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教育学经典著作, 由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创作。本书采用理论知识与教学实例相结合的方式, 融合作者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 针对教学中常见的实际问题, 提出了一百条建议, 包括教学工作原则、师生互动技巧、提升综合素质的方法等, 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书既有精辟的理论, 又有生动的案例, 深入浅出, 明白晓畅, 实践性强, 至今已畅销近四十年, 是教育专业相关人士的重要参考书。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苏联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
自17岁起即投身于教育事业,后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直至去世。
一生著有四十多本书,千余篇论文、童话、小说。
他的作品被称为“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萧杭
资深翻译家。
译有《克雷洛夫寓言》等。
上篇
教师的才能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关于教育工作的快乐——教师健康又充实的精神世界
如何在日常工作中预防神经衰弱?
要善意待人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时间从哪里来?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
教师的时间和各个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
基础知识在学生记忆中的存储
“双教学大纲”,培养学生思维
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知识是目的,也是手段
知识的获取
如何引导学生从现象走向抽象的原理?
第一次学习新内容
思考新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阶段
如何让检查家庭作业成为有效的脑力劳动?
评分应当有分量
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继母
如何批改作业?
教学中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部分
……
下篇
是谁在教育孩子?怎么教育孩子?
在教育中,教师决定着什么?其他教育者又决定着什么?
如何让父母参与孩子的家校教育?
怎样才能让学生听得进教育者的话?
怎样让作为教育者的父母保持一致?
情感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怎样才能让孩子愿意好好学习?
怎样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加强针对家长的教育工作?
怎样与家庭共同指导孩子劳动?
怎样通过劳动培养高尚的心灵和人性?
怎样与家长一起培养未来的父母?
怎样培养学生对女性—女孩、母亲的尊重?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作为教育工具的集体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维持的?
怎样通过集体让个人全面发展?
怎样培养服从和领导的能力?怎样培养严格要求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