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创意设计》一书是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在当今的高校设计教育中,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发以及如何有效进行创意的设计方法论的普及,已经成为该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教材顺应趋势,注意形象思维并汇集了大量图例,为学生提供设计初始阶段的思维方法以及设计方向。书中大量实用可行的案例,既启发学生的设计创造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本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既可作为纺织服装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服装企业人员、自由设计师等专业人士的参考书。
《服装创意设计》一书针对灵感素材、创意拓展及服装设计应用等内容,精选国内外设计案例进行讲解,能有效启发读者的创作思维,掌握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
作者:韩兰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曾留学德国KASSEL艺术大学,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专业教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曾多次获奖,如:2003年"虎门杯"第四届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优秀奖,2003年"大连杯"服装设计大赛优秀奖,2005年"绮丽杯"知名院校邀请赛优秀奖,2005年"东华杯"多国服装院校设计大赛优秀奖,2007年"先锋杯"服装设计大赛优秀奖等。曾参加2007年中韩“和”FASHION-ART交流展暨研讨会。发表多篇论文和作品。
作者:张缈
四川美术学院专业教师,曾到欧洲设计学院攻读时尚与针织设计硕士学位,毕业后又到四川美术学院继续攻读服装设计硕士学位,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擅长时装设计和效果图绘制,曾多次获奖,如“绮丽杯”第14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第四届“万事利杯”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赛铜奖等。
第一章 开发创造性思维 010
第一节 对创意的认识与态度 012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几种常见模式 017
第三节 所谓“垃圾”——与材料对话 032
第二章 创意服装设计的开端 042
第一节 人人都需要速写本(SKETCHBOOK) 044
第二节 灵感来源途径 046
第三节 设计主题的确定与充实 047
第四节 材料再造带来的可能性 081
第三章 服装创意设计的过程 088
第一节 设计元素提炼与方法 090
第二节 设计元素的转化方式 104
第三节 服装设计中的形式 118
第四节 服装造型创意 126
第四章 系列的贯穿与延伸 130 第一章 开发创造性思维 010
第一节 对创意的认识与态度 012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几种常见模式 017
第三节 所谓“垃圾”——与材料对话 032
第二章 创意服装设计的开端 042
第一节 人人都需要速写本(SKETCHBOOK) 044
第二节 灵感来源途径 046
第三节 设计主题的确定与充实 047
第四节 材料再造带来的可能性 081
第三章 服装创意设计的过程 088
第一节 设计元素提炼与方法 090
第二节 设计元素的转化方式 104
第三节 服装设计中的形式 118
第四节 服装造型创意 126
第四章 系列的贯穿与延伸 130
第一节 服装设计图——系列成型的第一步 132
第二节 细节在时装中的体现 136
第三节 系列的贯穿与延伸 138
参考文献 156
特别声明 156
综合以上几种常见的逆向思维模式,在服装设计中可以有如下几种设计应用手法:
1.解构重组
解构思维是后现代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属于转换型逆向思维。打破已有的结构模式,利用现有结构进行再次重组,进而产生新鲜的视觉感受,因为常规的结构或被置换、或颠倒、或重组,所以常常让人有错愕的感觉(图1-14~图1-16)。
在创意服装设计当中,解构重组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最直接的层面,也就是服装结构的解构,打破或利用原有的服装结构进行破坏或重组,带来款式上的丰富感受和创新。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YohjiYamamoto)是个设计高手,他的惯常手段就是对传统的西装款式进行解构,从而创造出新的服装结构。
更深层次的解构除了存在于技术层面,还存在于精神层面,比如对于概念的解构,对于定义的质疑,对于传统的颠覆。在此基础之上,人类拓展了思想的无限空间,为艺术创作另辟蹊径,甚至有的作品无限挑战感官底线。比如设计师胡森·查拉扬(HusseinChalayan)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推出过耸人听闻的服装:三个裸体女人站在海滩上,每个女人身体用三根线围绕起来——她们几乎什么也没穿,这样的时装发布令人费解。然而仔细思考,设计师其实是对于传统的“服装”概念做了一次彻底的解构。
2.挪用置换
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置换,以及对常见事物的挪用重置,也是创意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法。这要求我们时时刻刻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积累和沉淀的态度,并且具备新奇、大胆的本领。试试将A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元素置换到B系统中去,看看是否会有有趣的现象发生。
卡尔·拉格菲尔德的时装发布上有一款有趣的手袋,叫《人人都是拉格菲尔德》。将手袋把手提起遮挡面部,通过图案的置换,将出现设计师本人的造型,让人忍俊不禁(图1-17)。
在创意手法上,日本艺术家森村泰昌的作品完美地诠释了挪用与置换的思维方式,拓展了作品的模式与意义。在森村泰昌最著名的作品《艺术史的女儿》系列中,他借用了西方艺术史中的经典作品。设计师用自己的身体和肖像置换了画面中所有的人物,并用一些东方的东西置换原本画面中西方的东西。
他的作品在挪用大师名作的基础上,巧妙地制造出细节的差异,并使得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东西方社会文化框架之下具有了不同的符号意义。当今世界人类都搭上了现代主义的快速列车,追随着西方文明一路呼啸而去,在这样的全球化的时空构架之下,森村泰昌的作品以及其背后的创意模式引发了人们更多、更有张力的思考。
性别置换同样是他作品的重要手段,森村泰昌在作品中时男时女,演绎变换着性别角色。将雌雄同体或是同性情欲的概念引入作品之中。这些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中,不论男女,其角色都隶属于社会的集体认同以及严格的文化规范,森村泰昌策略性地模糊了自我性别,正是巧妙地游走其间,陈述差异(图1-18)。
1996年,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LsseyMiyake)和多位艺术家跨界合作,包括森村泰昌、荒木经惟(Nobuyoshiararki)、雕塑家蒂姆·霍金森(Tim.Hawkinson),将艺术家们的作品和形象作为图像直接运用到他的《我要褶皱》系列服装之中(图1-19)。挪用置换的设计手法应用非常广泛,在诸多设计品
类中都能窥见它的影子(图1-20、图1-21)。
3.戏谑反讽
这种设计手法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挑战精神,习惯思考,质疑常规,甚至带有一些玩世不恭的态度。艺术本是人类智慧富余的产物、挑战定义的产物、充满思想的产物。有时候我们的身份可以是如此的多样,可以是哲学家、诗人、画家、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
这时候的服装设计内涵与外延无限拓展,作为美妙的载体,它承载和传递我们的观念、思考、审美和领悟。设计行为已然成为艺术过程,它将是探索精神世界的手段,是我们思想的延伸。
因此,我们要敢于追求自由、藐视权威、彰显人性、反思自省。文艺复兴至今,这个课题永恒而持久(图1-22~图1-24)。
英国艺术家因卡·修尼巴尔(YinkaShonibare)是一名在作品中成功运用时装的艺术家,他通过时装来表明其政治和艺术立场,并赋予面料沉重和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蕴涵。因卡出生于伦敦,年幼时跟随父母回到家乡尼日利亚,在那里度过大量的童年时光,之后回到英国学习艺术。因卡的服装设计中最典型的标志莫过于一种非洲西部的纺织品。这些布料象征着后殖民文化的繁复性。尽管它们的图案和颜色是非洲的,但它们的制作工艺实际上是来源于印尼的蜡防印花法。英国人采用了这种制作工艺,结合英式设计,在英国北部设厂并雇用亚洲人进行生产,然后向非洲西部出口生产的布料。这种布料也因其特殊的背景产生了双重身份:在非洲具有进口商品的魅力,而在欧洲则有异国情调。因卡的服装设计原型来自于典型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服装形制和样式,如紧身胸衣与裙撑,而面料却具有浓郁的非洲土著气息:明亮、热烈,甚至艳俗。严肃而不苟言笑甚至带有某种禁忌感的服装形制与鲜艳通俗的面料结合,产生出让人如此不适的效果,更何况他的模特还摆出挑衅夸张的姿势。艺术家对于西方世界所谓的“高尚”艺术和非洲殖民地“落后”的文化界定提出了尖刻的批评与讽刺。他也因此在2004年英国艺术的最高奖项“特纳奖”的评选中被提名(图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