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九章, 首先梳理了现行的保护政策与措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为保护大熊猫而采取的响应措施, 以及与多国开展的国际合作交流等。第二, 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 测度了农户生计的自然资源依赖度, 并分析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对大熊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态度及响应行为等。第三, 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特征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并全面、综合评价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时空演变特征。最后, 选取21个典型自然保护地,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定量分析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管理成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和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标志性物种。保护大熊猫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实际是保护与之同域分布的野生动植物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大熊猫具有伞护作用,其保护意义已经了物种本身。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保护长期受到的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保护大熊猫,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社区群众及国际社会长期以来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效,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和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长。尽管如此,由于人为和自然隔离等因素并未消除,目前野外大熊猫33个局域种群中仍有24个面临较高生存风险,大熊猫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所以,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协调自然保护地与周边社区发展十分必要。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17年,办公厅、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方案》,旨在增加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18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强调把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纳人国家公园体系,实行严格保护,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1年,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批国家公园。在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科学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提高保护成效的关键。因此,研究大熊猫自然保护地与周边社区发展,分析其生态状况,据此探讨自然保护地与周边社区生态一经济协调机制,对于提高大熊猫保护管理成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书分九章,,梳理了现行的保护管理政策、相关的法律家及地方各级政府为保护大熊猫而采取的多种响应措施,以及目前已开展的国际合作交流等。第二,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测度了社区农户生计的自然资源依赖度,并分析了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农户对大熊猫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态度及响应行为等。第三,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以及景观格局特征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并全面、综合评价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状况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后,选取21个具有代表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管理成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全书由秦青主编完成,得到了欧阳志云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温亚利教授、刘晶茹研究员的指导,段兆刚、田勇臣、、张德辉、谢屹、徐卫华、段伟、贺超、张玲、徐伟涛等为本书提出了修改建议。仇剑、周晓、钟义、罗春涛、徐钰、解林红行整理和通校,马奔、冯骥、陈岱、张翼、孟冬、苏凯文、任婕、袁婉潼、才琪、张涛、张茹馨、卢矛展、谭宏利、李传有等参与了相关调研和数据处理工作。本研究由大熊猫国家公园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实验室开放项目“基于格局一过程分析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协同发展研究”(KLSFGAGP.011)、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大熊猫保护地生态格局、过程、效应与管理:雅安为例”(19M650870)、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社区视角下:保护与发展协调机制研究”(71373024)等课题资助完成。
本书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秦青,管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后,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校外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管理政策研究。多年来,长行社区调查,曾赴四川、陕西、甘肃、云南、广东、福建等多省开展实地调研。其中,走访过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近30个,遍布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等六大山系,深入了解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独立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实验室课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课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国家课题等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1.1.2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及贡献
1.1.3大熊猫保护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殊意义
1.1.4大熊猫保护管理现状
1.2研究目的
1.3研究意义
1.4主要研究内容
1.5研究实施概况
1.6数据来源
1.6.1相关统据
1.6.2地理空间数据
1.6.3问卷调查数据
2大熊猫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2.1相关法律法规与保护政策
2.1.1中央层面的相关法律和保护政策
2.1.2地方相关保护管理政策
2.2相关保护措施
2.2.1保护工程
2.2.2科学研究
2.2.3野化放归
2.2.4文化建设
2.2.5社区参与
小结
3调研区域概况
3.1自然资源概况
3.1.1森林与土地资源
3.1.2矿产资源
3.1.3旅游资源
3.1.4水力资源
3.1.5生物资源
3.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1人口与民族概况
3.2.2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3.3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概况
3.3.1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与分布变化
3.3.2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与分布变化
3.3.3竹林及大熊猫主食竹分布概况
小结
4社区农户生计对大熊猫保护的影响分析
4.1社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4.2社区农户的生计资本
4.2.1社区农户的生计资本计算
4.2.2社区农户的生计资本特征及比较分析
4.3社区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
4.3.1主要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
4.3.2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
……
5社区农户对大熊猫保护的认知及响应行为选择
6大熊猫自然保护地景观格局评价与分析
7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生态及时空演变
8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管理成效
9大熊猫自然保护地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具有多重价值和多种生态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文学艺术创造和科学技术发明的重要源泉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它具有多种形态,提和环境能。同时,生物多样性还影响着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来,因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加速,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现象十分突出(Spiteri,Nepal,08)。在过去的100年中,因为人类发展而导致的物种灭绝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能自我恢复的速度(千年生态系统评估The MillenniumEcosystem Assessment,05)。人类活动正威胁着地球生命的多样性,有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多物种的灭绝(Noble M WJ,Wright G C,Magasela W K,et al.,08)。生物多样性锐减将造成部分物种和多种基因的丧失,是地球和人类的重大损失(Allendorf,07)。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与全球气候变化同样重要的国际环境热点问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简称MDGs)、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的重要目标都是扭转并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趋势,生物多样性提高和人类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