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散文集。本书以文学的笔触介绍了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农具,其中包括整地农具、种植工具、排灌农具、运输农具、收获农具、储藏农具、加工农具七大类。透过这些农具,可以看出劳动者在农耕方面的大智慧,可以体会到劳动者面对困难时的大无畏精神,可以感受到劳动者热爱土地、热爱生活的崇高感情。本书视角独特,文字感人,试图承担起关于农耕文化记忆的抢救性的、标志性的工作。它与全国各地相继建起的农具展览馆,在保存农具记忆方面目标一致,但多了一些体验与思考,是有温度的记忆。
从古至今,被农民世世代代拿在手上的农具,其实就是他们的手和脚,就是他们的肩和腿,就是从他们心里生长出来的智慧。各种农具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心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勤劳的象征。
本书收录了“整地农具”“种植农具”“灌溉农具”等章节。
为农具立传,为农耕
留影
何叙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
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深沉。
这是艾青新诗《我爱
这土地》中的两句,也是
我越来越喜欢的两句。每
次我向亲朋好友或者外地
来宾介绍美丽的和县时,
我都仿佛变成一只翠鸟,
在用温柔的喉咙歌唱。
我虽然生在县城长在
县城,但是由于工作的关
系,经常到乡下调研、考
察工作,对于乡村情有独
钟。我时常栖息于金色的
油菜、油绿的麦苗、金黄
的稻穗、洁白的棉花之中
,时常沉浸于泥土的气息
、清新的空气、温馨的农
事、悠闲的牧歌之中。我
觉得乡村像座鸟巢,而我
就像一只候鸟,我依恋着
它,离不开它。
我到石杨镇绰庙社区
参观三月三庙会,看到灵
巧的秧马、精致的棉花拔
、亭亭的追肥器等农具,
到善厚镇王店村、功桥镇
考塘村、台湾农民创业园
看到犁耙、碌碡、水车、
驼峰、掼桶、风车、夹泥
盆等农具,仿佛看到旧日
乡村生活的动人场景,体
验到几十年前乃至几百年
几千年前的农耕生活,体
验到土地的博大精深和其
对生于泥土而又归于泥土
的所有生命的倾情呵护。
有时间我也读书,比
如《诗经》中,从整地到
种植、管理、收藏的农具
、农事几乎都有,反映出
古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完整
过程。读到《硕鼠》中“
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
兮”那句,仿佛能听到从
遥远的古代传来的清晰的
斧斫之声。
在唐代著名诗人张籍
的诗集中,也有许多关于
乡村生活的优美诗篇。如
《夜到渔家》中有“遥见
寻沙岸,春风动草衣”句
,草衣就是蓑衣,以稻草
、莎草或棕榈编成,是以
前农民劳作时对抗风雨的
战袍。《野老歌》中有“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
山收橡实”句,锄犁是两
种农具,现在还在少量使
用。印象最深的是《江村
行》,诗中“南塘水深芦
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
江南热旱天气毒,雨中移
秧颜色鲜”等句,再现千
年前的江南农村插秧场景
,如在眼前。
前不久,徐斌老师把
《尖叫的农具——当代中
国农耕文化记忆》书稿送
给我看,请我作序。我欣
然同意。原因有二:
一是他希望能够借助
对传统农具的描写,和对
过去农耕生活的追忆,为
农具立传,为农事立言,
为昔日农村留下真实影像
和文字纪录的想法,与我
们振兴乡村、传承传统文
化的初衷不谋而合。
二是此书内容与和县
文化旅游体育局正在策划
的“人文和州系列丛书”主
题完全吻合。和县是安徽
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
久,人杰地灵,名胜星罗
棋布,名人层出不穷。善
厚镇汪家山有“和县猿人”
遗址。楚汉时期范增被封
为历阳侯,和城被称为亚
父城;项羽自刎于乌江,
于是有霸王祠。香泉早在
南北朝时就因昭明太子沐
浴而出名,更因其在此编
选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
文总集《昭明文选》声名
远扬。李白路过和县时,
写下《望天门山》,以短
短28个字,把和县推向世
界。刘禹锡为和州刺史时
,写下名垂千古的《陋室
铭》,其廉政思想至今依
然散发清香。张籍的桃花
坞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杜
默的丰山杜半树梅开映照
古今。到近现代,更有享
誉海内外的书画家林散之
、为中国赢得第一枚奥运
金牌的许海峰。和县文学
艺术、农事民俗、方言俚
语、饮食文化也都颇具地
方特色。我们将对此展开
全方位系统化梳理研究,
出版“人文和州系列丛书”
,发掘和县地域文化的当
代价值,推动和县文化旅
游体育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
和县是中国蔬菜之乡,我
们的祖先使用锄、犁、水
车、掼桶等农业生产工具
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同时
也在它们身上寄托了丰富
的感情。而农耕文化“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
节奏的悠闲生活,使得我
们的祖先有充裕的时间去
研究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
内容,从而创造出独特的
东方文化精粹。这些生活
态度至今还或多或少地影
响着人们。然而随着时代
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机
械在农业上的使用也越来
越普遍,相对应的传统农
具也正在面临被淘汰的窘
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本
书用文图收藏农具、记录
农事,既保留了物质文化
遗产,也保留了非物质文
化遗产。
在我看来,从古至今
,被农民世世代代拿在手
上的农具,其实就是他们
的手和脚,就是他们的肩
和腿,就是从他们心里生
长出来的智慧。各种农具
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心血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和勤劳的象征。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农具就是农民
身体的一部分,是人与自
然相处的过程中相互剥弃
又相互赠予的果实。中华
民族的文明史中,有一部
分就是由锨锹锄犁创造出
来的。所以如今,在很多
农具渐行渐远之时,我们
像对待亲人和朋友似的,
怀有依依不舍的感情。
总之,徐斌老师写作
《尖叫的农具——当代中
国农耕文化记忆》正当其
时,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支持此书作为“人文和州
系列丛书”精品图书正规
出版,也是满足读者心理
需要、顺应时代要求之举
。我相信,此书的出版发
行,对于保存农耕文化记
忆,对于发展和县乡村旅
游,都
徐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语言学会会员,和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迄今已发表散文千余篇,小说、评论多篇。著有评论集《行走文字间》、散文集《蔬菜物语》。
第一辑 整地农具
犁铧:开天辟地
铁耙:耙得云开月朗
水耖:精准扶贫
铁镐:这才是搞事情
铁锹:我的兄弟
第二辑 种植农具
水铲:为谁铺床叠被
秧马:在秧苗田奔驰
桅灯:照亮乡村
驼峰:任你风狂雨骤
乌斗:像条乌鱼
锄头:锄禾日当午
秧拔子:棉花苗的轿夫
追肥棒:肥要追在根上
夹泥盆:还我绿水青山
第三辑 灌溉农具
粪桶:助推农业成长
水车:水翻龙王山
第四辑 运输农具
扁担:铁肩担道义
草绳:今日长缨在手
粪箕:挑起农事
稻箩:拥有三千世界
板车:慢有慢的价值
第五辑 收获农具
磨刀石:砥砺前行
镰刀:横渡四季
斛桶:掼得轰轰烈烈
碌碡:轻吟浅唱
连枷:乡场上的歌者
风车:摇啊摇风来了
萌子:萌尽芜杂浮华
竹筢:像弯曲的手指
叉鈏:举重若轻
抛揿:凌空舞蹈
棉箔:我在地上晒云
大扫帚:扫净浮尘草屑
第六辑 储藏农具
席芙:仓禀实而心安
草钩:直来直去
土基模:土基有模有范
第七辑 加工农具
木榨:劳作的芬芳
木砻:磨炼成就人生
石碾:碾出生活原味
纺车:日子绵延不绝
附录 农事的盛典
后记 当我谈农具时,我谈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