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高庄》这篇小说里,他把对人生的领悟和对家乡的热爱糅合进了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作者深厚扎实的生活底子,让这篇小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那些貌似轻松、妙趣横生的文字,像辽阔的淮北大平原.越往里走,越觉得底蕴深厚。
“农民的文书”许卫国,其“小高庄”系列关注即将逝去的乡村符号,关注汴河一带农民的悲喜人生。那些曾经熟悉的乡村符号在许卫国的笔下,一一被打捞出来,水淋淋地呈现出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这是一次极富个性的的文学打捞。 本书为江苏人民出版社《乡愁乡韵系列》首批推出作品之一 喜欢此书的读者可能还喜欢: 《冬前》《一座消失的村庄》《那时候》《农耕年华》
许卫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著有作品集《许卫国文集》《远去的乡村符号》《上帝原来是个近视眼》等,深受各种读者喜爱。
第一部 小高庄
引子
第一章 小高庄的历史似乎应该从这里开始
第二章 这老天忍不住雨如泪下
第三章 检查组来了,看电影,吃驴肉,朱秃子化险为夷
第四章 老蛮子走了,德国鬼子来了
第五章 风流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夺权
第六章 文艺宣传队悲欢离合好戏不断
第七章 刘大头、三凤、胜安各自去
第八章 小高庄来了女医生
第九章 小高庄好像越来越乱了
第十章 三凤走时了,胜安走运了
第十一章 小高庄有了拖拉机,坐地炮与德志有了矛盾
第十二章 三凤回来了,胜安遭遇大鼻子
第十三章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第一部 小高庄
引子
第一章 小高庄的历史似乎应该从这里开始
第二章 这老天忍不住雨如泪下
第三章 检查组来了,看电影,吃驴肉,朱秃子化险为夷
第四章 老蛮子走了,德国鬼子来了
第五章 风流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夺权
第六章 文艺宣传队悲欢离合好戏不断
第七章 刘大头、三凤、胜安各自去
第八章 小高庄来了女医生
第九章 小高庄好像越来越乱了
第十章 三凤走时了,胜安走运了
第十一章 小高庄有了拖拉机,坐地炮与德志有了矛盾
第十二章 三凤回来了,胜安遭遇大鼻子
第十三章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第十四章 这一辈子只有我对不起乡亲们,他们却对得起我啊
第二部 花园口——汴河奏鸣曲
序曲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序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讲过这么一句话,“希望在西南”,西南特指泗洪,得天独厚,人杰地灵。二十多年已成过去,在这期间许多很有成就(不是成绩)的作家,根都是扎在泗洪这片土地上,文学的血脉始终在泗洪这片土地上汹涌着,流淌着。
二十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到了极致,泗洪乃至中国在这个大背景下,发展了什么?保留了什么?追求了什么?这值得我们总结,值得我们思考。
卫国先生的智慧与勤奋给我印象特深刻,他的作品体现出了文学的品质和作家的尊严,他的智慧和勤奋凝结成了这部作品。卫国先生的作品主要特点是:真诚、淳厚、质朴和坚韧。他被西南被泗洪这片土地决定着,影响着,引导着,在淮河岸边、在洪泽湖畔这片土地上,他魂牵长河,梦萦大湖,有灵气,有正气,有大气。
卫国是语言高手,才华丰沛,功力深厚。他的小说能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快感。这一点是文学的奥秘的所在。他的语言体现了他的生活,体现了他的生命,体现了他的灵动、简洁、睿智、幽默,他的语言已经不是表达的手段,而是表达本身。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有二:一看这个人有没有人生目标;第二个更重要,就是看他有没有实现目标的意志力,有意志力比有目标更重要。卫国先生从青年时代到现在的天命之年,回首一顾,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一步一个脚印,出产了几部重要的小说。
卫国先生牢牢把握着生活的重与轻。米兰·昆德拉说过,难以承受的不是重,倒是轻。自由比不自由要困难得多,因为要自律,而非要他律。卫国在重和轻之间,选择了重;在苦和乐之间,选择了苦;在土地和城市之间,选择了土地;在农民和作家之间,选择了农民。也就是说,在二十世纪物质和精神的反差这么巨大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良知与勇气。
文学是淘金,作家是淘金者,卫国是淘金者,千淘万洗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
(本文作者赵恺系中国《诗刊》编委、鲁迅文学奖终身评委、江苏作协副主席)
第一部
小高庄
引子
一路被堤坝拘束的汴河,流入湖汊就失去了原有的形体,好似一群久困围栏的猪羊,四处散去,再往前,那辽阔而丰满的湖水充满着袒胸露乳的性感,耀眼并妩媚。就在这片湖水的边缘上衍生出一个村庄,到过的听说过的都知道它叫小高庄。
小高庄无一户姓高,传说这个庄子的创始人倒是姓高,在朝中有一官半职,也算大户人家,因受一场宫廷斗争牵连,逃亡于此,由于担心朝廷株连九族,就改为他姓,空留一个小高庄的名字,似与常规庄名有悖,也一直默默无闻,自从有了《地道战》,小高庄好像沾了一点光,人们会说,高家庄,实在是高。
小高庄有三大名胜。一是东沟,因沟在庄子东面得名。每年麦收之后,雨水就如期跟着到来,从早到晚不住点,沟河顿时就活跃丰富起来,洪泽湖的鱼虾就逆水而上,鱼虾都有这个习惯,大雨袭来,都不约而同往上水头游去,而且争先恐后,小高庄属于阶段性上游,它们的到来,使这里就成了小高庄人夏季水产供应的集散地。消除了午收的疲倦的人们,也活跃如鱼,在东沟里杂乱排成几排,双手作网,手眼紧随,水里岸上,大呼小叫。就见那一条条大小不等、名字各异的活鱼,从手中甩出,在空中做出优美的急剧屈体空翻。这时候全庄八分之七的人都在这里,岸上的人是啦啦队,水里的人就是运动员,沸腾的人声随鱼的出现变化出各种调门,也与表情同步。对于平淡寂寞的庄人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狂欢节。八十岁的老太太也会拄着拐棍在泥泞的小路上颤颤巍巍而来。乐极生悲,接下来就愁这些鱼无油盐相佐,无晴天晒干,大部分只好扔掉了。
另一名胜就是东南大荒,离小高庄五六里地,有隐隐白帆在荒地边缘默默掠过。颤抖上升的热气把远处的天地之间布置得如水帘洞,常使孩子凝视——就像李白说的:“遥看瀑布挂前川。”这里再早还有狐狸、獾子、野狗等出没,老鹰常常叼走农民的小猪小羊,特别是小鸡。周边几个庄子都无力开发,这里成了几不管的天然牧场。这时雨水充沛,杂草也如鱼得水,起伏为浪,青蒿团团如涛,正是人忙牛闲的季节。开始人与人争斗,牛与牛角逐,后来渐渐都混熟了,小孩子们也在斗争中寻求团结,在团结中增进了友谊,长大了以后,都成了朋友,无论到七里沟,还是到五里戴,还是汴河、桂台子,都有人留饭。
第三个名胜是北面离小高庄约二里路远的大乱岗,这是死人长期占据的地方。主要接纳三里以外青阳城的亡灵。据说清朝时期就开始埋人于此,如今已初具规模,千万坟茔错综排列,在平原上如群山簇拥,茫茫一片。风俗使然,每一个新添的坟头总要被家人插上柳树枝,赶上季节,不少送葬的柳枝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成林,更增添了其幽深和神秘,遇上黑月头或雾阴天,这里一草一木仿佛都沾了鬼气,你疑猜什么就是什么,形似神似,越想越多,越看越怕,不如赶快逃离,到了家门口还感觉后面有鬼接踵而来,脊背凉气无端袭来。逢年过节时,这里才有点活气,烟火四起,活人念起死人的恩德或怕他们制造麻烦,就来孝敬、许愿,一时成了尊老敬老的传统教育基地。
一条镰刀形的圩沟把小高庄分为三个部分。这里人形成共识,习惯称这三个自然村为沟南、沟东、沟西。三村分别由朱、马、赵三大姓统领。另有几家姓华,直到华国锋当主席时他们才感觉腰杆硬一点,外人问姓什么?答道:华国锋的华!多年来,他们辈分严谨、血缘分明,家族关系一目了然。朱、马、赵三姓虽互相通婚,但仍按可考可查的最初某一人或娶或嫁的辈分作为标准,供后来人参照执行,比上级下文还有用,一直没有出现过自由化倾向。贫困磨难也没有使这里的人变得奸猾,反而更显纯朴本色,如果谁借你一碗或一瓢面,必以同器皿归还,总要比借时的面高出一点,还要在上留下按实的手印,表示没有刻亏人家;要是谁家添了小孩,这家主人一大早就挨家端碗送面条,一家一碗,一趟又一趟,有多少家就送多少家,再穷,脱裤当钱也要送,不能说二话。恪守宁落一庄,不少一家的原则。现在的人还记得当年一个人,因为少散一根烟得罪了土匪而丢了两条命的故事。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血的教训,也是庄上人有史以来的传统成就。有时遇到谁家老人去世,庄上老少就会自发地来为其送葬,不管是亲是远,感情深浅,到这时候了,不陪着死者家人淌一气眼泪,向死人诉说几句,送一程,就会于心不忍,事后见到死者家属总抬不起头似的。
村庄民居都是由竖起的泥土和倒下的麦秸结合而成,一家挨一家,屋山靠屋山。屋脊都一般高,谁也不欺压谁。这是兵荒马乱年代为了一起壮胆而形成的一条龙格局。而家前屋后的树木杂草却都自由地疯长,簇拥、穿插、缠绕,不分你我。路也是因为走的人多了而成了路。都是按几何规则取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求真而又务实。
据说小高庄庄脚下原是洪泽湖的领土,后因黄河夺淮,送来大量泥沙。大湖浅滩淤土深厚,湖水只好退去,腾出这一片湖滩。土地黑而粘,长庄稼郁郁葱葱,长杂草也劲头十足。砍不尽、锄不尽的那小苇、茅草常常喧宾夺主,冒充庄稼,欺负庄稼。翻过的黑色泥土满眼河蚌螺丝的遗体,日久天长由青变白,好似满天星斗、遍地白花。用现代诗人的话说,每片蚌壳上都有一个故事、一个梦。
人少地多的年代,种地也是随心所欲的,熟地都忙不过来,每一块地也都是谁开垦谁拥有,有力气有工具高兴怎么种就怎么种,怎么顺手就怎么种,斜一块,横一块,高地种芝麻,洼地点黄豆。没有沟,也没有埂,不高不洼的地,就一把小秫秫撒出去,权当三十晚上的兔子,也像无娘的孩子,让其好自为之,而小秫秫却真有几分野性,生命力不一般,两场风雨的怂恿,顿时就枝叶茂密,哗哗作响。小秫地里常有野瓜,这瓜虽无人照料却十分甜。庄上有个天生贪吃的小孩,春天割猪草时发现小秫地坟头上几棵野瓜苗后,便秘不传世。待小秫秫红头时,他一人就悄悄钻进小秫地独自享用甜瓜。吃完了瓜,那孩子便撑饱了肚子热昏了头,怎么也走不出这片小秫地。正午时分,天地不应,最后和甜瓜同归于尽,直到秫秫砍倒才发现。兵荒马乱的年头人也不当什么。从此,花庄少了一个贪吃的小孩,又多出了一片荒地,谁也不敢去种那块地了。
夜里的小高庄是恐怖世界。没有月亮还好,反正天地一色,天黑得像没有,落得个眼不见,心不惊。若是遇上月亮长毛的晚上,睁眼望去,仿佛到处都有鬼怪在蠢蠢欲动,你以为是什么就像什么。土改那年,苏北到处传说有一种毛人水怪,口像血盆,爪似钢叉。吃人比吃豆腐还顺当。庄上人听了吓得大白天都不敢出门,眼见满地熟透的庄稼不敢去收。太阳还在傍晚时分便家家关门上锁,还附带抵上几根棍,进家门口的人总要来个加速度冲进去,小孩不敢把腿挂在床边,生怕床底有毛人水怪咬掉一截。像三野猫、懒牛、拽住子几个胆大的劳力就聚在一起。整日一级战备,手握草叉保卫小高庄。小高庄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一代一代地生存下来,谁也没在意时间,不知不觉,终于到了胜安这一代。
第一章小高庄的历史似乎应该从这里开始
胜安老爹结婚二十多年没有生子,从老爹有气无力、面黄肌瘦来看,乡亲们一致认为责任在他。胜安来到他家一直没有明确的来龙去脉,最可靠的传说他是从小高庄三大名胜之一的大乱岗抢来的。胜安来到小高庄没几天,胜安老爹就息气了。庄上人说,大脚(胜安没见面的大大)是不该有儿子的命啊。可怜的胜安似乎成了一个没有准确出处的典故,只能流传而无据可考。
胜安娘是在北湖割草时发现了胜安的。那天刮的是东南风,割着割着就隐隐约约听到有小孩啊啊的哭声,这种声音对于一直没有孩子又急于有孩子的胜安娘来说,无疑是喜报和春雷,是但丁的神曲,格外令她振奋和敏感。她顿时就站起身,拎着镰刀,顺着哭声找去。就在乱坟岗的边缘上,胜安娘看见几只野狗正一纵一纵朝一团烂棉絮上扑,沮丧又心有忌惮地嚎叫着。胜安娘热血沸腾,大叫一声,挥舞镰刀冲上前去,没等那群野狗反应过来,抢起棉花絮便跑。那群野狗进进退退,睁着红的眼睛,追了两节地,这才哼哼叽叽往回走。可能是因为在吃与不吃、追与不追这个小孩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半路上,几只狗打起了内战,龇牙,撕咬,翻滚,闹成一团。胜安娘这才放慢脚步,趟过东沟,坐在岸上喘息。
这婴孩多半是人家以为没救了,就扔在了大乱岗,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也不值钱。胜安娘从庄后偷偷把胜安抱回家,自己便闭门不出。虽说是五黄六月,她照样头扎毛巾,身穿棉袄,扮起坐月子的模样。庄上人相信美好的欺骗、真诚的谎言,不忍揭穿,只说这孩子命硬,是他老爹的命换来的。
日子一天天地过,吃着粗茶淡饭的胜安如鱼得水,如苗施肥,说说讲讲就能满庄满地跑了。他长得像木墩一样的壮实,肉头肉脑,人人见了不是拍一把扭一把,就是双手举在天空晃几下,表示喜爱。教私塾的张瞎子见这孩子憨厚聪明就带在身边念书。胜安娘说,俺家穷,念不起,张瞎子说一年就二斗小麦,不多要。
张瞎子教书不看学生,闭上眼睛教学生跟着念,他摇头晃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孩子们也就摇头晃脑,只知道“时习之”等同拾鞋子,书本上没有几个字能带回家。张瞎子就打戒板、罚跪。胜安娘看胜安小手肿得像小馒头一样,流着泪,咒张瞎子不得好死,没撑半年工夫,胜安就不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