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张开济先生的第一本全传。书中以张开济家人所提供的大量首次进入研究领域的私人史料、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市城建档案馆提供的工程资料、张开济先生的建筑实践作品与近200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为史料基础,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连续转型背景下,结合家世、个性、基础教育,力图全面呈现他从一名选择新兴建筑学专业的民国学子,历经艰难进入建筑行业,最终成长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型建筑师”的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建筑人生。书中的核心是聚焦张开济先生的“所学”、“所做”以及“所思”,分析他的人格、价值观与时代思潮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孕育出具有他个人色彩和时代共性的现代建筑思想。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宏观时代背景与微观个体视角相结合,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是近现代中国建筑师研究的重要成果,为观察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一个独特的窗口。
程力真,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博士。
张开济整个中学时代住在渔阳里2号二楼南向的亭子间里,刚入住时家里竟然会收到用法文写着他名字缩写“K.T.CHANG”的水电单据。这其实是个巧合,家人并不知道这栋房子的上一个住户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南向亭子间正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而与他的姓名缩写一致的人实为“张国焘” 。
1920年,渔阳里2号的房主将避难于沪的老友陈独秀安顿于此。“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国内形势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早年倡导解放青年、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运动旗手,转变为以制度变革为目标,以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为理想的社会主义者。他将《新青年》编辑部由北京迁回上海渔阳里,并在此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社会共产党”。渔阳里2号一时成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心,毛泽东、张国焘、林伯渠、俞秀松、陈望道等早期革命家都曾在此活动。这个“规划严格、道路宽敞、人口密度不高,环境幽静,交通便利,房屋建筑精致,租金适中,安全又有保障” 的地方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1922年9月,陈独秀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才离开渔阳里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