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嘉室集(套装全三册)》是集作者三十多年的艺术理论研究文集,包括对古代书画的见解和观摩临品,艺术与历史、现代美术评论、思嘉室读书录、美术教学与国际交流等美术研究与评论文章一百六十余篇。难得可贵的是,作者对中国绘画的研究没有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对作品持有独特的见解和文献学的研究,折射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旨趣与文化追求。著作展示了作者三十多年的艺术研究成果和艺术理念,对艺术史和美术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我对文史的兴趣,肇始于美术。少年时看连环画《三国演义》《西游记》,为那些精彩的画面与生动的情节所吸引。稍稍长大了,便开始阅读古典文学名著。而后又迷恋上历史。我想,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历程。
初中时,家庭出现变故,父亲因不识“鸣放”的“阳谋”而被打成“反革命”,锒铛入狱。我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成熟了,觉得美术、文史与政治的关联太密切,乃避祸而不问政治,将兴趣转向“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高中时最崇拜的人物便是伽利略、牛顿、罗蒙诺索夫、爱因斯坦。可是“白专”之路也行不通,高考因家庭成分问题而落榜。十几年后我才知道,虽然我的考分已超过了第一志愿清华大学的录取线,但我的档案上写着“该生不宜录取”。接着便是被“动员”下乡“改造”,“彻底背叛反动家庭”(插图1)。
到了“广阔的天地”,背着沉重家庭成分包袱的我依然不能“大有所为”,只好夹着尾巴做人。要想再学理化,无实验室可依,自然是不行了,于是为了填补精神的空虚,又开始阅读文史书籍。虽然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但农村相对较为安静。白天“促生产”的我,到了晚上还能依偎于茅舍的孤灯下偷偷地阅读《燕山夜话》《东周列国志》《史记》《红与黑》《名利场》《悲惨世界》《静静的顿河》《德伯家的苔丝》等,这些“四旧”书籍仍然在知青中流通着,这里毕竟天地广阔(插图2)。
在余杭农村度过了相当于全面抗日战争那样漫长的八年岁月后,我在招工大潮中返回了杭州,安排在小小的集体运输队中拉大板车、做装卸、干电工、修汽车,这样一晃又是七年。一生中最好的十五年青春年华被断送在极“左”路线的手中。感谢华国锋、叶剑英,粉碎“四人帮”之后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党中央批准同时成立了研究生院,不拘一格选拔人才。1978年我有幸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为“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第一批研究生。三年后,获得周扬院长颁发的历史学硕士学位证书(插图3)。
从1982年至今,又十五年过去了。我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从事科研、教学、编辑、创作等工作,虽然条件不能尽如人意,但学术上却是无拘无束,能够得到充分地发展(插图4)。我研究明史、清史、文化史、科技史、经济史、军事史、美术史、宗教史、民族史,鉴定文物,寄趣书画,走南闯北,入西域,下云南;又渡洋访问美国,精神上感到较为充实,于是陆陆续续写下了一些美术、文史方面的学习心得,积腋成裘,厘成文集。如果说尚有可读可取之处,则主要归功于时代的变化。我所经历的两个十五年一极“左”路线误导下的十五年,与邓小平、江泽民正确路线指引下的十五年-无论对中国知识分子还是老百姓来说,皆有着天壤之别。人生能有几个十五年,折不折腾大不一样。我平凡而坎坷的经历,就是具体的说明。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但愿今后,永无折腾,国泰民安,文运昌盛,故挥毫落墨,是为自序。
任道斌,浙江杭州人。中国文化与艺术史研究学者。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史学硕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首任院长,浙江省第九届人大代表,浙江省博物馆理事会首届会长,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著有《方以智年谱》《赵孟頫系年》《董其昌系年》《丹青趣味》《中国水墨画》《美术的故事》《任道斌书画雅趣》等。主编《赵孟頫书画全集》。善鉴定,工书画。
《思嘉室集 上册》
自序
上篇 空谷传声:艺术与历史
卷一 通论
雪泥鸿爪艺林真赏
——《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序
《中华文化名人传》前言
源远流长蔚然大观
——《画学集成》序
卷二 先秦至元代
新疆古代消失少数民族的美术
浪漫的地下天堂
——西汉的绘画与社会
《佛教文化辞典》前言
论唐五代宋元的画僧及其对绘画史之贡献
唐代大画家韩混的《五牛图》
关于高昌回鹘的绘画及其特点
党项羌(西夏)美术史略
古代回族美术史略
《宋史卷》画家词条的几点商榷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试论南宋首都杭州的绘画
《赵孟頫系年》前言
《赵孟頫集》校点本前言
赵孟頫散论
辨书画著录中赵孟頫的伪作
论赵孟頫与元代少数民族书画家
赵孟頫的绘画艺术与三教
元代赵孟頫绘画中的人文精神
作为御用文人与元廷画家的赵孟頫
赵孟頫与晋唐宋书画名迹
元代美术家赵孟頫传论
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德清县赵墓考察记
元代花鸟画家王渊及其《湖石朝鸡图》
卷三 明代
论明代学术文化的发展
试论明代杭嘉湖平原市镇的发展
谈《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明清笔记诗文中的于谦史料
关于明代美术理论家杨慎与茅一相
泼墨芭蕉第一人
——论徐渭的芭蕉图
《思嘉室集 中册》
明朝万历年间松江的苛税杂役
《董其昌系年》前言
关于书画著录所传董其昌作品的辨伪
董其昌及其艺术
董其昌与杭州
作为一个批评家与鉴赏家的陈继儒
郑仲夔与《玉麈新谭》
明末学者茅元仪生平与著述初探
“西学东渐”与袁崇焕
明末学风并不空疏
晚明大画家陈洪绶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陈洪绶死因新探
抗清名将史可法传
明遗民画家东莞张穆的马图及其他
卷四清代
清初画僧弘仁传
《方以智年谱》前言
方以智的《和陶诗》
关于方以智的晚年活动
——美国余英时教授《方以智晚节考》《新证》
《新考》读后
方以智简论
清初文化中方以智绘画的特殊意义
《明季南北略》作者计六奇传略
清初画僧题画诗偈初探
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传论
清初“皖派”数学家方中通
清初海禁时期的浙江渡日画家活动
戏剧《长生殿传奇》作者洪异传
清初诗人赵执信
《桃花扇》王注本历史名词辨正
论“娄东画派”的山水画论
清代嘉兴地区胥吏衙蠹在经济方面的罪恶活动
如何利用明清的野史笔记
嘉湖访书记
——明清江南经济区考察散记之一
嘉兴明清碑刻文献琐记
——明清江南经济区考察散记之二
杭州访书记
——明清江南经济区考察散记之三
梧州明清史迹文献考察记
《甲申朝事小纪》出版说明
入沪前任伯年活动简论
以画为乐 以画为寄 以画为生
——任伯年简论
吴昌硕先生晚年砚铭创作活动初探
徐明德《论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与边治》序
《思嘉室集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