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教育思辨、功底修炼、进阶之路、教育视野四个方面,系统呈现了特级教师张祖庆对于教书育人、教师成长、学生素养发展的教育思考和实践心得,挖掘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另一种样态,为教育打开另一扇窗,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借鉴,成就更多卓越“明师”。教育生态本就是多元的,充分认识并尊重教育多元样态的价值,是回归教育常识的应有之意。功的经验。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以实践的视角看教育科研,突出实践性,兼顾学理分析。它不对教育科研做宏观、中观的论述,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对教师怎样学做教育科研、实证研究,做以点带面的微观解读,而后给出建议。
?特级教师张祖庆新作,发现教育的更多可能!
?系统呈现作者对于教育、教师发展的个性化思考与实践,以及在新加坡访学期间的独特教育见闻,为一线教师提供另一种观察教育的视角,另一条可以借鉴的成长发展路径。
?作者基于自身成长经历,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独到研究,对教师的成长困惑与破解、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有着深刻体悟与清醒认识。
?作者从教育思辨、功底修炼、进阶之路、教育视野四个方面给出教师成长的专业建议,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描绘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图谱,搭建教师成长阶梯,提升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
代序
让我们依然怀有新梦想
明明知道任何领域都不会突然变好,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新的学期里依然怀有小小的新梦想。
我梦想,“减负”不再是一次又一次的“狼来了”。我梦想,四部委、政协、人大以及社会各界的干预、呐喊、呼吁,能够有效“减负”。我梦想,“以生为本”的教育,不再是“以分为本”的“叫育”。我梦想,各地中小学不再有学生因不堪排名或各种重压选择轻生。我梦想,中考季、高考季,考生们都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每一所初中、高中不再用大幅标语悬挂门口,宣告又有多少学子迈进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我梦想,那些成为高考状元的孩子不再被媒体反复爆炒。
我梦想,班主任老师不用再累得像条狗,而是做个正常的人。我梦想,各种无理无聊的征文、检查不再形式主义地侵吞班主任的时间。我梦想,孩子们课间游戏、玩耍不小心摔着了,家长也不会把罪责记在班主任头上。我梦想,每个家长都能做好孩子的表率,而不是夜深人静了还扰老师清梦。我梦想,每个科任老师都可以管理好自己的课堂,不再动不动找班主任算账。
我梦想,各类培训能够真正有用、管用,不再打着福利的名义侵占老师的休息时间。我梦想,教师培训设计者能够真正坐下来找老师聊聊,倾听老师的需求,设计有吸引力的课程。我梦想,每个参训老师都能满怀期待地走进现场,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意犹未尽地走出培训场所。我梦想,大部分的培训师不再滔滔不绝地讲,而是让老师们认认真真地做。
我梦想,寒暑假不再轻易被剥夺,双休日不再轻易被挪用。我梦想,可以拥有完整的假期,带着攻略、带着诗篇走向远方。我梦想,教师外出旅行不再被规定不许晒朋友圈。我梦想,经过一个假期修整与充电,每个老师都带着满脸的笑意、满满的收获、壮壮的身体,投入到新的学期。我梦想,每一个老师都能饱含激情地在新学期的课堂上和学生分享精彩的假期生活。我梦想,我们的校长带头去践行“不会休息的老师,也就不会工作”的理念。
我梦想,我们的校园安静点再安静点,学校要经得起各种浮躁与诱惑。我梦想,各种检查各种参观,少一点,再少一点,让老师在教室里好好教书、静心育人。我梦想,学校少一些一厢情愿的一刀切的顶层设计,多一些自下而上的自我探索。我梦想,我们的课程改革不是高喊口号,“大放卫星”,而是小步前进,温和改良。我梦想,各地教育局长能擦亮双眼,绝不迷信神话,不搞课改运动,而是基于当地,借鉴外地,适度融合,稳妥创新。
我梦想,我们的教育科研不要那么急功近利。一个课题不要做一年就有累累硕果。我梦想,我们的成果是用脚走出来的,而不是用手写出来的,更不是用嘴吹出来的。我梦想,所有的研究都不是水稻——春天播种,夏天收获,而是银杏树——爷爷栽种,孙子摘果。我梦想,更多的改革者能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沉静,不再把构想当成果,把宣传当业绩,把偶然的小创新吹成必然的大辉煌。我梦想,所有的教育实验拥有严谨的设计、实证的精神,而不是凭空推想、捏造数据。
我梦想,教师被当作正常的人,得到正常的休息,获得正常的尊重,享受正常的权利。我梦想,人们不再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不再把教师当作“燃烧的蜡烛”。我梦想,我们的领导不只是在教师节、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想起师生、走近师生,说几句秘书写好的话,送一些公家买的礼物,握几下握过千遍的手,拍几张笑容灿烂的照,上一些当地头条,而是真正走进一线了解基层疾苦,解决底层烦忧。
我梦想,我们的教育媒体,拥有良知和底线,不再以爆炒热点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我梦想,社会各界对教师工作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更不要见风就是雨,偶尔出了个违背师德的就把教师群体一概抹黑。我梦想,由真正懂教育的人担任局长出台一些真正惠及百姓、教师、学生的新政策,而不是外行指挥内行,一拍脑袋就出新政策。
我梦想,“教师享有公务员待遇”不要成为永无止境的承诺,而是变成马上执行的政策。我梦想,“让教师有位子、有票子、有面子”这样的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很多人真正羡慕教师职业的理由。我梦想,教师队伍中涌现更多男教师的面孔,而不是男女比例失调越来越严重。我梦想,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能首选教师行业,而不是当上教师却羞于出口。
我梦想,所有的教师都能不忘初心,坚守信念。我梦想,每一个教师都能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做一天教师,尽一天职责。我梦想,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一种天性都得到发展,每一间教室都有难忘的故事。我梦想,我们的身边能涌现更多的雷夫、克拉克,校园的每个角落触手可及都是各类名著而不是各种教辅,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师生深深留恋的王国。
新的学期,让我们依然怀有新的梦想……
谨防学校教育的“油腻现象”
(一)
在新加坡访学三个月,意外地学会了烧菜。
在公寓食阁吃了一周饭菜,满嘴油腻。于是买来炊具,学着烧菜。下载“下厨房”APP,边看菜谱边烧菜,常常闹笑话。
第一次学烧黑胡椒烤虾,黄油放得太少,锅底温度太高,结果虾烤焦了。全部倒掉,甚为可惜。后来就特别关注:什么时候热锅,什么时候放油,放多少油;也特别关注放油时,是大火、中火,还是文火。渐渐地对如何用油有了一些心得,菜也渐渐入味。
邀几位同学小聚,居然夸我烧得好。虽然我知道这夸赞更多的是鼓励成分,但也窃喜。毕竟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做一桌菜。
虽然油不是每道菜都必需的,但大部分菜都离不开油。
油脂沸点高,加热后能加快烹饪速度,缩短烹调时间,保持原料的鲜嫩;适当地掌握加热时间和油的温度,还能使菜肴酥松香脆;不同的油用在不同的菜上,使得菜肴呈现洁白、金黄、深红等色泽,菜品的味道也因为油变得多姿多彩;油还可以增加食物的营养成分,在烹饪的过程中,脂肪渗透至原料的组织内部改善了菜肴风味,补充了某些低脂肪食品的营养成分,提高了菜肴的营养价值。油的作用,不可小觑。
后来越钻研,越感觉用油,确实是一门艺术。
什么菜用什么油,需要科学搭配。大豆油适合炖煮蔬菜;花生油是最美味的炒菜油;芝麻油是凉拌食物的首选;橄榄油可以炒菜也可以凉拌;调和油则根据需要将不同类型的油按一定比例调和,用来熘、炒、煎、炸……合适的油,烧合适的菜,味道才会上佳。否则用错了油,菜的味道就会打折扣。
(二)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领导艺术。“做教育若烹小鲜”,则是教育者的追求。
“烹小鲜”当然离不开油。油不是主食,是调味品,是媒介,是起催熟、催嫩、催香作用的物质。
教育中的“油”,应该也是调味品、媒介,起着催化教育效果的作用。具体来说,这里的“油”可以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一首诗,乃至一个故事、一道景观、一处布置……这些元素都能对教育造成影响——当然这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油用得适时,温度适中,用量适合,则菜肴美味有加(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若油用时不当,温度不适,用量不对,则会烧坏一盘好菜(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三)
想起若干年前观摩某所学校的“感恩教育现场会”。
校园里到处张挂各种感恩教育的标语,学生穿着后背印有“学会感恩”的统一服装。现场会放在操场上开,主办方请来著名的感恩教育专家某某某给学生做一场“学会感恩”的报告。
主讲人的演讲水平没的说,抑扬顿挫的标准国语,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配上几段催泪的视频,报告进入后半段,操场上的大部分学生一直在痛哭。这还不够,会议最后安排了家长和孩子现场互读感恩节写给彼此的信,会场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样的活动让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不少观摩的校长、教师都深受感动,觉得该校的感恩教育做得真好。
观摩会后,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哪儿不对劲?当时也没想明白。现在想明白了,这样的“感恩教育”,“油腻”过度了。
感恩教育应该渗透在日常的教育细节中,如涓涓流水,滴水穿石;感恩教育应该隐藏在平平淡淡的小事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而这所学校把感恩教育变成了感恩“叫育”,感恩“叫育”让感恩变成了一场作秀,变成了集体表演,标语、演讲、流泪、读信,这些都是教育中的“油”,油用得过多、过滥、过于集中,于是变得“油腻”不堪。
同样是感恩教育,我们在考察新加坡宏文学校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做法:
学校正门有一个水池,几股喷泉日夜喷涌,喷泉之间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大字。校门正对面立着两块屏风,上书“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对联。
▲ 饮水思源
校门右侧的墙壁上刻着学校捐赠榜——凡是对学校捐助超过一定金额的都上榜,走进校园,随处可见以某个人命名的楼道、连廊、教室、场馆。
▲ 捐赠榜
▲ 以捐赠者命名的场馆
校长告诉我们,用这样的命名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与爱心。这样的感恩教育不会让人流泪,但却会让孩子们铭记在心。这样的教育不油腻,有实效。
(四)
好的教育需要适度创新,好的教育也不排斥适度表演,但是好的教育,更需要在日常教育场景中以最朴素的方式存在。
教育生活中的“油”,应该是适量、适时、适度的,而不是作秀时随处可见的各种各样的“油”——橄榄油、菜油、花生油、茶油……油多可能导致油腻,更会导致食而不化,甚至吃坏肚子。
这次新加坡访学,我们走访了一些学校,关注到了以下细节:
细节一:
圣诞节前夕,我们走访新加坡云海小学,学校大厅前方有一棵很大的移动“爱心树”。
学校会在新年或者其他一些重要的节日把它放出来,让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这棵树上挂上他们的祝福卡片,学校特别鼓励把卡片送给其他民族的朋友。得到祝福卡片的小朋友,可以把卡片取下来珍藏。
细节二:
1月底,我们参观新加坡宏文学校。图书馆正门进去,一个精致的橱柜映入眼帘。
橱柜占地约三平方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共四排书架,分别摆着中文、淡米尔文、英文、马来文的书籍;上方共四列橱窗,分别摆着中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四国的传统饰物。这样的图书馆布置可谓独具匠心。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国家,华族、印度族、马来族是他们的主要种族,英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
宏文学校在图书馆里布置这样一个橱窗,让不同种族的学生以包容和尊重的心态对待不同种族的伙伴。云海小学则以赠送节日礼物的方式,巧妙地把种族和谐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这样特别的橱窗,这样特别的“爱心树”,相当于“调和油”,润物无声地把不同的油品调和在一起,让“种族教育”这盆小菜显得那样精致而
风味独特。
(五)
在新加坡,我多次听到一个词语——“浸濡”。这个词语拆开来就是浸泡、濡染——浸泡就是长期沉浸;濡染就是耳濡目染。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慢工出细活,需要平平淡淡,细水长流。
厨师用过多的“油”,希冀快速烧出琳琅满目的满汉全席,这恰恰违反烧菜的自然规律。同样的道理,在学校教育中企图通过“高大上”的一个个活动让教育效果立马显现,也是违反教育的自然规律。这样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让我们的教育“油腻”无比。
慢下来,静下来,遵循自然规律,让教育远离“油腻”,在不断的“浸濡”中烹出一道道可口的“小鲜”。如此,教育幸甚,学生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