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国内知名肺癌专家和胸外科专家张毅教授和支修益教授主编,并组织 10 余位来自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和病理科等学科的一线专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观点,同时参考近 3 年国际专业文献,共同编写的有关肺癌诊疗现状与进展的专业著作。全书共 5 章,详细阐述了肺癌的流行病学情况、诊断筛查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各种临床诊断及分期方法,重点介绍了肺癌治疗的相关发展,包括胸腔镜、铥激光、机器人微创外科、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物理方法。
本书内容实用,重点突出,语言精练,深入浅出,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用书,可作为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和呼吸科等一线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实践指南,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医师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精确指导肺癌医生、患者与家属帮助每一位肺癌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一本搞定:
肺癌现状概述
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如何预防筛查肺癌
肺癌的放化疗、免疫疗法癌症基因检测
和精准医疗舒缓医疗
肺癌病人怎么吃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 2021 年公布了 2020 年全球癌症负担的流行病最新信息,表明 2020 年全球确诊癌症患者约 1929 万,因癌症死亡的患者约 996 万。根据国际和国内癌症统计数据估算,肺癌在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中皆位居前列。因此,如何做好基层地区和边远地区肺癌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重视肺癌预防、推动肺癌筛查、完善精准诊断、规范临床治疗、加强癌症患者康复乃至全过程管理,都是我国目前肺癌防治工作的重点,也是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近 20 年来,随着我国控烟与肺癌防治科普宣传的不断深入,以及肺癌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步,肺癌的临床诊疗规范逐年更新颁布,新研发的抗肺癌药物更多地应用于临床,这些都为广大肺癌患者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医疗服务。同时,我国在肺癌领域的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越来越多,许多临床多中心研究成果在国际肺癌会议上公布。以京、津、沪、粤、渝为代表的国家癌症中心、区域癌症中心和各医科大学的肺癌中心在推动肺癌筛查早诊、开展肺癌诊疗新技术、组织新药物研发与应用临床多中心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在肺癌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发领域与国际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我国在肺癌诊疗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得到了全球的关注和肯定。
为提高边远地区和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使他们及时了解近年来肺癌诊疗领域的新技术和新信息,继而为更多的肺癌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临床服务,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委员会、中国医促会肺癌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相关学会、协会或联盟,共同编写了这部《实用肺癌诊疗手册》。
本书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诊疗新技术在有关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肺部小结节诊疗中的应用,微创外科技术胸腔镜技术在早期肺癌手术中的应用,以及新研发的抗肺癌药物(如新一代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在晚期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并对数据和诊疗规范(如临床多中心研究的数据、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估和最新颁布的肺癌诊疗规范)进行了系统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基层地区、边远地区医院医护人员,特别是为广大县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提供更多的实用性技术指导。
希望广大医学同道、读者朋友都能从中获得参考和帮助。
主编简介
张毅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大外科教研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胸外科学系主任,国家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肿瘤诊疗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支修益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北京光大东方医学研究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兼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肺癌中心主任兼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
目录
第 1 章 肺癌概述
第 2 章 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第 3 章 肺癌的诊断
第 4 章 肺癌的治疗
第 5 章 肺癌患者预后和随访
参考文献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 年全球癌症评估报告中提供了一份关于全球癌症负担现状报告,重点关注了 20 个具有地理差别的世界区域。2018年全球新增约 1810 万癌症患者,另有约 960 万癌症患者死亡。其中肺癌排名较高,占总新发病例的 11.6%,且肺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癌症导致死亡人数的 18.4%。2020 年全球癌症死亡 996 万例,其中肺癌死亡 180 万例,远超过其他肿瘤,位居癌症死亡第一。癌症死亡人数前 5 位的癌种分别为肺癌(180 万例)、结直肠癌(94万例)、肝癌(83 万例)、胃癌(77 万例)和乳腺癌(68万例)、在男性患者中肺癌的发病及死亡均居首位,肺癌已成为肿瘤相关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过去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对肺癌的病因、诊断、预后及临床治疗均进行了大量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初步了解了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多药耐药的形成,这些都与人体内细胞基因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包括癌基因的突变和激活、抑癌基因的突变和失活、基因不稳定性、端粒酶相关的细胞永生性激活、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激活、宿主抗肿瘤免疫基因的破坏、转移抑制相关基因异常等。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者可以了解肺癌患者的特殊基因和生物学特性,获得较传统组织学分类更准确的预后预测和治疗效果。
本章节将从肺癌的发生、诊断、转移、治疗等各方面综述近年来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希望为后续肺癌发生发展过程多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方向及依据。
一、肺癌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癌变机制,探索肺癌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一直是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和前沿课题。吸烟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吸烟相关的肺癌是少数有较高突变负荷的肿瘤之一。无论哪种病理类型的吸烟肺癌患者的平均体细胞突变率都为(8~10) / Mb,远高于非吸烟肺癌患者。非吸烟肺腺癌患者的平均体细胞突变率为(0.8~1) / Mb。研究发现随着吸烟剂量的增加,P53 及 KRAS 相对突变率增加,而 EGFR 和SMAD4 突变率下降,吸烟还会使肺癌的表观遗传发生改变。一般来说,单一突变并不足以引起癌变,但当长期吸烟时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表观遗传的改变,此时单一的关键原癌基因(如 KRAS)的突变就可使正常细胞癌变,进而发展为腺鳞癌。但是,吸烟导致的细胞癌变到整个肿瘤形成的过程并不清楚。通过对肺癌患者肿瘤拷贝数的分析发现,有些变异是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所共有的,而有些变异常见于某些特定的病理类型。含有许多抑癌基因的 3 号染色体短臂的缺失常见于各种病理类型的肺癌。3 号染色体长臂上 SOX2 的选择性扩增常见于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14 号染色体长臂上 NKX2-1 的选择性扩增常发生于肺腺癌。肺腺癌中最常见的扩增为 5 号染色体短臂 TERT 的扩增。一项基于 660 例肺腺癌组织和 484 例肺鳞癌组织基因拷贝数的分析发现了一些新的扩增基因,如肺腺癌特异的 MIR21、肺鳞癌特异的 MIR205 和两者共有的MAPK1。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直接证明这些肿瘤相关基因拷贝数变异对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