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往事》以一九七六年的一个江南古镇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为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艰难创业的故事,在对众多正面形象进行歌颂的同时,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潮下倒行逆施的行为进行了揭露。
《龙山往事》中看点很多,几代人曲折离奇的爱情是亮点之一。他们或一见钟情,或青梅竹马,或私定终身……其中的一段跨国恋情,令许多人阅后都暗自垂泪,嘘唏不已!
《龙山往事》通过对主人公杜正平不畏艰险,带领一帮年轻人艰难创业和与华侨之女恋爱的描写,歌颂了一批关注农民、关注民生,立志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共产党员的群体形象,在对秀美的原生态农村环境进行展示和赞美的同时,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路线下一部分人打着革命的旗号倒行逆施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围绕主题,将现实生活与传说典故紧密结合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凤凰墩掘宝、何首乌的故事、白鱼传说、雨夜斩龙、割裙作桥等精彩片段的嵌入,仿佛靓女身上佩戴得体的五彩珠佩,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吸引力和小说的人文厚重感。
引子
晨堤雾遇
雏鹰试翅
润城借粮
姑苏学艺
春雨潇潇
龙山办厂
阳春燕飞
龙村婚礼
山村地震
祖屋火龙
秧门洗泥
白鱼传说
佳宝韵事
防震抗灾
雨夜斩龙
县长遇险
福荣蒙难
路折途迷
干校学习
方惠遭祸
长夜漫漫
日照菊媚
尾声
《龙山往事》:
晨堤雾遇堰镇是润城南乡的一个重镇,这里交通便捷,商业发达。
听长辈们说,堰镇名字的由来,缘于它西北面的一座石堰。这石堰年代久远,位于望仙河、望堰河分流处上游的两百米处。堰上河道宽阔,数公里内波纹荡漾,碧水齐岸。堰外两边水渠纵横,四通八达。源源不断的清流滋润着堰镇四方数万公顷的良田,造就了润城南乡旱涝稳产的粮仓。丰水时节,河水溢过厚实的阶梯式石堰,从高到低,形成一级一级白练样的瀑布,十分壮观。据镇志上说,这里宋初时就已建市,至民国时,光米行就有40余家。酒行、木行、杂货店、酒馆、客栈、布店、当铺……难以计数。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堰镇似个历尽荣辱沧桑步入晚年的江湖浪子,开始猥琐苍老、步履踉跄,往日的喧嚣和兴盛成了过眼烟云,东流春水。七十年代初,人民解放军在堰镇南面的华山里建国防工程,堰镇的街上才又开始热闹起来。河道里,那些原来只有在大江大湖中才能见到的铁壳驳船也开进来了,它们整日“呜呜”地叫着,拖着一长串的木船,在河中穿梭。
船上装着黄沙、石子、水泥、钢筋等东西,沉沉的,船舷齐着河面。上下货物的士兵们喊着口号,唱着歌列队在街上跑步穿行;涂着草绿色油漆的军车装满货物,整日整夜地在新铺的石子路上来回奔驰。
初春的早晨,寒气尚重。枯草上、树叶上都凝着茸茸的白霜,仿佛下过了一场小雪。雾气弥漫在空中,漂在河上,把河对岸的房舍遮得影影绰绰的,看不真切。
六点钟刚过,公社大门边传达室的门打开了。随着“吱呀”一声门响,一个年轻人从里面走了出来。他头戴旧军帽,身穿旧军装,背着一条扎成豆腐方块似的被子,右手拎着一只装着脸盆的网兜,里面放着一套《毛泽东选集》,以及毛巾、牙缸、牙膏、牙刷等洗漱物品。
小伙子一米七五的样子,身材结实,浓眉中夹着帅气。他叫杜正平,二十六岁,参过军,大前年被推荐到省华阳农校上过学,做过工农兵大学生。去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堰镇人民公社工作,当农技员。今天,他要到龙山大队去赴任。
在公社革委会的班子成员中,杜正平并不被看好。小伙子做事热心沉稳,但对报纸上的这运动那运动掺和的热情并不高,在机关组织的评水浒批宋江、批投降派等活动中差强人意,缺少青年人的激情和方刚血气。公社党委分管党务、组织人事的副书记曾说过,杜正平这小伙子做日常事敢干肯干,有热情,有闯劲,但政治敏锐性有待提高。可基层大队里的人不这样想,常常竖着指头夸他,说农技员做事认真,肚里有货,没有架子。他卷起裤管能下田,肯坐在田埂上和社员群众聊天。看看庄稼叶子,就晓得它们得了什么病,该用什么药。他整过枝的桃树,桃子结得多,不掉果;他掐过头的西瓜结得大,蜜似的甜。
三年的部队生活,培养了杜正平冷静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他遇事有自己的思想,不愿随大流,在华阳农校读书时也是这样。
小伙子是班上唯一的党员,当然也是班长,植保系组织各班学生批林批孔时,他不够热情,不够积极主动。
学校里组织学生上街游行,他们班也经常落在后面,为此他曾受到学校领导的批评。但他嗜书如命,手上整天都卷本书。那时学校规定,晚上九点统一熄灯。宿舍里熄灯后,小伙子常站在楼道或厕所的灯下看书。
为这事,农校的同学们后来聚会时还经常拿他开涮,把这当成奇闻趣事。在学校的教师、同学中,他的哥们、朋友很多,可最要好的竟然是那个扫厕所的戴眼镜的老头。那老头姓欧阳,是一个走资派——这个学校的老校长。只要有空闲,这对忘年交活宝就会聚在一起。
树荫下、操场边,甚至厕所旁的草地上都有过他们的身影。
杜正平在部队里肯吃苦,深得连长赏识,第二年就人了党,还立过一个三等功。喜报寄到公社武装部,分管部长感到很骄傲,专门组织了八个基干民兵,一路敲锣打鼓,把喜报送到了年轻战士的家里,还亲自挂到堂前的墙上。
这次,公社党委研究安排小伙子到龙山大队任党支部书记,除武装部长一开始就同意外,党委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并不统一,硬是党委书记做工作才勉强通过。
党委书记姓马名力平,五十二岁,脸上有几粒麻子,一九七五年上半年才被解放出来恢复工作。马力平新中国成立前在苏中参加过地方部队,还去过朝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