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社会主义思想简史 五百多年来,世界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次次风云激荡的革命和社会变革中,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大浪淘沙、烈火淬炼。 它开启了人类解放的神圣事业,唤起了民族觉醒和独立,打破了阶级特权的思想,实现了民众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 社会主义从何处来?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谈论社会主义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本书通过150个故事,运用全景加特写式的通俗笔法,对上述问题予以一一解答,视野宏大、见解深刻,是一部有温度、有情怀、有深度、有内容的精彩力作。 1.通过150个故事,全景式描绘社会主义思想五百年的沉淀与发展 自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出版,世界社会主义已走过五百多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史长河波澜壮阔、跌宕起伏。 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社会主义的诞生、成长、求索、挣扎、斗争、进步。全书共分为十章,包括社会主义思潮产生时的世界、大航海以来思想大咖们在想些什么、从历史中走来的社会先贤、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精神财富、脱颖而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影响全世界、列宁主义横空出世、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苏联模式的兴盛与衰败、在改良道路上踯躅前行的民主社会主义。本书以新颖的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生动描绘了社会主义的历程,使得历史研究变得更具可读性。 2.深度剖析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与中国制度选择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将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置于更大的历史背景之中,深入解析了社会主义从何而来、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同时,书中也深入探讨了中国为何选择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何不采取多党制、不走议会民主之路等关键议题,旨在帮助读者避免思想的迷失和困惑。这一深度的社会主义思想解析与中国制度探讨,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框架。 3.深入的历史研究,精细的思想分析,生动的故事叙述 本书是一部集深度历史研究、深度思想分析、生动故事讲述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巨作。新颖的写作风格,深度的研究,以及生动的故事讲述,都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无论是对社会主义思想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是对社会主义思想有兴趣的广大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启示。 4.附赠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脉络图谱超长四色全彩折页 赠送一张"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脉络图谱"超长四色全彩折页,精美的设计和印制使得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一目了然。这份精心制作的图谱将帮助读者更直观、更清晰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用愉快轻松的心情去攀登人类思想制高点 《社会主义思想简史》终于付梓了。 在欣喜自得和如释重负之余,总觉得还有如下几个问题要回答: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怎样读这本书?通过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什么样的认识?对此我想说的有如下五方面: 第一,这是一本社会主义思想史。可能会有人觉得本书的体例、论述方式等,与以往的历史书很不一样。我也请教过史学专家,大家都很讲究写史的体例,比如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等。所谓编年体,顾名思义,就是以年代顺序作为史书的主要脉络。所谓纪传体,就是通过记叙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动情况,来反映一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而所谓纪事本末体,则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再以时间顺序逐一展开的编写方式。 很显然,我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书,与这几种写史的基本体例不完全吻合。有点编年体的味道,但又很重视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描述;说它是纪传体,但对重要人物的描述又不是重点;说它是纪事本末体,但似乎又侧重于思想体系及观点的介绍。因此,有点儿不伦不类、四不像。但是我历来认为,文无定法,法无定式。写书是要给人看的,只要人们愿意看、看得懂,具体怎么写、用什么方法写、用什么体例写,倒在其次了。因而,这些技巧问题对本书而言,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是一本关于社会主义思想史的书。要通过这本书向读者交代社会主义思想从产生到发展至今的五百多年历史中,每一个时期都有哪些重要思想观点,关于这方面,还是想阐述得完整、系统、准确一些,最好不要有大的疏漏。涉及的重点人物、主要流派、重要观点等,都要叙述到位、概括准确、阐释全面。 有鉴于此,本书第一章、第二章,重点谈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主流思想成果,把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放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去研读。第三章、第四章,主要介绍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和主要思想观点,介绍了十几位重要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生平及事迹。第五章至第九章,重点介绍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突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卓越贡献,当然也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流派之间的交流、融合和斗争。第十章着重介绍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分道扬镳,以及在后来的发展。第十一章则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民族民主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方兴未艾的社会主义浪潮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还对新兴的社会主义思想流派做了介绍和评价。本书借鉴了多年来几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力图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精彩概要地呈现出来。尤其是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年版) 和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给了笔者很大的鼓舞和启发。从一开始,我就把这本书定义为完整、准确、系统、全面地展现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普及性读物。因此,只要读者觉得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粗浅地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能够记住几位重要人物以及他们所持的主要观点,能够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势和前景,那么就基本达到了本书写作的目的。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本书在阐述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与发展时,没有对东方重要的国度中国做概要性的介绍,这似乎是一个遗憾,但这确实是有意而为之。因为在构思这本书的同时,有关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及演进的研究也在进行之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能向读者呈献一本专门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简史的普及读物。 第二,这是一本在历史大背景之下思考的社会主义思想史。按照往常的写法,写社会主义思想史,就只写与社会主义有关的人物、事件、观点,除此之外,似乎都与社会主义思想史无关。殊不知,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同样,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离不开资本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这犹如事物的一体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因此,本书用了整整两章来阐述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主流思想、观点。这看起来有些喧宾夺主,但根据我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体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离开了大的历史背景和同时期社会主流的思想观点,就很难理解社会主义先贤们为什么会提出他们的一些观点,也很难看到这些观点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也就很难掌握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同样,在阐述每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时,不仅要讲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还要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做铺垫,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知道这些人物在这些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提出这一系列社会主义思想观点的针对性、指导性。 我一贯反对对不同思想理论观点进行刻意的、泾渭分明的阐述,因为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发展,都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争论、相互批判,相互融合、相互升华的互动辩证过程。离开了相互之间的这些关系,思想就会僵化,理论的生机也就停止了。比如文艺复兴时人本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提出的一系列体现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的思想观点,都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不仅是资本主义思想产生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把这些思想理论成果统统归结为资本主义思想,把这些思想家和理论家统统归结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和资产阶级理论家,不仅与历史事实不符,同时对吸收借鉴这些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也是极其有害的。反过来,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些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也不断地被资本主义思想家、理论家乃至政治家所借鉴,形成一系列完善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也是有目共睹和不可否认的。 第三,这是一本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引导专家学者研究哲学社会科学问题时,一定会坚持以本国的实践为中心,以正在干的事情为中心。在中国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是理所应当的事。因为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在哪一种社会状态下,任何思想观点的表述及传播都是有目的的。或者是为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或者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或者是为了开阔眼界、增强自信,或者是为了相互借鉴、完善提高,等等,总之都是会有一些主观的愿望和目的。我们这本书的主观愿望和目的也很明显,就是要通过对五百多年来社会主义思想史的阐述,进一步增强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因此,在本书的整体谋篇布局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所占的分量最重,阐述得也较为细致。即便是介绍和叙述其他社会主义思想流派,也一定是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秉持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审视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和流派的地位、作用。我相信,这样的安排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惯用做法,持有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流派,一定是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并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审视其他思想流派。无论是无产阶级思想,还是资产阶级思想,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还是其他社会主义思想,概莫能外! 第四,这是一本以讲故事切入的社会主义思想史。为什么要从讲故事开始?这是因为要解决严肃的学术著作不容易读得进去的问题。黑格尔、康德的著作博大精深,但毕竟读得懂的人不多,其流传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都要依靠后人的领悟和推广,要消耗很多精英的脑力,最终才能有石破天惊的那一天。 我相信,在同时代群星璀璨的思想大家中,人们容易记住的,一定是柏拉图、伏尔泰、托尔斯泰般的人物,因为他们诗一般的语言、具象的思维、激情澎湃的人格魅力,更能激起人们的共识,打动人们的心灵。似乎马克思、恩格斯、倍倍尔、李卜克内西、列宁等,都具有这样的品格,激情似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当然,选择和挖掘这样的故事并不容易。一方面因为历史久远,原本许多鲜活的史实,经过时间的加工、过滤,已经变得干巴巴、硬生生,很难寻觅曾经的细节。另一方面,我们作为后人在诠释前人的思想时,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而这种在主观意志下选择的故事,又有多少与当时的历史相吻合呢?这样的写作是很艰难的。我的这种选择,是自己把自己逼上梁山,原本是想解决读得进去的问题,但如果由此引起了不应该有的歧义,在道歉和遗憾之余,我非常乐意找机会去调整、去修正。 第五,这是一本力图有些创造、突破的社会主义思想史。我的想法是将本书献给那些孜孜耕耘在社会主义思想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献给那些被称作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宣传工作者,当然也要献给一切有志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同志和战友。因而把这本书定位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ABC。以往对普及读物的处理,往往以官方口径,把现有的研究成果简单梳理一下就可以了,我反对这样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思想和理论总是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有些在特定时期、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观点或结论,可能已经过时或不合时宜。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某些实践问题的认识可能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概括。凡是这样一些已经有了成熟思考的问题,还是想在本书中呈现出来。 这样的问题不多,但是很关键。比如,在第二章的第4小节,道出了一个不得不说的真相:欧美国家的现代化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以掠夺殖民地,对穷国、弱国实行残酷的殖民政策来实现的,其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以殖民为手段的资本形成、资本扩张甚至战争屠戮的过程,是完全不可复制的。而既然建立在三百多年殖民化基础上的西方文明是不可复制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西方人文思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也不见得是完全科学的。比如,对空想社会主义先贤们的评价,一般认为他们是始终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俯视底层、悲悯苍生,致力于改善劳苦大众的生活,致力于构建一个平等、和谐、友善的崭新世界。诚然,他们的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空想,确实有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缺乏实践主体等缺陷,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理想之崇高、人格之伟大、实践之可贵、影响之深远。还比如,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描述为一段平等竞争的过程,而避免了居高临下的批判。在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世界观的转变,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欧美国家风行着一批社会主义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在极大促进了独立工人运动兴起的同时,又严重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指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与这些思想流派的交流、融合和斗争中,逐步完善成熟并脱颖而出的。又比如,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我认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论断,仍可时时让我们掩卷沉思。时至今日,帝国主义列强也还是当初那副不可一世、贪得无厌的嘴脸,骨子里浸透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傲慢,只是在表面上、程序上、道义上显得更加道貌岸然些罢了。再比如,分析北约和华约的发展过程,我认为北约的成立,并不是为了和六年之后成立的华约相对抗,而是为了对苏联及东欧各国进行威慑和封锁,进而维护美西方利益格局不受侵犯。冷战的根源,并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对立,更重要的是不能给西方现有利益格局带来任何风险,不能产生现实的或潜在的任何威胁,即便这种威胁可能是主观想象出来的。这就是帝国主义的本质。 此外,书中还有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对现实社会影响的介绍,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回顾,对方兴未艾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展望等,都是以往社会主义思想史书籍很少涉及,或者主要是以批判者的眼光审视的内容。 实践在发展,人们对实践的认识也将进一步升华,十分期待能有更多新的研究成果、更多新的真知灼见,被吸纳到这本普及读物中来。如若有幸,那将是又一段甘之如饴的学术追求之路。 陈浙闽,教授。长期从事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思想工作。 主要著作有《党的组织工作概论》《执政党建设论纲》《城市街道党的建设》《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等。在《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发表多篇理论文章。主持撰写的多部专著和多篇理论文章获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思想史、欧洲文明视域下社会主义史、政党理论等。 第一章社会主义思潮产生时的世界 01 从何处寻找答案/ 001 02 大航海时代开启/ 002 03 惨绝人寰的殖民/ 006 04 滴血的财富/ 012 05 一段脉络清晰的发家史/ 013 06 不太光荣的革命/ 015 07 放飞思想/ 019 08 宗教世俗化/ 020 09 战栗的宇宙观/ 021 10 离奇的悲剧/ 023 第二章大航海以来思想大咖们在想些什么 01 时代需要新的大脑/ 026 02 向大自然学习/ 027 03 英国唯物主义第一创始人/ 029 04 尊崇金银等贵金属/ 030 05 冲破人伦道德/ 032 06 撕开政治伦理遮羞布/ 033 07 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035 08 自然法学说创立/ 037 09 启蒙思想厥功至伟/ 039 10 文明制度瓜熟蒂落/ 041 11 自由主义终成官方意识形态/ 044 12 一个不得不说的真相/ 046 第三章从历史中走来的社会主义先贤 01 站在社会主义入口的伟人/ 049 02 第一波三百年/ 050 03 跨越时空的《乌托邦》/ 051 04 革命的平民牧师/ 055 05 心中的太阳/ 058 06 基督城里的虔诚/ 060 07 塞瓦兰人的历史/ 062 08 为无地贫民请命/ 063 09 底层神甫的控诉/ 064 10 神秘的摩莱里/ 067 11 用著书立说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068 12 十足的行动派/ 069 13 白痴公民坚信胜券在握/ 071 14 大脑患病的产物 / 072 15 新和谐公社的实验/ 074 16 劳动人民的新福音/ 076 17 密谋与抗争/ 078 第四章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精神财富 01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081 02 羊吃人的故事/ 083 03 分裂的群体/ 085 04 万恶之源/ 087 05 富人的革命/ 089 06 无法逾越的三大差别/ 091 07 黄金的妙用/ 093 08 乌有之乡/ 094 09 都是穷人也都是富人/ 096 10 幸福的源泉/ 098 11 有计划的生产/ 100 12 消灭差别/ 102 13 并不永恒的国家/ 103 14 人民的公仆/ 105 15 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108 16 道路的选择/ 110 第五章脱颖而出的科学社会主义 01 卢德的觉醒 / 114 02 跳出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论/ 117 03 为人类幸福而工作/ 119 04 两颗伟大心灵的历史性结合/ 121 05 必然要遭遇的思想流派/ 122 06 组建传播网络/ 126 07 并非仅仅改变口号/ 128 08 舌战群儒 / 130 09 石破天惊的宣言/ 133 10 席卷欧洲的革命及启示/ 136 11 欧洲第七强国/ 139 12 各种思想流派的大聚合/ 143 13 艰难的思想交锋/ 147 14 划时代的功绩/ 149 15 公社的旗帜/ 152 第六章科学社会主义影响全世界 01 逃出埃及的幽囚/ 157 02 崭露头角的独立工人政党/ 159 03 善意的批判/ 162 04 对一个目盲多产作家的廓清/ 165 05 墓前的缅怀/ 169 06 剖析怪兽托拉斯/ 172 07 龙种与跳蚤/ 176 08 跨越卡夫丁峡谷/ 179 09 一个使人畏惧的强国/ 182 10 在内部斗争中发展/ 186 11 三颗重磅炸弹/ 189 12 为老近卫军树碑立传/ 192 13 革命家群像/ 198 14 伟大的谢幕/ 202 第七章列宁主义横空出世 01 可怕的伏线/ 208 02 坚决而未能有效的回击/ 212 03 时代造就新的伟人/ 217 04 向衰败的民粹开战/ 221 05 革命的当务之急/ 223 06 社会革命的前夜/ 227 07 薄弱链条的崩裂/ 231 08 冬宫炮声的余音/ 234 09 吸取血的教训/ 238 10 第二个党纲 / 240 11 第二国际的破产/ 243 12 另起炉灶/ 246 13 考茨基的尴尬/ 249 14 最后的遗嘱/ 252 第八章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 01 捍卫思想旗帜/ 257 02 一国建成论之争/ 260 03 令人痛心的政治清洗/ 264 04 回归战时共产主义/ 269 05 国之重器优先/ 272 06 红莓花儿开/ 275 07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78 08 帝国主义就是战争/ 280 09 祸水流向何方/ 283 10 社会主义的助产婆/ 287 11 共产国际解散/ 291 12 走向冷战/ 296 第九章苏联模式的兴盛与衰败 01 从古拉格国家历史博物馆说开去/ 301 02 最好的先生/ 304 03 被斩断的思想翅膀/ 308 04 秘密报告风暴/ 313 05 程咬金的三板斧 / 316 06 进退维谷的波匈事件/ 319 07 稳健和迟滞的改革/ 322 08 情报局的悲哀/ 325 09 布拉格之春/ 329 10 军事对抗与平行市场/ 332 11 春天的故事/ 336 12 一个时代的悲剧/ 340 13 一地鸡毛/ 344 14 历史并未由此终结/ 346 第十章在改良道路上踯躅前行的民主社会主义 01 同宗同源又同义的困惑/ 352 02 伤心的分手/ 357 03 偷食禁果引起的风波/ 362 04 感激涕零的文明社会/ 366 05 难以弥合的裂痕/ 370 06 丢掉利剑的战士/ 374 07 怪诞的传播/ 378 08 战后的复苏/ 382 09 重建国际/ 386 10 赫赫战绩与福利国家/ 390 11 难以走出的困境/ 394 12 公开打出的旗帜/ 398 第十一章方兴未艾的社会主义浪潮 01 关不住的春色/ 402 02 山雨欲来/ 405 03 亚非拉的奋起/ 408 04 缓慢革命战略/ 412 05 被驱逐的先知/ 417 06 迅猛发展的基布兹实验/ 422 07 华盛顿共识的灾难/ 426 08 撒哈拉以南的风暴/ 429 09 暴风雨后见彩虹/ 433 10 争夺所有权的工具/ 437 11 社会主义的一抹绿色/ 440 12 两只手的融合/ 443 13 触手可及的未来社会/ 445 14 迈向共同体的联合/ 449 结语历史价值及启示/ 454 后记/ 459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