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以人类的名义思考,向认识的极限挑战”理念引领下,对教育和教育学术研究的理性思考,主题集中在“育人”和“问学”两个范畴之中,充分体现了现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作者以随笔的形式书写,对具体环境中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学术研究进行了深刻的思虑,内容通俗而深刻,体现了教育哲学学者的真诚与使命意识,既具有思想的灵动性,也具有理论的严谨性。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本科:山西大学教育系;
硕士研究生:山西大学教育系;
博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989—1995年运城高专;
1995—2001年山西大学师范学院;
2001年至今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独立发表论文230余篇;CSSCI期刊论文104;代表作:“好教育”的思维建构路线;对话教学初论,等。《人类教育认识论纲》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规划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目录
育人之道
3 一 教育应以塑造人格、开发思维为要务
4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6 良好的生命状态与教育
9 教育的最根本处
11 教育重要且有限
13 教育重要但绝不复杂
16 所谓智育者,以知育智之谓也
18 释解今日训育之难
20 道德教育的理性
22 “仁”的意涵与美德教育
25 心理教育与道德思想教育的相互纠缠
28 思维训练和价值教育
31 价值教育重要且艰难
33 劳动教育是怎么回事
36 素养导向的教育
38 思考在教育的素养转向中
40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核心素养教育
45 教学可转身成为教育
46 教育中的权威问题
49 教育阶段性别假说
52 所谓“真正的教育”
54 课堂是什么
56 “教”与“导”
57 跨学科教学
59 教育中的表达艺术
61 教育改革中的策略性思维
64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章法
67 孩子的“听话”和“不听话”现象
69 使儿童无厌苦有自得之法
71 有一种客观存在是“效果现象”
73 今天的教育怎样才能比过去的更好
76 改善思维状况是最难办的事情
78 中小学生的苦和累怎么能减轻一点
81 发展人格不能徘徊在教育目标之外
84 人格塑造与思维开发密不可分
87 教育应以塑造人格、开发思维为要务
91 二 教育的道理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92 教育难吗
94 如何看待今天教育的历史水平
97 新教育理念为什么难以落地
99 教育评价很影响教育质量吗
102 教育理论能使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吗
106 我们的教育还能怎样突破
108 怎样理解对农业时代教育的怀念
110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讨巧众人的事情
111 教育的道理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114 教育的主要问题就在教育上
116 教育中的“好”不能“打造”
119 不能机械地评价教育家精神
121 教育家得精神和本领兼备
124 教育的进步始终没有停歇
127 基础教育有点过于着急了
129 教育艺术为何会淡出我们的视线
132 旧传统和新理想的相处之道
136 正视一种学校教育文化现象
137 消化教育中的技术主义
139 儿童是教育者的参考书
141 “五育并举”才能促成完整的学校教育
144 最好的陪伴者
147 三 谨防教育的精神本质逐渐淡化
148 教育者是师和范的统一体
149 教育家是类型和水准的统一
152 “学科教员”只是一个人作为“教育者”的工作角色
154 范梅南所说的“真正的学科教师”
156 真正的教师之形成
159 德性是先天秉性和后天修炼的融合
161 为师者是要有教育理智的
163 教师要警惕被教学驾驭
165 教师要让教学成为教育
167 谨防教育的精神本质逐渐淡化
169 理性思维和诗性境界比具体方法重要
171 实践智慧是怎么回事
173 智慧集认知性和精神性于一体
177 利益、任务和兴趣对人的驱动
179 教育家的行为细节
181 对事业的敬畏和真诚
183 远离机械的思维
185 教师的教育成功取决于什么
188 为什么总有教育家钟爱自然的原则
190 《教育的积极力量》序
问学之理
197 一 真正的研究一定不是手艺活
198 人文和社会研究的思想本性
200 做学问和做研究是一回事吗
202 怎样使自己进入审美的状态
206 创造性研究的非常规原则
209 研究在其本质的层面无须规划
211 研究不能是具有专业色彩的经济和文化游戏
213 走出对“理论”和“实践”的模糊认知
216 不同类型的研究不应存在隔阂
218 谨慎对待寻找本质的认识活动
220 超越原则性建议的学术指导极为必要
222 认识领域的制造者稀缺
224 学术实践方式变化中的问题
225 做研究也有“地段”问题
227 学术失范与研究无力
229 真正的研究一定不是手艺活
231 学术判断与研究创新
232 理解有组织的和有用的研究
235 为了“创造”的等待
238 学术文明和学科发展
241 学问不见得非得高深
244 学问和研究也是人生的样式
248 理论研究面貌的改变任重而道远
251 学术研究的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从何而来
255 二 思想不是与世隔绝的个人游戏
256 思想和艺术要向历史学习
259 讲故事和做思想
262 我们的思想是怎么来的
265 新时代欢迎思想家
269 思想与表达
271 思想者不可忘却生活世界
273 思想不是与世隔绝的个人游戏
275 大学与研究高深学问
277 深刻究竟意味着什么
279 冲破语言的屏障与世界真实面对
282 从概念转向事物本身
284 研究与构图
286 需要唤醒人文学科研究的认识功能
288 对纯粹思辨的恰当态度
291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随想
294 关于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
297 历史认识的当代组织
298 形而上学的兴趣
301 三 先读书再去著述与传道
302 闲话阅读“天书”
304 看不懂哲学书是有原因的
307 怎样看待读不懂的论文
309 我们与经典的关系
311 意会与经典阅读
313 问学的次序
315 从书中能读出什么
317 学术写作的要义竟是写作者的姿态
320 语言与思想
322 理论写作不全是写作问题
327 四 有趣的人才能创造有趣的思想
328 怎样打破思维的沉闷状态
329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332 “书生气”的来与去
333 高贵的品质并不是一种虚构
336 研究者的天真和自由状态
338 研究者与世界的认识关系
340 学问家的特殊价值
342 有趣的人才能创造有趣的思想
346 理论家及其理论创造
349 确实有近乎完美的研究者
352 学者世界里的精神变化
355 用心感悟历史利于摆脱精神贫穷
357 我们不可能脱出自身之外
359 学术文化的不纯粹也是发展中的问题
363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