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新作《今朝风日好》2008新年伊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翻开淡黄色的书页,让桥迷们放心的是,这本新书中的董桥依旧中学渊博西学精通,依旧是“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个字”,也依旧的顽古不化,依旧的不脱傲慢与偏见的意识;但让你不得不叹服的是:中文就是可以这么漂亮!
咖色旧皮封面,烫金字体,盈掌开本,俨然一册西洋古书模样。这样精致的小开《今朝风日好》,恰巧是对近年风行于市的“大而粗糙”的一种反诘。 在这《今朝风日好》中,董桥开始带我们走进他的书房,听他讲搜集古书旅程中的“00七”故事,听他说皮革说装帧说纸张说书瘾,随着他的讲述似乎我们访书读书藏书的情趣也染上一层古籍封皮的古色和古香。
带着你的信和那本《Modern:British Bookplates》,Terrence上星期果然来了。他说只能停留一个晚上再转飞曼谷公干。正好是亮丽的星期天,中午我带他去喝茶吃广东点心,下午来我家看他想看的文玩和字画,也让我看了他许多藏品的彩色照片。天黑了我们在中环吃了晚饭他说他没兴趣观赏香港的夜市夜景,情愿再回我家喝咖啡接着看我的那些老东西。
你说得对,他真是一位非常古典的英国人,四十刚出头博览的群书比八十岁的老头还多,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在金融界讨生活的人,怪不得他抱怨父业的拖累和父荫的庇佑往往害他错过了月亮又捡不到六个便士:“人都成了酸甜咕噜肉了!”他说。
你说他父亲有点像毛姆小说《The Round Dozen》里的Edwin St Clair 。我想像他们家一定也在Leinster Square样大的宅院:客厅里整整齐齐全套家具都铺上几块丝绣锦缎,玻璃大柜里陈列Dresden瓷器,饭厅厚厚的土耳其地毯踩在脚下像踩着一朵朵青云,桃木餐具柜子里亮着名贵的银器,墙上几幅肃穆的老油画全是博物馆美术馆的遗珠,古奥的人物古秀的山乡古雅的画框顾不了William Thackeray的嘲讽了。你说泰伦斯写了两部小说搁了三年还找不到出版社给他出版,我想像他的书桌上也一定长年摆着两部书,一部是《圣经》一部是《惠特克年鉴》,那是AnthonyTrollope说的 “the two most useful books to a novelist were the Bible and Whitaker‘s Almanack.”。
泰伦斯听我说完小说里这段《圣经》和《年鉴》笑得好高兴。他不喜欢Anthony TroUope的Barsetshire系列小说,说这位十九世纪在英国邮政局做了几十年公务员的作家只有一项大成就:他在英国各地遍设邮筒!我们说起老派人写的老派书,泰伦斯最敬重的是哲学家A.J.Ayer:“在英国,真能驾驭英文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艾尔一个是罗素。他们的哲学我兴趣不大;我喜欢揣摩他们的英文。”他说他父亲跟罗素相识,他小时候见过罗素一两次,干巴巴的老头嘴里仿佛含着一枚橄榄。他也听过艾尔演讲,讲话比不上文章清爽。
我原以为我迷恋古董盒子已经迷得够痴了,这回发现泰伦斯迷得比我更痴。光是嵌螺钿百宝的明清提盒印匣都十几件,加上轿箱香盒圆的方的总共六七十件,照片中看到的十几二十件件件标致:“那里头三十几件是我父亲留下来的,我自己这十年里收的其实都没有当年他收的好!”他们家那件盛放菜肴果品的圆木盒子很少见,是沈周《盒子会辞》里说的“盒” 吗?《板桥杂记》写南京妓女上元节玩“盒子会”的盒子没写出款式来。他早年在纽约和旧金山找到的六七件明代剔红剔犀漆盒看照片看得出他雅缘不浅.他说他的雕漆知识都是你替他找资料慢慢教他的,有些中文著录尤其靠你替他口头翻译解说,我不知道《儒林外史》有英译本,泰伦斯说他读了这本书才明白“盒子”是“礼品”的意思,害我深夜翻《外史》翻了老半天才找到周先生那段奉承人家的话,说他图的是“逢时遇节他家多送两个盒子”!我猜泰伦斯“礼品”之说是这样来的。其实《警世通言》一类的老小说里说“盒子”说的往往也是礼品。
难得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英国人这样倾心中国古玩。我的老朋友Dcrek 不算,他在剑桥修读中文,又去台湾和北京进修过一段时日,不太深的文言文都读得懂,又会画画,喜欢中国老东西一点不奇怪.你在伦敦见过的 Leonora更不算,她不谙中文却泡在她叔叔的古玩店里泡久了,过目过手的中国旧玩意儿不少,天生又爱美,品味好极了,明清文人清玩她分得出雅俗。泰伦斯倒是全凭直觉判断中国文玩字画里的文化气息,绝不谈理论,他说反正“艺术不必言诠”。
看过我家那么多中国画你猜他最喜欢谁的作品?丰子恺。我的丰子恺不多,一幅立轴《春日双蝶》他看了又看说是平淡朴实的教人“想家”。一把扇子画一家人家在家门前扫地备茶题上“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他静静看了好久眼眶里泛起薄薄一层泪影说这位丰先生的画带着“传教士的爱心”!我听了一愣告诉他说丰子恺年轻的时候真的皈依过佛门。临走,泰伦斯约我到伦敦看他的藏品,横竖我放假,过了中秋节会在欧洲,回程一定去看你,看他。
董桥(1942-),《苹果日报》社长,曾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明报》总编辑。曾在香港、英国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本名董存爵。祖籍福建晋江。著作有《双城随笔》、《这一代的事》等。
今朝风日好
最后,迷的是装帧
我的初版○○七
再见Rackham
限印版《七智柱》
追念J.S.P.的书房
画《鲁拜集》的人
又一部《伊利亚随笔》,多好!
丘吉尔的背影
比尔兹利漫忆
纸月亮
野草莓
橄榄奏鸣曲
罗马一叙
伦敦书坊记事
沉香记
济慈的欢愉
莎翁左倾的欲望
那时候我们爱读一点诗
湾仔从前有个爱莲榭
文人书信
门前两株白果树
楠木好看
闰年黄杨
瓷簪之夜
滨虹草堂
醉红的悬念
钗筒忆语
小小一套狄更斯
胡适的牵挂
又见史湘云
一生至友
记得李先生
紫铜罗汉
青灯佛影
爱榴室
龚夫人之恋
老吴的瞎话
刘文指要
大林小记
画里郁风
情愿她是李清照
楔子的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