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在中国文学的天宇上,苏轼是一颗光芒四射的行星。他多才多艺,诗词文赋以至书画,样样皆精,成就杰出。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苏轼,字 子 瞻,又 字 和 仲,号 东 坡,宋 仁 宗 景 祐 三 年(1036)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弟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都是著名作家,因此人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他们就占了三个席位。三苏中,以苏轼的成就与影响为最大。
苏轼少年时代便发愤读书,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岁左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仁宗嘉祐二年(1057),他考中进士,有谢座师欧阳修书,欧阳修读后,不禁惊叹: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与梅圣俞书》)欧阳修领导北宋古文革新运动,诗词文俱称大家,对苏轼的初露才华已如此赞赏。以后的事实证明,苏轼果然超过了欧阳修。
嘉祐六年(1061),苏轼在仁宗御试制科中名列三等,授凤翔府 签 书 判 官,从 此 他 正 式 踏 上 仕 途。英 宗 治 平 二 年(1065),凤翔任满,除判登闻鼓院。不久因父丧还蜀。神宗熙宁二年(1069)服除,授判官告院及判尚书祠部,这都是职位不高的京官。时神宗拟重用,但王安石方用事,议行新法,苏轼因持不同政见,遂权开封府判官。次年春,差充殿试编排官,也只是做些整理举子试卷的工作。又明年,苏轼知在京难以施展才华,乞补外郡,遂出为杭州通判。在杭州三年,换了三届知府沈遘、陈襄和杨绘,待他都很好。熙宁七年(1074),苏轼权知密州。其时到任不久的杨绘召还翰苑,他们同舟至吴兴,在垂虹亭作六客之会,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至密州后,修葺北台,苏辙作《超然台记》,他自己也写了不少诗词。熙宁九年(1076)九月,有诏移知河中府,十一月离密州,次年正月过齐州,老友李常(公择)款留逾月。二月,改知徐州,时苏辙由齐州掌书记改任南京签判,兄弟同行至徐州,会于逍遥堂。这年七月,黄河澶州曹村决堤,大水淹及徐州城下。苏轼履屦策杖,亲率士卒筑堤防洪,害不及城。次年筑黄楼于东门,不久,秦观、王巩、参寥子相继来访。
元丰二年(1079)二月,移知湖州,经过江淮一带,作诗多追怀昔游。至高邮,秦观、参寥子同船,四月底到湖州,尝分韵作诗。七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摭摘苏之诗句,以为讥切时政,攻击新法,遂被捕下御史台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二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苏辙、王巩、王诜以及一应收有苏轼文字的大小官员俱遭牵连。在黄州期间,他躬耕州之东坡,筑雪堂以居,始号东坡居士。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使苏轼的思想和诗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甚多,呈现了不同往常的特色。
元丰七年(1084)七月,苏轼在量移汝州的途中经过金陵,拜访了退休在家的王安石,大释前嫌,深感从公已觉十年迟。因为他们的文章道德大致相埒,所不同的仅是往日在推行新法上看法不同而已。辞别了王安石,北上至南京(今河南商丘),上书乞居常州,获准后南归。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崩,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人士,司马光、吕公著为相,苏轼亦被起知登州。七月自常赴登,到官五日,除尚书礼部郎中。十二月,除起居舍人。次年改元元祐,三月除中书舍人,九月除翰林学士,被三品之服章。这一阶段,可谓青云直上。一次高太后召见,问他何以遽至此,苏轼不免诚惶诚恐,连忙解释道: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表明未走过后门。于是高太后安慰道:此先帝(神宗)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用卿耳。说罢皆哭泣,然后赐金莲烛送归翰林院(见《宋史·苏轼传》)。可是好事多磨,不久洛蜀党争开始,苏轼力求外郡。元祐四年(1089)春,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六月经湖州,作后六客之会。时秦观之弟秦觏从学于杭州,甚得关注。在杭时,疏浚西湖,筑长堤,修六井,颇多善政,并 与 刘 景 文、参 寥 子 等 相 唱 和,不 乏 佳 作。元 祐 六 年(1091)正月,除吏部尚书;二月,改翰林学士承旨;五月,兼侍读学士。秋七月,贾易、赵君锡弹奏不已,苏轼又乞补外,遂知颍州,闰八月到任,时陈师道为州学教授,赵令畤为签判,相与唱酬,尽一时之乐。元祐七年(1092)三月,改知扬州,七月除兵部尚书充南郊卤簿使,八月兼侍读学士,冬十一月,除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充礼部尚书,一直到次年夏天。此时苏辙也由尚书右丞兼门下侍郎,位列执政大臣,兄弟二人,真是无比荣耀,但也因此遭到他人忌恨,御史黄庆基、董敦易连连上章论川党太盛,指责他们兄弟二人相为肘腋。为避亲嫌,苏轼又一次乞知外郡。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崩,不久哲宗亲政,政局发生变化。冬十月,苏轼出知定州,从此便走下坡路,再无回京的希望。次年改元绍圣,意在继承熙丰新政。三月以后,旧党纷纷遭迁谪,苏辙贬筠州,苏轼初贬英州,改惠州,独与幼子苏过、侍妾朝云同过岭南,其余家属皆安置宜兴。在惠州初居合江楼,继迁嘉祐寺,绍圣三年(1096),营白鹤新居。因《纵笔》诗中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之句,宰相章惇觉得他太安逸了,遂贬海南。此时苏辙亦谪广东的雷州,兄弟相遇于藤州,同行至雷州。六月渡海,七月至儋州,筑室以居,食芋饮水,以写作《和陶诗》为乐。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才遇赦北归。次年(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家中。
苏轼一生活了六十六岁,政治上几起几落,道路极不平坦,思想也较复杂。他的世界观中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也有道家、佛家消极避世的一面,二者交织,形成旷远的襟怀、豁达的态度,除了在狱中作诗流露过绝望情绪以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处变不惊,超然物外。他的诗词便是他心灵历程的忠实记录。读其诗词,可以想见他的为人;而知人论世,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