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四川美术学院推出的“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系列丛书之一。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为社会美育理论探讨,从历史与当下等维度研究社会美育的机制、路径与意义。第二至第六章为社会美育案例,以“营造的风景”“古今的邂逅”“网联的世间”“流动的原乡”“弥散的地方”为主题,全面呈现艺术家及青年学子在城乡社区、网络社区及博物馆展开的美育实践。附录为“共在共情共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国际研讨会”观点摘要,汇集了国内外学者在研讨会发表的主要观点。
百年前,五四一代提出“
文学改良”“美术革命”的口
号并加以践行,文艺开始破
除小圈子化而走向平民;当
下,参与式艺术、社会介入
式艺术成为关注焦点与热议
话题。百年前,蔡元培呼吁
“文化运动不要忘记了美育”
;如今,美育成为文化战略
与学界课题。百年之延续、
递嬗与迭代,其中之枢纽与
关键,是艺术公共性的认知
、建构、重识与拓展。
艺术为何与艺术何为的
问题,困扰着数千年来无数
的艺术家与理论家,但同时
也激发了实践者和旁观者为
之思索、行动、评估、再思
索、再行动与再评估。这是
一个开放的问题,艺术家、
公众、机构主事者、批评家
、策展人……艺术体制的所
有参与人群,皆可也皆应有
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众人的
合声与合力,构成了全球艺
术界一道特别的风景。
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
成立了艺术与乡村研究院、
城市形象设计研究院、艺术
与社会创新研究院等创作研
究机构,在贵州羊蹬、成渝
双城、长江上下游、一带一
路沿线等区域持续开展了多
项在地高水平公共艺术创作
,举办了中国乡村美育行动
计划文献展、中国社区美育
行动计划文献展、生态艺术
季等大规模艺术展演。以数
十场介入城市、乡村建设的
创造性艺术活动,力推艺术
的空间转向,以艺术现场带
动社会美育,以艺术实践助
推社会创新。
本套“公共艺术与社会美
育”丛书,则是从另一维度
对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学科
方向进行建构。丛书力求从
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的理论
谱系、发展源流、案例研究
等角度建构艺术新的话语空
间,既着力国内现场,亦关
注域外经验,在跨文化的比
较中,梳理百年中国公共艺
术生产的形态、结构与逻辑
,彰显当下中国社会美育的
迫切性与前沿性;立足艺术
本体,多向探求,在跨学科
的交汇中,梳理与研究当代
中国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经
验的多样模式与独特价值。
扎根中国现实,表现中
国经验,是四川美术学院的
学统之一。在国家乡村振兴
战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的时代语境中,无论是建设
重庆乡村艺术链与全国乡村
艺术基地,还是实施城市公
共艺术行动计划,以及展开
对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中国
经验与模式的研究,皆是对
新时代新需求做出的积极回
应,体现了四川美术学院一
直以来的担当精神。在满足
公众强烈需求与学科自身发
展演替的双重背景下,相信
四川美术学院在公共艺术与
社会美育学科方向展开的探
索,能为当代艺术创作与研
究的拓域、深耕贡献川美智
慧与中国经验。
焦兴涛
2019年12月
第一章 理论的探索
“全美育”模式的探索:以网络虚拟社区美育为例
社区问题的艺术展开样本:对《艺术社会学的文化实践》课程的总结
“社区文化中心”转向:当代博物馆的社区美育功能
创意地方营造下的情境建构
公共艺术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以阿玛利亚·乌尔曼作品《卓越与完美》为例
品牌以公共艺术为媒介的社会美育价值延伸:以香奈儿流动艺术馆为例
公共性与同理心:公共艺术如何介入残障人士生活
地方性在乡村美育中的核心地位:以重庆渝北区牛皇村为例
新媒体视域下博物馆在社会美育中的发展探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上新了,故宫》为例
第二章 营造的风景
谢小春系列作品
把“羊磴”装进哪只筐?
“让我们彼此映证——社区问题研究”系列作品
“让我们彼此映证——社区问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和方法分析
隐·私——强制性同形
“隐·私——强制性同形”项目报告
“广福行动”系列作品
“广福行动”:乡村公共艺术活动
一次偶然的相遇之二
空间·记忆·情感:广福村在地公共艺术实践
“七塘实验田”系列作品
从“七塘实验田”看乡村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式
第三章 古今的邂逅
第二次触摸
“副本”创作自述
或许博物馆
传统博物馆中的当代艺术实践
一方尘土
当代艺术语境下重构古代艺术之美:以“物·色——明代女子的生活艺术展”为例
微观地景·生物量
用艺术的眼光看科学,用生命的眼光看艺术——关于艺术介入博物馆的讨论
第四章 网联的世间
家族档案
微信社区中的家族关系新形态
营销有你
自媒体时代的美育:对营销号泛滥现状的思考
口罩纽带
《口罩纽带》创作手记
社区团购
消费+交流:社区场景下的团购新模式
“理想社区”共享空间设计
社区公共空间线上线下联动构建方案
瓷娃娃形象设计
特殊群体在虚拟社区的艺术形象设计与研究:以瓷娃娃罕见病为例
人设
网络时代身份复杂性的探讨与表达
无法之法
网络社区中书法的传播与影响
遥远的TA
虚拟恋人:疫情背景下激增的网络情感劳动关系
剑川黑陶网络社区传播设计
剑川黑陶文化与网络社区的融合
PETIPETI云社区
宠物的“话”
第五章 流动的原乡
到何处去
流动的“原乡”与“剩余空间”重塑
红色
《红色》创作手记
20200202
《20200202》创作手记
渺小之诗
《渺小之诗》创作手记
我的记忆载体
《我的记忆载体》创作手记
风向
做一名寻风者:《风向》创作手记
转龙村贰贰五号
《转龙村贰贰五号》创作手记
移动的盒
《移动的盒》创作手记
囍-礼物
《囍-礼物》创作手记
七小时
《七小时》创作手记
你好,城市!
与自身的对话:我的艺术创作思考
我与城市
日新月异的城市不需要过去,沧海桑田的人们不需要记忆
处理回忆
蕾小姐给都市女性的一封信
当在地变成形式
第六章 弥散的地方
艺术与地域再生
寻找看不见的社区寻觅曾经的美好
两个地方
《两个地方》:关于社区的另一种叙事
Pieces
看不见的社区:从《Pieces》出发分析社区与城市的关系
kitsch
《kitsch》创作手记
爬梯
《爬梯》创作手记
东阳东阳
《东阳东阳》创作手记
追梦人
《追梦人》创作手记
附录 “共在共情共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国际研讨会”观点摘要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