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是著名哲学家罗素在1912年出版的一部普及性哲学作品。该书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学界非常流行,引导了当时人们对于哲学学科的基础认知。书中所讨论的主要议题,当前哲学界依然在热烈讨论,包括存在物问题、摹状词理论、亲知知识概念、知识与信念的关系等,尤其是对于哲学价值的讨论,被视为圭端臬正。罗素认为,哲学沉思可以让人们摆脱思想禁锢,去思考伟大的事情。这本书也是读者学习分析性写作的典范,表现了标准的罗素式文风——清新、隽永、明晰。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当代分析哲学与现代逻辑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数学原则》《人类的知识》等。在1920年10月到1921年7月间,罗素受梁启超等人邀请来华访问,此次访华形成了罗素的中国情结。
译者简介
郑伟平,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秘书及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析哲学与知识论。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及译文,合作翻译《逻辑学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一书。
第一章 表象与实在
第二章 物质的存在
第三章 物质的本性
第四章 观念论
第五章 亲知知识与描述知识
第六章 论归纳
第七章 论我们关于一般原则的知识
第八章 先验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第九章 普遍物的世界
第十章 论我们关于普遍物的知识
第十一章 论直观知识
第十二章 真与假
第十三章 知识、错误与可能意见
第十四章 哲学知识的限度
第十五章 哲学的价值
附录:德文版前言
参考读物
索引词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