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笔勾勒了1901年至1950年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群像,作者打破了白衣天使们寻找奇迹疗法的刻板印象,真实描绘了众多医学工作者的个人生活,揭示了医学进步背后错中复杂的人类现实。
本书内容涵盖自1901年至1950年间的前50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段时期的历史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的诞生和纳粹统治的存在。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使痴人当道,智者沦陷。乍听到“诺贝尔奖”一词时,多数人会认为它是为百里挑一的卓越成就而设立,能为改善人类生活作出巨大贡献。人类总把英雄理想化,因此会认为诺贝尔奖得主全是智慧超群、宅心仁厚之人,他们在这世上,绝非凡夫俗子。诺贝尔奖营造出了一幅无私天才倾尽毕生、不断追求真知灼见、只为造福世间众生的美好画面。
第一次听到诺贝尔医学奖时,我坚定地认为上述皆为事实。那时我正年少,求知若渴,希望日后自己能成为一名医生。阿尔贝特·施韦泽是我的榜样,他是法裔德国人,既是医生又是神学家,他扎根非洲,传播基督教给人以希望,又用医术治病救人,他对非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2年,施韦泽凭借“敬畏生命”的思想理念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他驳斥当代科学无视伦理道德、沉沦于物质主义的趋势。施韦泽认为人权与尊严是至高无上的,这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我在医学院入学面试时,遭到的质疑和鄙视令我深感震惊。每位面试官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做医生?”“当然是为了治病救人!”我的心中早有答案。
但我的回答总会引来嘲讽,有时甚至是哄堂大笑。渐渐地,我改口说希望自己能为别人带来帮助。听到这个答案后,面试官最多会戏谑地摇摇头。最终,还是有几所学校愿意接纳我。
成为医学生的第一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做解剖实验。我擅长于每天的解剖任务——切开肠子、心脏和大脑——我都能熟练地完成。直到最后一周,我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当时,我正准备解剖一只脚。即将切入足底时,我发现面前这具尸体的小脚趾上贴着一枚爽健牌鸡眼贴。这一瞥让我开始设想他曾经过着怎样的生活,我感受到了一丝他的“灵魂”。突然之间,我不想再让他皮开肉绽,因为我觉得这对他而言有些许无礼与冒犯。
还有一件令人难忘的事发生在进入医学院的第二年。我们班应邀参观医药制造商:礼来公司。参观期间,销售代表向每位同学免费发放了一台价值不菲的听诊器。没错,短期来看,这确实是免费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是礼来公司在企图影响一位医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诊断习惯。我就此提出质疑:接受这些礼物是否符合职业道德?但只有极少数同学与我的想法契合。久而久之,“医学”这个词在我心中的光辉形象被一点一滴地消磨殆尽。
入学第三年,我们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开始接触真正的病人。从病房里的日常对话可以发现,我们的人情味儿正越来越淡薄。一个12岁的女孩因为血糖紊乱诱发了痉挛,我们就唤她为“糖尿病少女”。一位75岁的老人,因为坏疽感染从养老院转到医院,我们送他的代号是“北四房黑脚”。还有“那几个心脏病”和“不明发烧者”,当然还有最可怕的一类患者被称为“疯病人”。
当我处在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的阶段时,美国尚未通过法案规定医院须向患者询问其“医疗照护事前计划”(又称“生前意愿”)。所以,每一位停止呼吸的患者都会立刻被施以心肺复苏,通过胸外按压或接通仪器进行人工呼吸。大多数努力会付诸东流,不过偶尔也有幸存者,但幸存者往往会因脑部严重缺血,只能依赖机器维持生命,再无可能回到原来的生活。但一般而言,医生不会把种种后果视为自己的责任——毕竟,我们只是在做本职工作。我对现代医疗的切身体验与我的理想相去甚远,理想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
某一天,我们正在对一位95岁的老人进行心肺复苏,她已出现“多处器官衰竭”,大限已到。主治医师打来电话,坚持让我们停止抢救。事后,他告诉我:几十年前,这位患者曾与他人合作,共同发现了维生素B12,最终荣获诺贝尔奖。即使她通过心肺复苏幸存下来,也一定会遭遇脑死亡。对于一个如此优秀的人来说,那将会是怎样的生活?这段经历,使我对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重新燃起兴趣。
彼时,我已对现代医疗失去希望,但我依然愿意相信旧时的医生曾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我重读了阿尔贝特·施韦泽的作品,他对于“怜悯心”的见解是:“人生在世的目的在于对他人有同理心且能伸出援手。”施韦泽警诫道:“如果人对生命的任何部分加以蔑视,就会失去对所有生命的敬畏。”
在医学界摸爬滚打30年,如今我终于有机会写出自己对于诺贝尔奖的向往。我翻阅了大量当年的自传,挖掘出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在学术以外的领域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这也多亏了网络上的绝版书资源,还有诺贝尔委员会按规定过50年公开的保密记录。
这些史料,使我时而欢欣鼓舞,时而震惊讶异,时而沮丧叹息。诺贝尔奖得主中不乏高尚的灵魂,也有几位曾是我心目中的医学英雄,但远非我想象中那般伟大。在此过程中,我对诺贝尔奖的看法有所转变,我不再将至高无上的光辉形象强加于诺贝尔奖得主身上,但这丝毫没有削减我对这些故事的盎然兴致。我十分享受编纂此书的过程,希望书前的你也能乐在其中。
前言
诺贝尔奖
第1章 首届诺贝尔奖——白喉的血清疗法
第2章 寄生虫与害虫——疟疾的传播媒介
第3章 光明的未来——皮肤结核病的光疗法
第4章 巴甫洛夫的狗——消化腺的生理机制与条件反射理论
第5章 丰功伟绩——细菌理论与结核病的研究
第6章 犯错的观察员与细菌博士——高尔基染色法和“神经元”学说
第7章 显而易见的怀疑对象——寄生虫导致疟疾
第8章 免疫之战——“吞噬细胞”、抗体、补体与砷凡纳明
第9章 意外伤害、巧克力与诺贝尔奖——甲状腺的移除与移植
第10章 永恒的小鸡——血管缝合术与器官移植
第11章 又一位优生学家——过敏反应
第12章 平衡——内耳前庭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
第13章 对抗感染——免疫性、血清治疗和百日咳疫苗
第14章 血液、汗液和糖——人体运动时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第15章 外邦人与犹太人——肌肉生理学的研究
第16章 加拿大学者的糖尿病发现——胰岛素
第17章 解读心脏奥秘——心电图仪
第18章 大错特错——线虫致胃癌
第19章 发热疗法与战争罪——梅毒新疗法
第20章 虱子与人——斑疹伤寒症的传播媒介
第21章 隐藏的活力——维生素的发现
第22章 拯救众生的血型——血型与安全输血
第23章 一位低调人士的巨大影响力——细胞呼吸及瓦氏效应
第24章 大脑非思想——神经功能
第25章 美国人的起源论——遗传定律
第26章 食用肝脏——特殊型贫血的治疗
第27章 克隆的阴影——胚胎发育过程
第28章 脑化学101——神经递质
第29章 开头欠佳——维生素C
第30章 心脏之事——神经对心率、血压和呼吸的控制作用
第31章 硫——抗菌药“百浪多息”
第32章 流血的小鸡——维生素K
第33章 触碰神经——单一神经纤维的功能
第34章 重新发现盘尼西林——抗菌素盘尼西林
第35章 哥斯拉正在形成——X射线辐射与基因突变
第36章 糖代谢——垂体在糖代谢中的作用与“可立氏循环”
第37章 《寂静的春天》之由来——DDT杀虫剂
第38章 被搅乱的大脑——间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与脑白质切断术
第39章 更多激素——肾上腺激素
第40章 诺贝尔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