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形式》是卢卡奇早期最重要的成名作,是西方文化哲学的经典学术名著之一。该著作主要由11篇随笔组成。《心灵与形式》是20世纪文艺理论思想和美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反映青年卢卡奇在走向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这部著作深受康德主义和黑格尔思想影响,也受到狄尔泰人生哲学的影响,不过卢卡奇的研究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嗣后,卢卡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续发展了这些思想,创立了自己完整的哲学、美学和文艺思想体系。
译者说明
《心灵与形式》是卢卡奇早期最重要的成名作,是西方文化哲学的经典学术名著之一。该著作主要由11篇随笔组成。《心灵与形式》是20世纪文艺理论思想和美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反映青年卢卡奇在走向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因此,这部著作深受康德主义和黑格尔思想影响,也受到狄尔泰人生哲学的影响,不过他的研究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嗣后,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续发展了这些思想,创立了自己完整的哲学、美学和文艺思想体系。
卢卡奇年轻时积极进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面,先后取得了经济与政治科学博士以及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期间,他热心参与社会活动与剧团活动,成为社会主义知识圈的一员。那个时期,他的思想深受现实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熏陶。之后,在德国生活的很长时间里,他又受到新康德主义的影响。他在出版《心灵与形式》一书的时候还不足25岁,却能鼓起勇气用哲学的眼光来审视欧洲文学巨匠的作品。
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在英、法、美、德等主要先进国家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到20世纪初,其社会问题和内部矛盾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争斗都达到十分严重尖锐的程度。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邪恶、否定人性的异化现象和全面危机更加明显地显露出来。面对这种现实,卢卡奇逐渐形成了从1910年起一段较长时期思想和创作的显著特点。这是卢卡奇思想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以戏剧问题为主的客观性时期。
卢卡奇思想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是一个接受更多思想影响、渐趋复杂、以随笔为中心的主观性时期。在这一段时期(大约从1908年至1911年)里,卢卡奇大部分时间在德国生活。他主要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著作,又研究了在现代德国哲学中享有盛名的新康德主义海得尔贝格(或称西南德,或巴登)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文德尔班、李凯尔特、拉斯克的哲学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论,并接受了他们的某些观点。
对此,卢卡奇曾说过:“新康德主义关于意识内在性的学说非常适合我当时的阶级地位和世界观。我甚至没有对它进行任何批判的检验,就毫无抵抗地把它接受下来,作为提出每一个认识论问题的出发点。虽然我总是对极端主观的唯心主义怀有疑虑(既怀疑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也怀疑马赫主义),因为我不能理解,怎么能把现实的问题简单地当作内在的意识范畴,然而,这没有导致唯物主义的结论,而是反而使我接近那些想以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方式,甚至是以神秘主义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哲学派别(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席美尔、狄尔泰)。”
卢卡奇的表述说明,新康德主义的某些观点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与印象主义相反,以追求一种具体思想和理念的名义,创造一种充满歌德观念的哲学,即“无情的知性就是理性”。在匈牙利的抒情诗中,奥第的经历为这种无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当时,许多思想家把寻求精神上的绝对之物作为人类生活的唯一意义。在此背景之下,卢卡奇结识了奥地利散文家和文化哲学家R卡斯纳(1873—1959)。卡斯纳推崇扫罗的描述,促使卢卡奇阅读神秘主义者(苏索、伯梅、M埃克哈特、普洛提诺)的著作。受到卡斯纳的激励,卢卡奇还发现了克尔凯郭尔,并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1908年5月,卢卡奇携同好友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游历。14—17世纪时,佛罗伦萨曾被称作欧洲的“文艺复兴摇篮”。这里产生过文艺复兴的“三颗巨星”——新时代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但丁、诗圣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伟大作家薄伽丘;文艺复兴艺坛三杰——“旷世奇才”达·芬奇、“画圣”拉斐尔和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以及“欧洲绘画之父”乔托。这里还有乌菲齐画廊、比蒂宫、乔托钟楼等。佛罗伦萨之行使卢卡奇熟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深入研究艺术和美学的意愿。这是他最伟大的经历之一。
………………
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卢卡奇( György Luká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20世纪西方最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著作有《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的存在论》等。
译者简介
王宽相,德语翻译家、编辑。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历任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翻译、编辑,直至退休。1989年获得外文局翻译作品一等奖;2011年荣获资深翻译家称号。编著有《英汉电视电声词汇》(1980)、《英汉电视、录像辞典》(1983)、《游遍德国一本通》(2008)等;译著有《世界电影史》第二卷(1981)、《色度学与彩色电视》(1985)、《耶稣在印度》(198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