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烨
专事于小说创作的作家,大都会在小说之外写作一些散文作品。这是因为在文学的虚构与想象之外,作家还会有许多有关现实和人生的真切感触和实在感受,难以运用小说的方式予以尽述,需要用如散文这样的非虚构的方式加以表达和抒发。著名小说家周大新在小说之外,写作了不少散文作品,缘由也正在这里。
这本《周大新散文》,收入了周大新不同时期所写作的散文作品90篇,根据写作的主要内容来看,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四个大类:家园寄情、军旅书怀、旅游纪行、读书记感。这些以次编来的作品,虽然描写对象有所不同,所述内容各各有别,但却内含了一条主线,凸显了一个重点,那就是依照作者的青春成长和人生足迹,诉说儿时往事,叙说军营生活,记录旅游见闻,记述阅读感受。
在诉说儿时往事的这部分作品里,作者以童年时代的往事记述和参军之后回家探亲的感受,讲述了在自己的早年成长中,家人、家乡所给予的种种有形的抚育与无形的滋养,包括生活与情感的、物质与精神的诸多方面。周大新在18岁上参军入伍,一直在部队从普通士兵做到了文化干事和文职军官,漫长的军旅生活多在济南军区所处的山东地界,记述军旅生活的这部分作品真实记录了自己到部队之后的学习与演炼,成长与进步,以及对军营所在的山东大地的种种感念。有关旅游远足的散文和和阅读作品的随笔,大致是周大新成为作家之后,在国内外游览风景名胜的印象素描,阅读一些文学作品的心得体会。看得出来,作者周大新所在意的,是中外风景名胜中所留存的引人寻味的古风古韵,抒发的是借景生情的人文情怀。而他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选择与读后感受,或者是经典作品的重温,或者是名家新作的新读,都是口碑甚好也影响甚大的名家名作。认真地阅读这些作品的周大新,此时已功成名就,但他仍以经常性的阅读的来开阔自己的艺术境界,在向名家名作的致敬之中不断吸收新的营养,他在文学追求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懈努力的可贵精神,于此也为可见一斑。
在周大新的散文作品中,给我感受为深刻,我以为也为重要的,是他的以儿时的记忆和探家的感受所记述的家乡往事,所描述的家风亲情,所描绘的风土人情,在他的笔下,家乡的天与地、家里的人与事,一切都那么的温馨,那么的美好。旷野里,茂密草丛,如同天然的牧场,不仅能经常锄草、割草,还能在草丛中玩耍。田地里,四季不断变换,庄稼春种秋收,还有自己喜欢的豌豆、羊奶豆。在这里,自己不仅认识庄稼,熟习农活,而且还时常跟着大人在村头树下听大鼓书、河南坠子,开始了自己初的文学启蒙。当然,还有到了上学年龄后,在河湾小学的有忧有虑的生活,背着一个用花布缝成的书包和几个杂面馍去构林镇上高小。写母亲的《乡下老人》,给人们描画了一个从年轻时候起就背着孩子下地劳动的一生的母亲,儿孙满堂之后依然闲不下来,在城里住不惯,到哪里都在不停地劳作活动。她确实是一位平常又不寻常的乡下老人。作者记忆里为深刻的,还是妈妈为拿手的就地取材的农家美味:蒸槐花、炸南瓜花,蒸马氏菜,烙油馍,煮羊肉萝卜汤。正如作者所感叹的,母亲的美味,培养了人们的饮食爱好。有人说过,孩童时的吃食与学话时的方言,也即儿时养成的口味与口音,很难予以改变并会与人终生相伴。这属于确凿无疑的至理名言,周大新在这两个方面应该为典型。爱吃面食和不改南阳口音,是他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的两大显著标记,已为文坛内外的人们众所周知。这一切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周大新是属于河南的,是来自南阳的。
......
周大新,1952年生于河南邓州,1970年从军,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中国好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有《周大新文集》18种20卷问世。现居北京。
周大新在小说创作之外,在散文写作方面也颇有收获,尤其是历史感怀、读书心得和故乡纪行类散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有值得关注的历史纵深感和思考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