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
桓公
庄公
闵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
哀公
【经】元年,春,王正月。
《传l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逋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译]
【经】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传』元年是什么?是国君即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是一年四季的开始。王指的是什么人?指的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后说“正月”?这是为了表明是周王正朔的正月。为什么说周王正朔的正月?是为了弘扬周王的一统天下。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意愿。成全隐公的意愿是怎么回事?因为隐公准备治理好国家.然后还政于桓公。为什么还政于桓公?因为桓公虽年幼但地位尊贵.隐公虽年长却地位卑下,他们之间尊卑的差别是很小的,国都的人没有知道的。隐公年长又贤能,于是众大夫就攀缘隐公而立他为国君。隐公在这时要是推辞就位,就不知道桓公将来是否一定能立为国君:如果直接立桓公为国君,又恐怕众大夫不能真心辅佐幼君。所以.总的说来,隐公的就位,正是为了桓公将来即位。隐公年长而又贤能.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这是因为,立嫡子,凭年长不凭是否贤能:立庶子,凭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为什么就尊贵?儿子因母亲尊贵而尊贵,母亲也因儿子尊贵而尊贵。
[解]
我国夏商周三代所用历法分别称作夏历、殷历、周历,其不同之处在于每年开头一个月(即正月)是不一样的。夏历的正月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阴历正月:殷历的正月则较夏历提前了一个月,即夏历前一年的十二月:周历的正月则较殷历又提前了一个月,即夏历前一年的十一月。所以三代有各自的正月,这样一来就有了三个正月,古人称之为“三正”。
中国在古代是一个农业国,社会的稳定、政权的维持,都相当倚重于农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违农时,才能获得丰收。农时的指示,当然是靠历法。这也是中国古代历法俗称农历的原因。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注重修订和颁布历法,以便更加地指导农业生产。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说: “必受命而后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因此,每个王朝建立后都要确定自己所用的历法,叫定正朔。正就是每年的第一个月,即正月,朔就是每月的第一天。在中国古代,定正朔更具有政治意义,因此也常常用正朔来代称一个政权。如南北朝时,东魏权臣高欢曾经说:“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意思就是说萧衍因为研究衣冠礼乐而博得中原士大夫认可,把他的南梁政权作为正统。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