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稿至出版社前,总要写几句话,算作交代。
这本小册子,由我的几十篇小文组成。各文长短不一,有几百字的,也有数千字的,可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文章的写作时间也各不相同,有写于二十年前的,也有写于几年前我在网络平台开设专栏时的,但更多的,是近一年所写。由于写作时间不同,各文中的观点,难免有重复甚至相悖的,就像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说的话,难免有纰漏。
年轻的时候,喜欢舞文弄墨,重庆作家协会给我一个指标,可以出一本文集,我放弃了。因为那时虽年轻气盛,但自知之明尚存,觉得自己的文章,小说也罢,散文随笔也罢,财经评论也罢,还达不到可以传之于世的水准,不要浪费了作协的资金、出版社的人力物力、读者的时间。但后来发现,很多人都出书了,也并未抱着传之于世的希望,更不用说有传之于世的结局了。环境改变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我的脸皮也渐渐地厚了起
来,用有点阿Q的口吻道:人家写得,我也写得。
所以这本小册子,说得好听点,算是随笔集。所谓随笔,无非随意而写也,不像专著有前后一贯的主题和逻辑。不过主题还是有的,就是思维,但不是那种学术意味上的思维,就像本书的结束语所言:换个角度看问题而已。
我太太是做心理咨询的,常听她说,很多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不能换个角度看问题,学术点讲就是认知问题。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想,也许就没有问题了,或者可以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样地,对于出书,我也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有一个读者觉得本书至少有一句话有用,那这本书就有它存在的价值。正如我在外面做培训时常说的:你只要觉得我的话有一句有用,你就没有白来;而只要有一位觉得我的至少一句话有用,我就没有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