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是当下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关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的回溯。书稿将研究范围内农业教育的发展分为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抗战及内战时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从农业学校的设置与修订、农业学校课程与教材、农业学校师资、农业学校经费、农业学校与学生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就以上各方面做前后的对比,标明特异之点,给予简要评价,提出一些不同的解释,希望这样的尝试对后继研究者有所帮助。
引 论 1
第一章 农业教育的前奏——清末农业学堂之农业教育 19
一、制度确立——“癸卯学制”中农业教育的体现 21
二、课程体系初具,教材付之阙如 25
三、多渠道解决师资问题 31
四、经费“宽筹” 33
五、零星尝试 33
第二章 农业教育的转向——北洋政府时期甲、乙种农业学校之农业教育 40
一、制度调整——“壬子癸丑学制”中农业教育的缩减 41
二、课程体系微调,教材缺乏本土化 42
三、师资标准出台,沿袭清末培养模式 51
四、明确经费来源 52
五、办学停滞不前 55
第三章 农业教育的转型——军阀混战时期农业学校之农业教育 63
一、制度扩充——“壬戌学制”中农业教育的泛化 64
二、课程标准初拟,教材仍旧难觅 67
三、师资问题解决乏术,放任自流 70
四、经费投入渐少 71
五、农业学校有所增加 72
第四章 农业教育的立法——“黄金十年”农业学校之农业教育 82
一、制度规避——“戊辰学制”中农业教育的轮回 84
二、类课程标准公布,本土化教材渐出 87
三、谋师资“统制”化,缺口依然难补 95
四、政策性经费倾斜难以实现 98
五、农业学校不断扩充 101
第五章 农业教育的应战——抗战及复员时期农业学校之农业教育 108
一、制度的变通 108
二、承战前类课标,重教材编译 110
三、农科大学落实师资培养,问题如故 111
四、政策性经费倾斜目标渐行渐远 115
五、战时公费制度刺激学校发展 117
第六章 民国时期农业教育的歧路 124
一、“可能性”与“必要性” 124
二、“农业破产论” 129
三、“重农”与“重工” 131
第七章 民国时期农业教育的特点——基于《教育与职业》杂志的统计分析 139
一、《教育与职业》(1917—1949)杂志的统计分析 139
二、农业教育的特点 154
结 语 156
参考文献 158
附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