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星球:世界著名导演访谈录》是作者对三十个国家五十位导演进行的访谈。《电影小星球:世界著名导演访谈录》既是当代电影的编年史,也是20世纪6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四十年电影批评之集大成。米歇尔·西蒙既颂扬了电影大师,也发现了影坛新英,他的足迹遍及东京、洛杉矶、莫斯科、马尼拉、罗马和布达佩斯,也包括作者在威尼斯、戛纳和柏林电影节上,与布莱松、斯科西斯、费里尼、大卫·柯南伯格、北野武、王家卫、塔可夫斯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约翰·卡萨维兹、皮亚拉,以及近半个世纪活跃在电影小星球上代表人物的精彩访谈。
1960年代初,当我投身电影评论这一广袤领域时,适逢世界影坛的一个空前绝后时期:闻名环宇的传统导演正在退潮,而现代派导演正在不断涌现。这就使得20世纪60年代成为电影史上最丰富多彩的十年,20年代那十年里,曾出现过一代风流人物,从朗格和穆赫诺等德国大师到俄国学院派巨匠,从法国先锋派到斯堪的那维亚导演,以及斯特洛海姆赫和基顿。此后的三十年中,以生产无数佳作的好莱坞为代表,叙事模式风靡全球。只有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多么少有的例外呀!——打乱了这一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美学观念,并在二战刚刚结束时,为一批年轻导演树立了榜样。虽然,这在当时只是一个孤立现象,但它为十五年后全球涌现的新浪潮电影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我有幸赶上这一大变革时期,成为时代见证人。恰在1963年,本人(当时我25岁)进入了《正片》编辑部,这本杂志在那十年中,变成了一本标志性刊物,热情地捍卫了当年的革新派导演:瓦伊达、博格曼、安东尼奥尼、库罗萨瓦、布努埃尔、阿尔德里西,等等。由于刊物的大门向合作者开放,所以,我有幸结识当年那些最使我着迷的导演:贝尔多鲁奇、斯高利莫夫斯基、让克索、马卡伟杰夫、格劳贝·罗沙、塔可夫斯基等人。现在各位看到的这本书,正是从那些年起直至今天,全世界电影创作的真实写照。通过对24个不同国家45位电影人的访谈,当然,其中也反映出本人的发现和个人情怀。为了更好地反映各国迥然不同的特点,每个国家我最多只能挑出3个代表人物。为此,我不得不做出牺牲,尤其是对法国和美国这两个从未中断过电影艺术创作的大国,要割舍采访过的大牌导演,如伍迪·艾伦、罗贝尔·奥特曼、蒂姆·布尔东、米歇尔·西米诺、伊赞和若埃尔·科恩、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泰利·纪廉姆、乔治·鲁卡、大卫·林奇、阿瑟·佩恩、斯梯文·索代尔贝戈和昆廷·塔伦蒂诺,这实属无奈,是一个极为痛苦的选择。过去,我也曾为上述的某些人写过书,比如斯坦雷·库布里克和杰瑞-夏兹贝格,也在一部题为《众口一词——通向好莱坞的护照》的专著中,曾对弗朗西斯科·罗西、罗曼·波兰斯基、米罗·福尔曼和维姆·文德斯做过重点介绍,但始终令我遗憾的是,由于无缘谋面克瑞斯·马克、瑞内·卫诺·法斯宾德、维克多·艾黎斯和彼德罗·阿莫多瓦,所以无法将他们的言谈收在本书中。
米歇尔·西蒙(Michel ciment)是法国最权威的电影杂志《正片》(positive)的主编,著名影评人,现任国际影评协会主席,也是《法兰西文化》电视台制片人和法兰西电台《面具与笔》节目的合作者。其专著有《库布里克》、《卡赞论卡赞》、《罗两之书》等十余部。
译者简介:
任友谅,男,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1940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半个世纪以来,任友谅老师除从事法语教学学与研究外,还为法国文学、电影、考古、政经的翻译介绍及教材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被法国授予法兰西教育一级勋章。主要著述有《世界电影鉴赏词典》、《法国国情阅读》等;主要译著有《电影美学》、“圆明园四十图咏》、《世界一体化的挑战》、《金钱》、《法兰西一览》、《印度支那史前文化》、《魔法大师歌德哈尔》和《窗上人影》。
引言
法国
罗贝尔·布莱松
关于《金钱》——1983年6月,巴黎
莫里斯·皮亚拉
关于《凡高》——1992年,巴黎
让一吕克·戈达尔
关于《电影史》——1998年,巴黎
意大利
费德里克·费里尼
关于《乐队排练》——1978年12月,罗马
贝尔纳多·贝尔多鲁奇
有关《一个可笑男人的悲剧》——1981年5月,罗马
葡萄牙
玛努埃尔·德·奥里维拉
关于《书信》——1999年5月,戛纳
若奥·恺撒·蒙泰罗
围绕着《上帝的喜剧》——1995年12月,里斯本
俄国
安德列·塔可夫斯基
关于《安德列·鲁布廖夫》——1969年6月,莫斯科
德国
沃纳·赫尔佐格
围绕着《卡斯伯·豪泽之谜》(又译《人人为自己,上帝反众人》)——1975年2月,巴黎
芬兰
阿奇·考里斯马奇
关于《乘云远去》——1996年5月,戛纳
丹麦
拉斯·冯·特里尔
关于《犯罪元素》(又译《犯罪分子》)——1984年5月,戛纳
英国
皮特·格林纳维
围绕着《英国庭园谋杀案》——1982年,威尼斯
卡雷尔·雷兹
关于《法国中尉的女人》——1982年1月,伦敦
麦克·李
围绕着《赤裸》——1993年5月,戛纳
爱尔兰
约翰·布尔曼
关于《将军》——1998年8月,伦敦
加拿大
德尼·阿冈
围绕着《美利坚帝国的衰落》——1986年5月,戛纳
大卫·柯南伯格
围绕着《孽扣》(又译:《孪生兄弟》)——1989年1月,巴黎
阿托姆·伊格扬
关于《色情夜总会》——1994年5月,戛纳
美国
约翰·卡萨维兹
关于《一个受控制的女人》——1975年10月,巴黎
马丁·斯科西斯
关于《穷街陋巷》和《阿丽丝不在这儿》——1974年5月戛纳,1975年3月洛杉矶
泰伦斯·马力克
关于《穷山恶水》——1975年3月,洛杉矶
新西兰
简·康平
中片、短片和《甜心》——1986年10月,巴黎,1989年5月,戛纳
中国
香港
王家卫
《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之前的影片——1994年9月,威尼斯
胡金铨
《侠女》——1974年10月,巴黎
台湾
侯孝贤
围绕着《悲情城市》——1989年9月,威尼斯
蔡明亮
围绕着《爱情万岁》和《青少年哪吒》——1994年9月,威尼斯
杨德昌
围绕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2年,柏林
大陆
张艺谋
围绕着《秋菊打官司》——1992年9月,威尼斯
贾樟柯
围绕着《站台》——2000年9月,威尼斯
电影小星球
日本
大岛渚
围绕着直到《绝对少年》之前的大岛渚影片——1969年9月,贝加莫
北野武
关于《花火》——1997年9月,威尼斯
今村昌平
关于他的影片——1984年4月,东京
印度
萨蒂亚吉特·雷伊
围绕着他的影片——1978年6月,巴黎
韩国
林权泽
围绕着《醉画仙》——2002年5月,戛纳
土耳其
努里·比格·赛兰
关于《小城岁月》和《五月碧云天》——2000年5月,戛纳
伊尔马兹·居内伊
关于他的影片——1982年4月,巴黎
希腊
安哲罗普洛斯
关于《尤利西斯的目光》——1995年7月,雅典
南斯拉夫
库斯托利卡
关于《地下社会》——1995年9月,巴黎
巴西
墨西哥
伊朗
澳大利亚
波兰
译后记
围绕着《秋菊打官司》
(1992年9月,威尼斯)
您过去经常说,您的电影是从一幅画面开始的。《秋菊打官司》也是这样吗?
我历来都是改编一部小说,但这一次,想在做法上与已往不同,很想改变一下自己的风格。我开始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而不是画面上。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琢磨着怎样在银幕上才能叙述好这个故事。最后,我终于悟出来一个道理:摄影机大概和人的身高差不多,它也应该是一个剧中人。所以,几乎一半的影片,都是用偷拍的方法来取得最大限度人物本能反映的。要让演员不知道摄影机的存在,最容易的办法是俯拍,但我不愿意这样做。我觉得应该让摄影机和人物位于相同的水平上。这样做非常困难,因为非职业演员总想看镜头。影片第一组镜头很好地营造了我想得到的那种氛围。人们在走路,一直往前走,慢慢地在人群里,人们看见了秋菊。我想不加任何夸张地去讲述,发生在简单平凡的人中间的一个既平凡又简单的故事。
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摄影师是张非,这一次,您是不是根据新的拍摄方法,选择了两位摄影师迟小宁和于小群呢?
是的,还有另外一位摄影师,姓刘,他的名字没出现在演职员名单上。首先,我需要好几位摄影师,因为我需要好几台摄影机,另外,我要找有拍纪录片经验的人,迟小宁还拍过大量的广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