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作者数十年创作的散文精品佳作,共分四辑:辑记叙与作者相关的亲情、友情及其他轶事;第二辑记叙围绕品德修养主题的戒奢、读书、守信、仁善、感恩、交友等古今中外珍闻轶事;第三辑记叙四川、内蒙、香港等地的一些特色人文状况;第四辑针砭某些时弊,阐述正确见解、主张,推动问题解决和社会进步。
本书无论是正面的引领还是侧面的警示,都体现出了作者具有非凡的思想高度、认知深度和悟性锐敏度,具有不俗的思想性、新闻性和大量宝贵文史资料,读罢令人眼界开阔,并且为之惊喜。
耄耋之年的著名作家、诗人和散文家石英先生,精心为《文鉴岁月》撰写了长达近4000字的序言,对这部书及其作者的文学创作给予了热情肯定。
清秀之文 气韵盎然
我仔细通读了涂国之同志的散文随笔集《文鉴岁月》,既觉得它蕴含的传统文化深厚,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传统文化,体现了作者人文底蕴积累之深厚;耳目一新则充分说明他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勤于思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这二者之融合,使他的文章令人爱读、耐品,有吸引力,又不乏新鲜感,这也许就是我很愿意为之作序的原因吧。
涂国之曾是我军宣传战线的一位优秀干部、国家主流媒体资深记者,也是自学成才、实力雄厚的作家。多年来虽以新闻工作为主业,但其文学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有上佳表现。从其作品的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他的创作状态,我将其概括为两个短句:清秀之文,气韵盎然。
读完书稿全文,我不禁想到1800 年前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所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这话之内涵实际上已触及文章的类型、路数和风格问题。他看到并承认为文并非一个路数、同一写法,不同的路数和风格之间均应予以尊重,而不是相互排斥。那时如此,今天更是如此。譬如在散文领域,曾经有很多人推崇杨朔式、秦牧式、刘白羽式的抒情味浓郁的美文。这种喜好乃至倾向自然应予以尊重,正如俗语曰: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章由此而形成几种模式,尤其是不能成为衡量文章水平高下的固定标准。我国《古文观止》中所收之文就不完全是一种型号、一种味道的嘛,所以当我细读了涂国之的散文和随笔之后,觉得他习惯使用的并使人读起来很舒服的风格则是:以畅达而缜密为主的叙事风格,而又以气韵贯穿其中,以真实挚切的感情润泽文字,兼有精到的细节让人颇觉耐读,形成一种事、理、情、味相融的行文风格。在其笔下,此种风格的散文他驾驭得可谓娴熟自如,游刃有余。
对此,我认为不仅应予以肯定,而且应认为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脉。我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在津、京两地主编《散文月刊》,后来又主持《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接触的主要是散文和随笔类作品。我一向主张散文宜宽不宜窄,提倡写作多种类型和风格的散文,而不是扬此抑彼。正因如此,当我认真读过涂国之同志的散文和随笔后,便觉得他的努力取得了颇值得重视的成效。不难看出,他善于汲人所长,但又秉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觉追求。
如果我们对上述曹丕文以气为主的气,不仅理解为气势,而且还有气格内涵的话,那么它就是作品中之灵魂与文胆。以此来观察国之同志的散文,便不难发现这一要素是充盈的。他出身于四川射洪偏僻山村的清贫农家,但自幼就受到父亲的谆谆教导,父亲殷切期望他发奋读书,改变命运。国之不负所望,可谓少年立志,终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国的人才:1968 年参军后,通过组织上的培养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成为一位部队宣传战线上的优秀干部、国家主流媒体的资深记者和自学成才、基础扎实的作家、笔杆子。这一切都来自一种坚忍不拔的信念、不畏艰辛的拼搏意志。从他不止一篇的自述散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若干紧要的关头,他都能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也在自己的生命史上增添了应有的亮色。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各种契机所致,他没有得以跨入正式大学的门径,在课桌上完成他的科班学业。
然而这一缺陷,却由他超常的努力得以弥补。另外,同样是在不止一篇自述散文中得以解答:中外古今有不少杰出人物并没有进过名牌高等学府,却同样甚至是超额地实现了人生价值,在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不平凡的篇章。这种取法乎上的励志精神,浸漫于本书作者若干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有这类文字不仅为了自励,而且有益于一切有出息的后人。所以我认为,这部分发自肺腑的文字,应视为他有价值,也有气格的箴言。
与上述相联系的是,我还特别注意到,涂国之对他所经历的人生重要阶段,尤其是所供职的情之所钟的事业之无限热爱,可谓达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正因如此,自然会派生出与大爱相匹配的有分量的篇章,譬如他对自己曾经供职的部队的深厚感情。这支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特别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部队,曾经创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战绩。作者为此写下了不吝篇幅、浓墨重彩的纪实散文,读来为之动容。这支以傅崇碧为军长的英雄部队在抗美援朝期间,在铁原阻击战中打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威风,大大伸张了中国人民不畏一切强敌的志气,但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彭德怀司令员称该军为真正的铁军。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而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中,这支部队有不少感人场面和催人泪下的珍贵镜头。巧合的是,70 年前,我作为一名部队机要部门的译电员,也有幸译过志愿军司令部转发的铁原之战血肉拼杀的讯息。时达70 年,韩国发掘出的我志愿军战士的遗骸,又以位于今之军事分界线以南的铁原为多,足见当年两军拼杀之惨烈。对于老部队当年之壮举,国之同志花费的笔墨多,投入的心力也感人。对此,我极为认同。为文之道,该简者不惜一笔带过,该细者则必须写足写透。对于他的英雄老部队,千言万语犹感未尽,我特别能够理解。国之同志所举事例,在他人的类似文章中有许多我见所未见,故而读之更觉新奇动人。我国古代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提示曰:酌奇而不失其真。用语不应失其真,用事亦同样不能失其真。国之同志用事奇而且真,乃可贵行文之道。
再者,作者之纪实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丰厚而不贫瘠,耐读而到位(此点十分要紧,凡以叙事为主的散文,瘠瘦单调是大忌)。在这方面,可谓举不胜举。这里仅举写川北历史名城阆中之一篇(题名《阆中街头品特色文化》),当可见一斑。就我所见,不少作家写阆中之散文何止百十,却未见有如国之笔下之阆中如此丰厚、如此详尽、如此细腻,读来如此过瘾。譬如有的散文虽然知道此城于清朝初年曾为四川临时省会,却未交代来由如何;而国之所写的阆中就有释疑解惑之功。原来在清顺治年间清军尚未攻取全川之时,为急不可待治理已控地带,尤其是早日开科取士以笼络汉族士子,阆中不仅被安排为临时省会,且在此地开始了有清以来的川省乡试,由此可见阆中地位之重要。在此文中,国之同志对阆中的历史沿革、文化风习等了然于胸,且见解别具一格。信举一例:作者对西汉时期籍属阆中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复姓落下,名闳),却较一般典籍做了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使这位非同凡辈的天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显现出独具光辉的价值。
同样是纪实散文,国之同志是很下真功夫的。为了弄清楚一个人一个掌故,他往往肯于挖一口深井。可见,写好这种类型的散文,也需要一种认真的治学精神哩。
还有,在《文鉴岁月》集子中,有一部分文化随笔也是颇值得重视的。读他的这部分随笔,不禁觉得其深厚造诣有力透纸背之感,其馥郁的人文况味扑面而来。其实这并不奇怪,作者在上学及工作后,无不挤时间不断增加自身的文化积累。此种功夫犹如一个好演员的功夫,都是非一日一时一蹴而就的,我从他的《在苦读中升华》等文章中已经得到答案。在这方面,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著述和历练经历,都是他的良师益友和教科书。他的视野涉猎甚广,举凡文学、艺术、科技乃至政经诸科均不排拒,凡有可取之处,纵然有某种欠缺亦无妨习其所长。此种辩证态度,导致作者能够博采众长又保持独立思考之智。作者还有一可贵之处在于:不为尊者讳。即使像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那样的至尊人物,他也能正确指出其漫挥御笔、滥造贫诗之弊:四万余首大作竟无艺术上的可圈可点之章句,此无异于笔墨场中之笑料。国之同志能够秉持真正文人之大义,倡言摒除乾隆遗风,此语可谓掷地有声!当然,如何看待文学作品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还是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应化。事实上,中国文学史中,也有既高产又优质的正面例证,如南宋陆游诗作近万首,而其中为人称道的经典诗词并非个别;杨万里一生作诗二万余首,其中脍炙人口之作至今仍令人传诵。这些与乾隆皇帝恰成鲜明对照。但不论如何,国之对乾隆遗风的警示对任何文学创作者都是一种有益的鉴戒。
总之,纵观国之同志的散文随笔,无论是正面的引领还是侧面的警示,都体现出了作者具有非凡的思想高度、认知深度和悟性锐敏度。他在纪实散文与以记叙为主的文体中所达到的水平是一种成功的实践,也是一种极有说服力的印证。他在知识的积累、语言文字的组合运用等方面对于为文者也是很有启示作用的。对于任何人而言,的完美是没有的。如果说有何不足之处,我仔细想了一下,作者已经达到的水平固然是成功的,但在已经熟练运用的行文基础上能够更灵动些,譬如说探索采用更多样化的散文路数,当会使行文方式避免单一化,是否可做些尝试?以国之同志所具的调遣语言文字的造诣,我想并不是困难的。此建议,仅供参考。
后,我觉得国之同志作为一位有实力、写作状态仍然良好的作家,已经在散文、随笔的耕耘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业绩,而且以其扎实的文笔基础与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今后仍可望在散文、随笔乃至其他体裁(譬如书中可见的诗词方面的造诣)诸方面有新的展现。我完全有理由认为,国之同志获得的已有成就,为军政界爱好文学的老同志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表率以不俗的表现昭示出能够达到的高度。我想,这是毋庸置疑的前景。对此,作为一个仔细读过《文鉴岁月》书稿者,我是非常看好的。愿国之同志在《文鉴岁月》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作为年长于他的耄耋笔耕者,愿与之共勉。是为序。
2021 年立冬于京城初雪中 石英
石英,原为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散文》主编、《人民日报》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涂国之,祖籍四川射洪市,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正师职退休军官,大校军衔,资深媒体人、诗人。历任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兼站长,北京军区新闻处长等职,出版《情满北疆》、《成才之友》等专著多部。
目录
辑
父亲的眼力 002
母亲的福报 006
守望爱情 012
电脑帮大忙 016
暑期新过法 021
拖的代价 025
养猫30 年 029
领教专家 036
忆冉体顺同学 040
忆邓新民同学 044
悲催奇才陈子昂 049
流沙河给人们的启示 057
正宗川菜的味道 060
阆中街头品特色文化 067
奇特的四川人 073
第二辑
俭奢之间见兴衰 088
在苦读中升华 095
善良是人生的路标 098
失信就是失败 101
感恩助人成功 104
远离垃圾人 107
精致个人主义者 110
消除这道病态风景 113
叫停天价娱乐 116
任人先窥心 119
面对数十亿港币 122
迎着危机前行 125
第三辑
记者的正气 130
回家的路…… 134
军人荣耀的背后 138
名将治军 141
圆梦人生有宝典 145
壮美阴山 148
铁军征战记 161
第四辑
助贫者早日致富 184
引导农民科学养生 186
让民间高手才尽其用 188
趁早规划人生 191
择偶标准宜具体 194
起跑线输赢之我见 196
为孩子烧钱难如愿 199
认真补上这一课 202
懈怠生命的悲哀 206
愿衙内早日绝迹 209
摒除乾隆遗风 212
严不起来的背后 215
向霍金学习 218
养心于先 221
说度 224
把事情看透 228
留点时间给自己活 231
后 记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