脱困
第四十九章防泄密勇士受命往岳州张敬成行
第五十章何卫携圣旨回返 民军往三地增兵
第五十章苦相劝小柳掏心 李茂出征
第五十二章 吴三桂南香 大元帅寺里断魂
第五十三章皇上误臣遭冷落格格伤神
第五十四章写信求助老祖母小悦出战长沙城
第五十五章因恋战格格自罚 出意料段彪现身
第五十六章施妙计生擒内贼放反贼离间叛军
第五十七章互致歉道出秘密洪秀珍席上成亲
第五十八章宣懿旨民女受封 当格格只
第五十九章柳叶喜认亲生父小悦登上毗庐峰
第六十章钦差大沩山传旨 巨石台又迎新人
尾声
雪峰山顶着常年积雪,绵延千里,如一条腾飞的巨龙,搅动湘西到湘中的云天雾海。其东南余脉有如翘甩而起的巨大龙尾,若即若离地挑逗着另一条巨龙——衡山山脉的尾部,气势磅礴,灵韵十足,且妙趣盎然。这段高高翘起的雪峰山东南余脉,便是以神奇而著称的大沩山山系。
大沩山,亦称沩山,湘江支流沩江的发源地。雄踞宁乡西北,北连桃江的桃林竹海,西邻安化的高山云雾,东望洞庭的清波碧浪,南眺湘乡的稻菽桑田,周回几百里崇山峻岭云气相汇,翻动旋转,漫山升腾。其山存茂林,林储活水,水养坡地,地蕴沃土,宜耕宜种。传说舜之子“沩”当年相中此地前来开发,开创了此处的农耕业及手工业,成为了此地农耕文化和手工业文明的奠基之人.故被后人尊仰而称作了“大沩”,大沩山之名便由此而来。
大沩山自古就有“大沩凌云”之壮观。经几千年发展,大小山冲田连阡陌、流水人家,胜过世外桃源。当地人守着这块宝地安于耕种,自给自足,不曾受天灾之害,亦未受大荒之苦,尽享天赐之富庶。山外文人墨客、富贾、才子佳人被其魅力所引,纷至沓来,或游幸于此,或安居此地,留下了诗文万千、美谈无数。
唐朝时,寺院风水大师司马头陀遍游名山大川,实地踏勘大沩山后赞叹不已,向禅宗高僧、佛门大德、禅宗丛林清规制定者百丈禅师推荐,百丈禅师派灵祜大师来此创建了佛教“一花五叶”之首叶沩仰宗祖庭密印寺,奠定了千年密印的繁盛与万佛灵山的辉煌,与最早在此出家的唐朝尼姑铁磨禅师一道,构建了大沩山雄厚的佛教文化根基。唐代河南籍名相裴休看中了此处山灵地旺,晚年辞官来此助佛教、办学堂,了佛教文化、北方文明与当地农耕文化、手工业文明的再度融合,开创了湖湘文化发展新纪元,也助推了大沩山佛教与教育的繁荣。其中地处大沩山中部的那片被他用来开办了众多学堂、书院的抱孵之地,后因官将百出而被冠以了官山的美名。其次子裴文德代替皇子在大沩山出家后再赴杭州金山寺修行,后成了《白蛇传》中的得道高僧法海而随这故事传说了千年。当地的晚唐诗僧齐己钟情吟咏,有八百余首诗作收了《全唐诗》,成为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齐名的唐代大诗人。在大沩山出生、就读,后高中状元的易祓,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虽遭贬又官复原职,但在居家的三十年中潜心经学研究,著有等身之作,且热衷于经学传授,使大沩山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一块特殊高地。南宋名相、抗金名将张浚及其儿子、朱张理学创始人张拭(号南轩)给大沩山带来了文化新风。张拭在长沙重修岳麓书院的同时,又在官山的百校丛中再创了南轩书院,其理学理念融会本土文化广泛传播,经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在前承后启、开拓创新中提炼升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忠诚担当、报国尚武、经世致用容并蓄、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造就了代代湖湘英杰,给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中国历史谱写了不可替代的华美篇章,“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无湘不成军,唯楚有才俊”“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等回荡寰宇的壮语豪言,就是湖湘儿女秉承代代相传的湖湘精神谱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