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豪苏轼词作精华选本
★首批向全国推荐经典古籍的优秀整理版本
★ 版本完善,编校精良,每首作品都有详细注释、精彩解读
★16开大本,正文版式大字疏朗,悦目护眼,封面简洁典雅
苏东坡(苏轼)一直是中国人喜爱的文人之一,他那些精彩的词作也一直在人们口中传诵。本书精选了东坡词作中的一百馀首,让读者再次体味这位学际天人的豪情、幽思,喜悦、恬淡,忧愁、感叹。书中选词部分选择全面周到,注释清楚易懂,文献丰富扎实,解读精妙得当;前言部分则简要精练地介绍了苏轼的基本生平和诗词创作的情况,可使读者简明地了解苏轼词作的面貌。此次纳入古典文学大字本丛书推出,采用大开本,正文版式疏朗悦目,大字护眼,整体装帧简洁典雅。
古典文学大字本丛书整体简介:
★ 中国古典文学基础作品精选。
★ 16开大本,正文版式大字疏朗,悦目护眼,封面简洁典雅。
★ 版本完善,编校精良,详细注释、精彩解读辅助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文曲等多种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朝历代也诞生了众多闪耀于世界文学之林的文学大家。这套古典文学大字本丛书,精选基本的中国古典文学典籍和一些古代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包括先秦诗歌的代表《诗经》和《楚辞》,历代诗词文的经典选本《古文观止》《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唐诗名家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的诗选和宋词名家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的词选。本丛书共16个品种,由古典文学专家精选、详注、解读,特以大开本大字简体横排,版式疏朗,赏心悦目,对于需要保护视力的读者来说是很好的选择。一套丛书在手,即可基本掌握中国古典文学的菁华,同时典雅的装帧设计,大字护眼的正文版式,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古典文学大字本丛书书目:
诗经选 褚斌杰 注释,方铭 选
楚辞选 陆侃如、龚克昌 选译
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 编选
千家诗 谷一然 评注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 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注释
宋词三百首 武玉成、顾丛龙 注
元曲三百首 张燕瑾、黄克 选注
李白诗选 熊礼汇 评注
杜甫诗选 谢思炜 评注
白居易诗选 孙明君 评注
李商隐诗选 董乃斌 评注
柳永词选 王兆鹏、姚蓉 评注
苏轼词选 刘 石 评注
李清照词选 陈祖美 评注
辛弃疾词选 刘扬忠 评注
姜夔词选 韩经太、王维若 评注
前 言
一
十一世纪中期的北宋,经过建国后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内忧外患虽未曾稍歇,社会经济、文化却得到普遍发展。一代文化巨擘苏轼,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二十二岁时便礼部进士及第,并为主考官欧阳修所激赏。后又应直言极谏策问,入第三等,名噪京城。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湖州(今属浙江)、登州(今山东蓬莱)、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今河北定县)等地做官,又数任京官,因新旧党争,先后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县),卒于常州。
东坡一生经历丰富而坎坷,不论何时何地,沉浮出入,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性不变。正是这些使他的人格发出光辉,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足以表达后世学人对东坡人格的无限景仰。他从生前直到今天,一直是中国人喜爱的一位文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东坡是一个博学多能、举世罕匹的文艺通才。他的书法绵里裹铁,萧散简远,名居宋四家之首;绘画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以笔墨写意趣,滋味浓郁,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诗歌二千七百多首,纵放透辟,曲折澜翻,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流大家;散文四千二百余篇,随物赋形,词达意周,向与韩、柳、欧三家并称,史称唐宋八大家者,他居其一;词作今存三百五十首,数量虽比不上诗文,在词作家中却属高产。尤其是就各类文体各自的发展历史看,苏词创作较之诗文有更大的突破性、更强的创新意识,是古代词苑中珍贵的艺术遗产。
二
林语堂在他那部精彩纷呈的《苏东坡传》中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这句话多少有些。
在苏轼逝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在他长达66年丰富辉煌的一出大戏落幕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姑且不论这出大戏的全部,仅就其中一幕的词作来说,戏的主人表演的好坏是否已经判断清楚了呢?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
九百年来,东坡词领受的各式各样的评价,或钻皮出羽,揄扬升天;或洗垢索瘢,贬抑入地,就其丰富多样性来说,恐怕没有第二家可以比得了。我有时想,东坡泉下有知,会不会因某些不虞之誉而赧颜,又因某些求全之毁而抱屈呢?
谓予不信,请看仅晚东坡四五十年的两位同时人的评价: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前段见于王灼的词学名著《碧鸡漫志》卷二,后段出自大名鼎鼎的李清照《论词》。一个说他出神入天,高出同辈;一个说他不协音律,不是词,只算诗。
再看东坡盖棺八百多年后的现代,两位同样著名的词学家的评价:苏轼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广博的学识、开朗的胸襟,写出了大量辉煌的诗、文、词,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和丰富的思想情感……他所作的《东坡乐府》,内容广阔,气魄雄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是宋词空前的划时代的革新,也是宋词进一步的发展。
东坡是大作家,不能限以词人,更不能限以豪放派词人。他的词像郭老的诗,做得很不经意,很随便,时有妙语警句、深刻至情的话,而全篇精美者少。前段见于唐圭璋先生的一篇文章《从〈东坡乐府〉里看苏轼和农民的情谊》(载《词学论丛》),后段见于吴世昌先生的《词林新话》。一个是进一步,划时代;一个是不经意,很随便。
不仅论总体是如此悬殊,即论一篇具体的作品,轩轾也有如天壤之别的时候。比如这首有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人对它顶礼膜拜: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依声能事尽矣。有人却将它批得体无完肤:一蓑七字尚无不可,然亦只是申明上二语之意。若也无风雨也无晴,虽是一篇大旨,然一口道出,大嚼乃无余味矣。然苦水(顾随自称其号笔者注)所不取者,厥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二韵。如以意论,尚无不合,唯马、怕两个韵字,于此词中,正如丝竹悠扬之中,突然铜钲大鸣;又如低语诉情,正自绵密,而忽然呵呵大笑。料峭春风三韵十六字,迹近敷衍,语亦稚弱,而破坏全体底美之罪尚浅于马、怕二韵九字也。它们分别见于两位大学者郑文焯的《大鹤山人词话》和顾随的《东坡词说》(载《顾随文集》)。那么这叫读者如何适从?叫我们古典文学的爱好者怎样去接受作为词家的苏轼、去欣赏苏轼的词作呢?
三
这种现象其实不奇怪。越是不平凡的人,越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让人们去品头论足,何况对于文学欣赏,本来就是口有殊味,诗无达诂。
随着时代的推移、文学观念的变迁、评论者个性和文学趣味的差异,历代对东坡词的评价的确言人人殊,但在今天,至少有几点已基本成为大家的共识:
一是扩大词的题材。
清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所谓应歌,是说词人在绣幌绮筵上创作歌词交给倚红偎翠的歌儿舞女演唱,其目的既是聊佐清欢,其内容就不是应景,便是应酬;不仅空虚,而且单调。不外写男女之情,抒离别之恨,格局逼仄,气魄狭小,不仅很难表现作者自我的感情和志趣,甚至难于传达作者自我的声音往往是以歌伎舞女的身份、用歌伎舞女的口吻而作,所谓代言是也。
苏词突破了这种狭小的格局,将写景、记游、说理、咏史、言志、抒怀、悼亡、送别、乡恋、友情、田家、国事、咏物、谐谑等等内容纳入词中。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当然多少有些夸张,却正反映出苏词内容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充实。在这些丰富而充实的内容中,词人完成了多方面自我形象的塑造、自我情志的抒发,完成了词史上由模拟歌伎舞女声口的代言向直抒胸臆的立言的转变,完成了由情感内涵的共性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这其中虽然也存在应歌乃至应社(同上周济语,指在文人聚会时作词以记一时雅兴)的成分,但总体上确实是出以个人的真情实感,亦归于个人的真情实感。金代文学家兼文学批评家的元好问这样说: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新轩乐府引》,《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清人陈廷焯也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白雨斋词话》卷一)都是一语中的的确评。
二是突破词的音律。
苏词在今天读来自具另一种顿挫错落的节奏感和往复回旋的情感美,但从音律上来看,为了更方便地拓展题材,更自由地表达思想,苏词具有不甚顾及配乐而歌、不受词乐束缚的特点。有足够的史料表明,苏轼不是不懂音律,他的词中间或也有合乐可歌之作,但更多的是不合乐律的作品。关于这一点,他的门人晁补之称: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能改斋漫录》卷一六)后来的李清照(见前引)及陆游(见《老学庵笔记》卷五)都对此有所述及。词乐在南宋后逐渐失传,以至于词到后来完全成了脱离音乐的案头文学,因而这些当时人的论述就成了可信的证明。我们在苏词中也偶能看到乐句与文句不合处,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咏杨花词》末三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按律当作五、四、四。《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按律当作四、五。这些也可看成他主文不主声遗留下来的痕迹。
三是创新词的体制。
体制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发生变化,体制亦必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