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前沿》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传统,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出版宗旨,直面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旨在关注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新情况,聚焦学术前沿问题、学科建设新动态,回应传媒改革实践;通过探讨新闻传播学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进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提升理论研究水平,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进一步发展。本书包含前沿话题、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实务、国际传播等栏目,共16篇学术文章,话题新锐前沿,剖析探究深入,不断跟踪和引领新闻传播发展。
隋 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人才称号。著作和论文分别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奖一等奖、北京市哲社奖一等奖、二等奖和吴玉章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百多篇,其中CSSCI正版期刊论文70余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多篇。代表作《符号传播模式》和《符号里的中国》在美国、俄罗斯、韩国出版英文、俄文、韩文版。完成国社科重大招标、国社科重点、教育部哲社后期重大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项。在研国社科重大招标、国社科重点项目2项。方毅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师德先锋,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教学委员会专家,《新闻传播学前沿》主编。近年出版专著、教材包括《新闻叙事导论》《节目构思与分析》《新闻编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原理与实务》《编辑学概论》《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研究》等。在《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和论文多次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政府、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奖项。
前沿话题
新时代党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功能研究——以《求是》《前线》为例 田森杰 张晓红
后现代·超媒介·互动型:数字视频的三大文本特征 刘 念 张 丽
虚假信息、新闻怀疑与媒介使用:社交媒体中媒体信任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杨鉴琳 詹 骞
基于控制实验法的Vlog植入广告对用户态度改变的影响机制研究——以B站Vlog为例 王灵通 韩运荣
平台媒介赋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佟亚云
新闻传播史
新闻媒介与中国社会互动发展考略 谢金文
渐次演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电影放映实践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 吴 澳 仇筠茜
20世纪20年代《晨光》专栏《女子参政论坛》考论 杜皓炜 傅竹风
新闻传播实务
历史情境与文化语境:探析《解码十年》正面宣传的创新路径 黄雨寒 郎劲松
故事化、形象化、立体化: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呈现与表达——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为例 周文超 邓年生 许慧琴
主流媒体二十大融合报道创新研究——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报道为例 朱梓函 陈奕颖 吴 风
《北京晚报》地方感建构研究——以《大城之变》专题报道为例 黄欣然
国际传播
国家形象问题的全球拼图——基于历史与实践的视角 李佳铭
基于主题模型的国际性别传播前沿议题与趋势研究 方蓝燕 范伟健
国际交往视角下微博网民群体极化现象分析——基于熊猫乐乐、丫丫引发的网络争议 姜雨彤
新时代党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功能研究——以《求是》《前线》为例
田森杰 张晓红
【摘要】新时代融合范式下的党刊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数字基础设施,开放
式存取和融合式马克思主义内容成为这一基础设施的基本架构和内容模式。在结构性需求下,党刊成为思想建党的理论阵地,并进行了专题性和常态化的理论教育内容生产,表现出问题导向与网感知识的理论教育特征。另外,党刊还沿着理论逻辑构建出作为“真经”的马克思主义,结合实践逻辑构建出作为“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逻辑中构建理论自信。
【关键词】新时代;党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网感知识
Research on Marxist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CPC Journals in New Era—Take Qiushi and Frontline for Example
Tian Senjie, Zhang Xiaohong
【Abstract】Under the new era integration paradigm, the CPC journals have become the digital infrastructure of Marxist communication, with open access and integrated Marxist content forming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content mode of this infrastructre. Under the structural demand, the CPC journal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party building by becoming the theoretical front and carrying out the production of thematic and normal theoretical education content. The CPC journal’s theoretical education exhibits characteristics of problem-oriented and net sensing knowledge. In addition, the CPC journals also constructs Marxism as the “true scriptur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Marxism as “pow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logic. This dual logic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uilds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reinforces Marxism as a guiding ideology.
【Key Words】new era; CPC journal;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net sensing knowledge
党刊是中共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赋予 党刊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成长,党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时代下,党刊开启了融合发展新范式,本文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和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为样本,探究其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发挥的功能。为了提升传播效能,丰富自身的传播渠道,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前线》便已开启了数字化建设,开通了“前线”网。该网站由期刊内部的信息中心负责运营,工作人员定期将纸质刊物的内容上传至网站上,还搜集转载一些理论热点文章。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导的意见》,媒体融合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自此,各级党刊纷纷开启了数字化转型和平台建设。
2014年12月,《求是》杂志成立全媒体发展中心作为专门的融媒体机构,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求是》纸质刊物与“求是网”“求是手机报”进行融合,形成刊网融合的新格局。《求是》还入驻微博、微信等平台,开通了“求是”微博,以及“学而时习”“求是漫评”“求是网”“求是手机报”等微信公众号,各个平台相互连通。以“求是网”微信公众号为例,读者可以从微信公众号上直接阅读《求是》杂志的电子刊物内容,同时公众号与“求是网”直接链接,网民可以从移动端阅读门户网站的内容。此外,《求是》杂志的纸质刊物和官方网站实现了差异化的内容生产,“求是网”的内容相较于纸质刊物更为丰富,网民可以在网站上阅读电子版的《求是》杂志,而且网站还开设了“网评”“经济”“政治”等多个网站子栏目。“求是网”公众号的融媒体栏目精选了“求是网”中的“求是网评”“学习笔记”“是说新语”“求是视频”4个重点融媒体产品。其中,“求是网评”主要是“求是网”评论员针对当前理论热点、时事政治等发表的实时性较强的评论文章;“学习笔记”主要以笔记的形式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行归纳整理,帮读者“划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重点,让读者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一目了然;“是说新语”主要是对习近平等党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党中央的重要报告和决议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阐释和解读;“求是视频”则主要以视频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如通过专家访谈的形式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动漫的形式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热点问题等。
《前线》杂志构建了包括“前线”网、“前线理论学习手机报”、《前线e刊》、“前线”微博、“前线”微信和“前线”App(应用程序)在内的新媒体群。《前线》
杂志社在合并《北京支部生活》和《大学生》两本期刊后建立了“中央厨房”,实现了“一体策划、分头组稿,一次采编、多元制作,四次审改、全媒体传播”的全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流程。《前线》杂志社融媒体部是目前前线杂志社中体量最大的一个部门,主要负责客户端、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和运营,以及“党课一小时”等融媒体产品的生产制作等。新时代党刊所产生的思想影响力依然深刻,其所发挥的功能值得深入探析。
一、党刊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数字基础设施:基本架构与生产模式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组成部分,数字基础设施是以数据创新为驱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5G(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通信技术及建立在这些技术底层逻辑之上的数字化平台。有研究者指出:“媒体融合的目标——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型主流媒体,也可以理解为打造数字时代的新基础设施。”按此说法,党刊在融合范式下建立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型主流媒体,可以理解为打造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基础设施。因此,对该功能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党刊的新媒体,如电脑端的官方网站,移动端的微博、微信、App等。
党刊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数字基础设施,自然也是满足宏观层面结构性需
要的体现。在日益媒介化时代,一方面,鉴于商业性互联网媒体在当下所具有影
响力,党刊需要在这种媒介生态下“修补”自身的文化权威;另一方面,由于党刊等专业媒介机构在实践传统和制度安排中拥有权威性,因此其在复杂的舆论生态中需要发挥“压舱石”的作用。于是,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战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分别在2014年和2020年审议通过了两项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这一顶层设计之下,党刊也就有了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数字基础设施的可能。考察数字时代党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功能,既不能将其简单视为纸质刊物“上网”的结果,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党刊的实践创新层面,而应该将其放置于一个视野更为宽阔的问题域之中,将党刊(主要指其新媒体平台)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数字基础设施,发掘其在基本架构和内容生产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一)开放式内容存取架构及其可接近性
党刊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数字基础设施,可以被理解为对马克思主义内容进行生产、存储、检索和管理的技术安排,而开放式内容存取构成了党刊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基础设施的基本架构。所谓的基本架构,是指可以生产、传播和阅读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技术关口,如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中,定期推送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官方微信便是开放式内容存取架构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党刊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都是一种开放式的存取架构。与中国知网等商业数据库具有垄断性质的内容存取方式不同,虽然党刊这种开放式存取架构建立在微信、微博等商业互联网平台基础之上,但它表现出较强的公共性,可以免费为所有读者提供党刊的数字版本内容。这种具有公共性的架构也与基础设施本身所带有的公共性的意涵相吻合。 姬德强曾指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基于公共性的数字基础设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开放式内容存取架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彰显出党刊是具有公共性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基础设施。
党刊开放式内容存取架构也决定了其被获取和阅读的成本较前数字化时代有所降低,被获取和阅读成本降低与渠道增加,则意味着党刊的可接近性有所提升。读者不再必须通过付费订阅的方式才能获取到党刊内容,只需要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便可以免费浏览《求是》和《前线》的电子期刊内容,而电子期刊内容的获取渠道也比较多元化,既可以通过电脑端的官方网站或手机App直接获取,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以链接的方式阅读。除此之外,党刊官方的微信、微博定期对刊物文章的全文或精简版内容的推送,也是党刊可接近性的重要体现。此外,可接近性也体现在开放式内容存取平台的搜索功能上,基于此,党刊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数据库的特征。搜索功能打破了以往党刊内容的结构和安排方式,读者可以基于作者、主题和关键词等搜索方式对内容进行再整合和再呈现。同时,可接近性也意味着党刊流通方式的变化,党刊不再只是单纯依靠邮发体系的流通方式,平等面向每个读者的开放式内容存取平台缩减了流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为读者创造了更容易触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流通网络”。
(二)融合式马克思主义内容生产模式
开放式内容存取架构的价值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数字化存取,更为重要的是党刊对于这些内容的生产和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内容生产机制,即融合式内容生产。麦克卢汉的经典隐喻——“媒介即讯息”,揭示了媒介对人的认知方式的规定性,不同媒介所具备的规定性自然也是差异化的,于是麦克卢汉发现了“人体的延伸”。这也启示我们:正是不同的媒介决定了其所搭载的内容和形式,而不是相反。在党刊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应运而生,媒介技术所催生的新型样态媒介也重构了传统纸质刊物中的马克思主义内容。以图像和视频为形式载体的融合式马克思主义内容,通过丰富多元的视觉符号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呈现和解读。与此同时,由于融合式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具有趣味性、碎片化特征,其自身具有天然的社会亲近感,加上社交媒体平台的驱动,由此生产一种特定的“理论交往空间”,更易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图像与文字都具有表意功能,图像是现代性社会中的代表性景观。正如马丁·海德格尔所说的那般,人们日益被图像包围,与世界的关系建立在视觉基础之上。在陈向兵看来,“图像本身所具有的具象性与直观性特质,使得作为图像的符号在表象中具有丰富的视觉传达性和可阅读性”。b 在党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实践中,其所生产的图像多是图文双构模态样式,即将图像和文字整合成统一体的图像,图像和文字不是单独传播马克思主义,而是在互相配合和彼此依靠中完成了意义的传送。在“求是网”中的“图解”栏目所生产的图像产品中,多是以长图的形式配合文字内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呈现,其中一些文字还被设计成为动态效果。因此,党刊的马克思主义图像传播形式既包括视觉和言语,也兼容了动态和静态,由图像所引发的感性观看经验和由文字概念所产生的理性阅读经验同时存在其中。党刊借助视觉这一人类基本的感知结构,通过在网络空间“描绘”一幅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风景”,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实践的革新。
随着“求是”微视频、《前线》的“党课一小时”等视频内容的兴起与传播,
党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实践开始了“视频转向”,视频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传播要素。作为党刊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视频具有比文字、图像更为强烈的场景搭建和情感实践属性。例如,《求是》出品的“你的马克思已上线”系列视频中,马克思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你”“我”等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在竖屏场景中广泛交互使用,带有明显情绪化语气语调,而高情绪性语言信息更能激发人们的选择性视觉关注,语言对脑图的连接完成了人类生理和心理的激活,进而满足受众多感官的愉悦需求。a 马克思主义传播在各种场景的迁移下展开了新的文化图景,而这也昭示着以往建立在理性逻辑上“精英式”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正在转向基于感性逻辑上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实践正在被媒介技术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