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的历史风俗画作品《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为蓝本,介绍 20世纪初 , 新旧世纪之交北京风貌的历史文化通俗绘本。全书分为城市格局、近代化进程、市民生活、新文化传播、时局与事件 5 个部分,层层递进,选取最能反映当时北京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历史横切面,呈现一幅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京华万象图。本书以中英双语形式,对19101920 年的北京风物进行知识普及式描绘,是向海内外展示近代北京传统与现代化交融、东方与西方文化融合、新思想与变革孕育、科学与技术萌生的通俗历史读物。
-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镇馆之宝的再演义
长达14米、高3.5米的《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是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组织文史专家和书画家通力合作,历时数年精心创作而成历史风俗画长卷。作品选取19101920年这一时间段的北京城为创作对象,以全景视角俯瞰巨变中的古城,描绘了从清末到民初在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活跃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典型的建筑、丰富的民俗风情,被誉为近现代北京的清明上河图。本书以《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为蓝本,将巨幅画作中的细节加以展示,讲述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以期带领读者走进百年前的历史,体会世纪之交的京华万象。
- 聚焦五大版块,选取百余场景,展现百年前京华全貌,聚焦老北京风土民俗
全书分为城市格局、近代化进程、市民生活、新文化传播、时局与事件 5 个部分,层层递进,选取最能反映当时北京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历史横切面,呈现一幅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京华万象图。在书中可以领略北京中轴线、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的风貌,前门大街、天桥市场、王府井大街的风情,皇家苑囿、外国使馆的风景;也可以见证清帝退位、五四游行、火烧赵家楼的时局变幻。是一本向海内外展示近代北京传统与现代化交融、东方与西方文化融合、新思想与变革孕育、科学与技术萌生的通俗历史读物。
- 图文并茂,VR赋能,打造可读、可看、可听、可感的老北京立体图景
绘本辅以VR的沉浸式数字化技术手段,选取16处地标性建筑,将现代场景与书中百年前景象相对比,呈现百年建筑当下的发展变化,让读者感受穿越百年的历史的风。
- 精美装帧,附赠超大尺寸《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全图
前言
《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是一幅描绘百年前老北京的历史风俗画作品,由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组织文史专家和书画家通力合作,历时数年精心创作而成。主创画家是挪威籍华人、知名画家汪光华。
这幅作品以全景视角俯瞰巨变中的古城,完整地展示了老北京内外城的全貌。画幅东携通惠河,西牵白云观,南起燕墩,北抵居庸关、燕山长城。图中描绘了从清末到民初在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活跃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典型的建筑、丰富的民俗风情,被誉为近现代北京的清明上河图。
民国初期的北京,新旧文化混杂,中西文化并立。画家将中国绘画传统中的界画手法和白描形式相结合,细腻勾勒城市肌理,将在近代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五四大游行、火烧赵家楼、陈独秀新世界商场撒传单等历史事件以及天桥杂耍、婚丧嫁娶等市井生活凝聚在一起,并一一加以呈现。
本绘本以《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为蓝本,将巨幅画作中的细节加以展示,讲述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以期带领读者走进百年前的历史,体会世纪之交的京华万象。同时,绘本辅以VR(虚拟现实)的沉浸式数字化技术手段,全景呈现百年建筑当下的发展变化,展现北京绵延百年的城市风貌,拉近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距离,共叙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时代文化认同,搭建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民众之间文明互鉴的桥梁。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
导言:一百年前,世纪之交的北京
清末,西学东渐之风日盛。古老的东方文明,日渐感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冲击。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后,1900 年,世纪初的庚子一役彻底打碎了古国帝王天朝上国的观念,清廷在内忧外患下被迫加快推行自救式的新政措施。北京,这座千年古都,进一步转入近现代城市文明的轨道。
持续十年的清末新政没有改写清政府败亡的命运,却为北京孕育出了城市近代化的因素。
帝制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皇权的色彩在这座城市中迅速褪去。内外城的旗民分居格局被打破,曾经的皇城禁地面向公众开放,新政时期已初见端倪的近代工商业,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正逐渐向近代城市过渡。
一系列新的市政工程开始启动,北京的城市风貌带有更多的近代色彩。在近代市政管理机构京都市政公所的统筹规划下,矗立了数百年的正阳门被大刀阔斧地改建,东西南北几条大道正在贯通,新型模范市区在外城的香厂路开工,一幢幢新式建筑拔地而起,马路、街灯、排水系统等近代市政设施正被逐渐推广应用。
新式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铁路将全国各地的人带到了北京,穿梭在城市中的汽车、自行车和轨道交通,带人们领略这座逐渐融入近代化的城市的风貌。
市民的价值观念与风俗时尚方面的改变随之而来。帝都旧有的坛庙、御苑被改建为面向民众开放的新式公园,并相继建起了最早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和图书馆。
随着北京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多种社会群体聚集此地,形成了新旧文化杂陈的城市特质。东交民巷的使馆、银行尽是洋人与买办,传统的天桥集市也依然是人声鼎沸;琉璃厂里的书籍漂着墨香,八大胡同中则是脂红粉白、歌舞升平。游艺场、电影院、跳舞场、照相馆、球房等新式娱乐场所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让市民的日常娱乐活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端于北京。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新式学堂在北京建立,吸引了大批受西方思想影响的新式知识分子在此聚集,他们在公园、会馆集会、结社、演讲,形成了新的知识群体,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闻报业得到发展,党派主张与精英言论通过报刊向社会传播,新的文化观念逐渐为市民所接受,北京社会风气日渐开放。当1917 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陈独秀携《新青年》杂志北上时,北京已经开始酝酿着一场思想上的大风暴。
1919 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青年学子们走上街头,用呐喊来表达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此后,这股浪潮传播到全国,新的革命领导力量最终登上了历史舞台。
19101920年,是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十年,也是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觉醒的十年。这十年间,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它的辐射、扩散、示范与倡导作用代表了时代的潮流。我们可以将北京作为一个缩影,来观察那个时代的中国,究竟走向何方?是在时代变革里沉沦,还是在逆境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