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包余治平、代春敏、张禹、张靖杰、唐艳、王庆新、唐文明、张清江、闫雷雷、刘梁剑、张祥龙等学者的13篇文章, 主要涉及夷夏之辨、董仲舒人性论、洛克与孟子政治思想比较等研究视域; 也包括著名专家的访谈录和述评等。
经学和义理:董仲舒研究新开展
余治平夷夏之变
——作为“夷夏之辨”的另一面
代春敏《春秋》“及”辞:一个字的褒退
——以《公羊传注疏》文本为中心的研究……
唐艳行权:“仁”何以重于“义”
——董仲舒对公羊经权观念的仁义化改造…
张靖杰董仲舒人性论决疑
——以孔、孟、荀为参照
张禹“推天施而顺人理”
——董仲舒如何将儒家教化嵌入天道信仰之中……
儒学传统及表征
王庆新洛克与孟子政治思想比较唐文明渴望不朽与纵浪大化
——陶渊明《形影神》主旨新探
张清江地方儒者的信仰实践及其影响
——以潘德舆对车桥城隍庙的处理为中心
闫雷雷论清初的《道学传》及文庙从祀问题
——以陆桴亭为中心的考察…
刘梁剑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检视…
访谈录
张祥龙陈菁霞理智止步的地方,爱还能前行
——张祥龙先生谈中西文明中的神秘体验……(243)
书评
秦燕春意义的异议
—读《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的
几点感发
《春秋》一经,内诸夏、外夷狄是基本书法,分清“夷夏之辨”是基本的前提预设,不允许混淆、颠倒,但“夷夏之辨”的反转,则是“夷夏之变”。于是,《春秋》的一贯笔法,又以仁义道德为基准,臧否春秋时代的政治得失,有退,夷狄有德有义则褒之以中国,诸夏中国无德无义则贬之以夷狄。值得强调的是,“夷夏之变”也是有限制、有底线的,在《春秋》文本中,孔子绝没有直接说过,夷狄部族逐步,终可以变成中国人;同样也没有说过,中国不断礼崩乐坏,直至沦落为夷狄部族。《礼记》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郑玄注曰:“地气使之然。”①儒家竟然把“夷夏之辨”上升到人性的高度予以认识和诠释,夷夏虽皆可变,但也有变不了的内容、规定与本质,在人的根本的自性方面,夷夏之间有始终不可填平的沟壑。诸夏中国之人与夷狄之人在先天禀赋上就有差异,导致夷夏再变,也有边际,而不可能等同,否则人类就不存在群体分野了。然而,由此而演绎出的问题则是,一方面,如果夷狄戎蛮之部族天生就不能改造成文明人,那么,礼义道用及其就必然受到极大的怀疑和挑战。而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诸夏中国曾经礼乐昌明,先行一步,而断定他们的先天素质就必然地优秀于所有夷狄戎蛮之部族,否则便解释不了近世的现代化运动为什么没有直接产生于诸夏中国。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差异,人种肤色有黑白黄红之分疏,文明起步有先后,但无论如何,一切仁义教化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只存在文明方式和文明导向的悬殊,而不存在教化对象的优劣。人之为人,先天未曾不同,后天逐渐拉开距离。
诸夏堕落为新夷狄,是一变,《春秋》刺之、抑之;夷狄向文明,是一变,《春秋》褒之、贤之。前一变与后一变,都说明公羊学家夷夏学说的立论基点与目的并不在差异上,而始终致力于让我们更拥有道义精神,让我们的社会成为文明社会,让我们的人成为文明人。更何况,夷狄力量如果的确已经对诸夏中国构成了严重威胁,那么,诸夏中国的文明本身的性、质地感和优势地位就应该受到极大的怀疑,因为,既然你有文明或者文明程度已经很高了,就不应该惧怕野蛮势力的骚扰和侵伐,于是,起码的一条就是,具备更强大的、足以震慑一切敌对因素的防御能力和军事本领,也应该是诸夏中国文明之为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