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有风》收录了诗人曹利民近年来的诗作数十篇。本书分为七个主题,主要记述了迷人的扬州风光和诗人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对人生的感悟。诗人笔下的扬州是一个诗情画意、五彩缤纷的世界,有金黄色的银杏树、柔软的蓝天和皎洁的明月。在这如画的扬州风光中,诗人缓缓诉说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语言真挚、感情细腻、音韵轻柔,让人于字里行间体会到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息和治愈力,适合大众阅读。这本诗集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内容真实反映了扬州人民的生活,蕴含着诗人对扬州这片土地强烈深沉的情感。
走出名物
——曹利民诗歌印象
傅元峰
初识曹利民,是在与众
友从游扬州邵伯镇运河码
头之时。那次游历令人印
象深刻:我虽到扬州多次
,但从未如那次一样见识
到扬州残存的日常生活的
古旧气象。作为漕运时代
的中经之地,在帆影绰绰
、商旅往来的线性贯穿之
下,邵伯镇暂居的日常和
醉人的瞬时性,淋漓尽致
地言说了扬州城标致营构
与自由通达的双重性格。
扬州的小心翼翼之中有一
种轻率与放逐的品性,恰
到好处地镶嵌在寻常和无
常之间。曹利民似乎深知
被文学考古篡改前的扬州
,耐心把邵伯镇的秘密指
给朋友们看,仿佛扬州是
我们每个人灵魂的旧址。
曹利民笔下的扬州与她
的为人一样别具一格,既
迁就温和,又凌厉放达。
相比于她的一手好诗,她
对世俗的经营还不足以把
自己的诗托举到它们应有
的高度,这让人感到可惜
。对诗人的指认是一种覆
叠多变的文化积淀过程,
几同于习俗。无论在哪种
文化中,诗人在神秘的文
本世界的存在都难逃世俗
生活对其写作不断名物化
、符号化的宿命。诗人指
认具有甄别读者审美趣味
的效能。弗罗斯特在美国
被指认出来的时候,美国
的某种良知得到了习俗般
的确认,但与此同时,有
一些人也说出了动人的怀
疑。
这本诗集的出版让人宽
慰,曹利民的诗应被更多
人读到。她的诗作在挚友
圈内口碑甚好,但在当代
新诗中还未被辨识出来:
她有独一无二的对言说必
要性的取舍,对语篇的开
启和终止享有唯一的判决
权,以此决定声音继续飞
行的方向和投布在大地的
魅影;修辞作为一门古老
的技艺在她那里终于不被
用于哗众取宠,而是深藏
在节制、冷峻的语象中,
为她那前所未有的腔调服
务;文体作为暮年的老仆
枯坐于意识的背后,默不
作声,似乎已经是可以被
遗忘的部分。
正是这种辨识的诗学必
要性使她需要同时被另一
些人忽略,甚至她扮作习
俗的一部分也在忽略自己
。在新诗的名利场中,一
位诗人能离开多远,就有
多优秀,同时,就有多寂
寞。曹利民深陷世俗生活
的牢狱,她的自我的一部
分已经被生存说服,成为
自己诗的反对者。一位当
代女性生命的两分总让人
肃然起敬。因此,当我看
到曹利民谦卑地“混迹”于文
学风俗的时候,总意识到
她的自我表达的黑夜已经
因为熄灭了所有星辰而更
加生机勃勃。
曹利民是一个不为人所
知的失目的论者,细究她
的每一首诗,抒情势能都
不能抵达任何目的论的终
点——这使她成为语词的意
义前史的忠诚守望者。她
书写世俗风物,但在诗中
仅止于意义和主题闪现之
前。风物在述谓结构中刚
要形成约定俗成的情感形
象,诗人就仓惶地返回自
我感受,谓词只能停步在
中途而意指断绝。在描述
的缺口上,灵魂裂隙里的
风骤然吹来,入世的痕迹
被完全抹除了。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
凌厉孤傲的人,会佯装出
倾听新诗聒噪话语的姿态
,将她的语词中一方可凝
视虚无的永恒井口遮蔽,
成了迎来送往的运河码头
。曹利民诗有风骨,心有
猛虎,语象温婉含蓄,细
读却嶙峋崎岖,甚至偶露
峥嵘。在扬州低矮楼群涵
养住的古老日常里,让“藏
匿”这一当代汉语诗人身上
可贵的品质得以葆存。她
的伪饰物是“小桥流水”的明
丽线性,在一线牵引的尘
世生活渐渐冷凝的时候,
有风骤起,将灵魂吹向飘
摇之地:
我已和很多事物分离
包括二十年的城市生活
刺进血肉的人事
以及来不及出口的尖叫
——《一千亩的桃花梦
》
在文学短训班上,曹利
民成为我的学生,她的热
情直爽和谦卑姿态混为某
种习得的“扬州”。结业后喝
咖啡的时候,我得知这位
朴实的中年女子名叫“曹利
民”时,为之一惊。这不仅
是因为我爱读曹利民诗作
,为结识而喜悦,更是因
为疑窦生于巨大的反差:
她是那些诗作的源头吗?
那种洞悉世事后方能现身
的新知觉,于全然的匍匐
和迁就之下稍加点染,就
让语言如新翻的泥土,蕴
含生机。
这些点染的力量来源于
曹利民参悟的纯粹感性基
座。她的经验,一些经过
了纯朴童心的初始化,但
更多的则被放任腐化。曹
利民拒绝圆圈抒情,她很
少回到起点。在扬州的格
式化景观中,世俗的可亲
之处是曹利民抒情的起锚
之地,但这只貌似前途广
大的语言夜航船总是迷失
于它的航程,盘旋在一己
之感并就此离开它宿命的
线性。
扬州城中的曹利民见多
识广,但作为诗人,她拥
有的并非关联古今的知识
枢纽,而是在偏航的诸种
可能中不断开放的偶然感
知的花朵。对她而言,世
界充满“来势”,随之也就归
于“片片虚无”和阵阵恍惚。
曹利民的感喟如运河的线
结,来自于对绵延人世的
双重情感。一方面,这些
秩序在人世完成了它们对
任何生命的铺排,使它们
在如常中勇敢就位,完成
了对过眼云烟的切身感悟
和远望;另一方面,它们
又是带着对末日救赎唯一
选项的不满,对自己的起
源和置身其中的矩阵充满
敌意,并坚信最洁净的原
乡是在纠缠中置之死地而
后生的弃绝之感,就像罅
隙中的空穴来风完成
曹利民,女,中国作协会员,扬州市江都区人,著有散文集《那些缤纷的声音》、诗集《回音》,作品发表于《十月》《星星诗刊》《诗刊》《扬子江诗刊》《山东文学》《飞天》《草堂》等刊物,入选多种年选。
第一辑
黄金大道的构成
乐河路
月夜与星光
夜读《微暗的火》
野田河
一千亩的桃花梦
二月十九日,开元寺日记
在江都,淮河以另一种形式入江
第二辑
忽略地名
小街午后
梵行寺茶花
在邵伯湖边
烟花与三月
扬州春词
过客
在古运河边散步
珍园
这是后土祠
西方寺
第三辑
春雨里的奔跑者
就好像我也能看到自己的星空
还没有起风时
谷雨有雨
右手掌心有根刺
场景
唯有那一面山坡
同学
君子兰
蚂蚁
植物的救赎方式
初到北方的枝头
桥板
值班日记
乐河桥的雪
第四辑
河西走廊日记
新疆散记
第五辑
江南以南
逆流的浪花
江水书
第六辑
时光书简
第七辑
大海像暴风雨
暴雨成长史
暴雨成长史
她被暴雨牢牢锁住的一天
恍惚
停电
七夕
乌云
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