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反映中国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长篇小说。作品通过主人公欧阳生的人生境遇,以及曾氏家族的命运辗转、川地山村賨人谷的变迁,折射中国改革四十年的乡村巨变。小说以下乡知青欧阳生在乡村基层四十多年的命运为轴心,从包产到户开始,一直到脱贫攻坚验收,从一个人的命运折射一个村,一个乡乃至整个中国农村的发展历程,中国乡村的艰难蜕变,无数人的辛劳付出,乡村广大农民的命运变迁,党领导下的广大基层干部艰苦卓绝的奋斗。以艺术的方式,讲述基层扶贫干部的生动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故事,弘扬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擦亮了全面小康的底色。
以川味叙写历史风云和民众身心状态,李劼人、沙汀等现代作家,已将之构筑为中国新文学重要的文脉之一,在这样的文学发展史上,我觉得《川乡传》是继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之后,重要的文学收获。其内生活丰实、世情丰富、人物丰满且语感元气淋漓的精气神,足可刷新近年国内新时代优秀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度。
后 记
包产到户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书写这段历程的小说,这些年特别多,其中不乏名家名作。我是一个后来者,如同集体合影,前排后排都站满了,我只能在后面踮起脚,望人项背不行,要尽量露出脸来,须得努力寻找空隙。
这一找就是十年。其间数次动笔,数次放下。多一次已有好几万字。总觉挣脱不了记忆的束缚,天下馍馍一个样,没有新意,只得停笔。甚至想到放弃。还是那段记忆不许,刻骨铭心,欲罢不能。二十多年农村生活凝成的情结,不是说弃就能弃。那段日子,正当农村改革兴起,我以下乡知青的身份,从生产队监收员干起,生产队长,大队支部书记,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公社管委会主任,乡党委书记,区委书记,农村基层干部的位子几乎让我挨个尝试一遍。而今这些职务绝大多数已消失,自己说起都拗口,年轻人听来更感稀奇。太多纠结,生拉活拽又回到记忆里,诱使我细细端详那些日子那些人那些事。
这一端详,记忆渐渐有了别样感觉,思绪脉络逐渐清晰起来,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什么和怎么写。
同样是改革动因的叩问,我总觉不能少了历史纵深感,一定要有人口与土地千年撕扯的痕迹,要有根源性思考。农民不能只是一个符号,要着笔于他们的利益、诉求、处境、个性……使之成为不同群体中个性鲜活的个体形象。包产到户看似共同呼声,却是由不同声部组成的合唱,若把黝黑作为农民的脸色特征,也应墨分五彩。
对那段日子的状写,在穷的底色上,还得有人生的斑斓。似水流年,生活从来没有停止,生活里该有的笔下一定要有,人情事理,喜怒哀乐一样不能少。
抨击大锅饭,我以为不能只盯住工分,要看见根子在分配,基本口粮才是制度性缺陷,它不仅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还助长了人口盲目增长。此前许多作品只说工分,不说分配,读来不痛不痒,皆源于局外人所写。要识庐山真面目,还得身在此山中。即使过来人,回望历史,断不能仅仅回首一瞥,容易偏见,应转身直面历史,看透浮尘,从历史沉淀中打捞真
相,如实呈现事物的前世今生。
对苦难的状写,我力求表达农耕文明的窘困和无奈,传统农业的衰落和宿命。人与人之间,历史积怨与现实利益冲突,除了宣泄和爆发,还应有情感的宽容和时间的消解。生与死多由自然去选择,少一些厮杀逼迫。
在我看来,农村犹如农民肩上的一副担子,一头盛放以土为标志的物质形态,土山土路土屋土碗……一头盛放以乡字打头的文化形态,乡风乡愁乡情乡亲……我以农民负担行走来诠释农村改革的前因后果,立根乡土来讲述笔下人物故事。
小说写人与人的关系,讲的是人间的事,可脱离不了天和地,离不开自然。悲欢离合总得有个搁置的地方,时代和地域。我试图把人的所谓本性,置于自然真实的生态里去萌生、成长、转变。不回避失误,有坎坷才有起伏,写跌倒也写爬起来,写挫折也写转折,在不如人意处,呈现初心、艰辛,暗处总有阳光折射。若说笔下有什么期许,那就是真实。
小说写小,小人物小情节小情调之外,我尽力尝试格局大一点,格调高一点,蕴含接地气的家国情怀。
同自己以往的作品一样,我不想欺世,也不想媚俗,自觉努力不去复制自己。
小说酝酿多年,2017年动笔,2018年四川省作协列入重点作品扶持项目,2020年中国作协列入重点作品扶持项目,2021年中宣部列入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其间,七易其稿。渠县县委宣传部,达州市委宣传部,四川省作协,中国作协创联部,鲁迅文学院分别组织改稿会,参加指导改稿的专家有:(以时间为序)罗伟章、骆平、邓经武、向荣、龚兢业、杜松柏、王赠怡、范藻、童剑、税清静、赵智、白烨、贺绍俊、赵勇、吴义勤、施战军、孔令燕、胡平、李朝全、张建、任芙康、付秀莹、冯秋子,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李明春,四川渠县人,中国作协会员,2011年开始小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风雨紫竹沟》《半罐局长》《山盟》,小说集《生死纠缠》《大哥二哥》《老屋》《吾在乎集》,作品在国内20多家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有作品译成多种外文出版,获第九届四川文学奖,第十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