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女花影下》为《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该卷是《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最具青春气息和诗情画意的一卷。正是在这一卷,主人公开始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少年与青年,体验爱情的滋味、艺术的启示、友谊与社交的乐趣。
《追寻逝去的时光》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于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家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议论。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庞大交响乐。
1、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开创意识流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堪称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回忆之一。1919年荣获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
2、法语翻译名家周克希,以五百万字传神译文享誉译坛。
3、王安忆、陈村、赵丽宏、孙甘露、陈子善、毛尖诚挚推荐。
4、随书附赠精美藏书票。
5、装帧典雅,精装珍藏版。
6、全新校订,译本精益求精。
金色晨曦中的玫瑰
1919年12月,一战结束不久,普鲁斯特以《在少女花影下》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由此掀开他的长卷《追寻逝去的时光》出版与接受的新的一页。这一卷的获奖,使普鲁斯特的作品成为读者与批评界关注的焦点,不但激发了人们重读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的热情,而且为随后各卷的顺利出版奠定了基础。
这是整个七卷本小说中最具青春气息和诗情画意的一卷。正是在这一卷,主人公开始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少年与青年,体验爱情的滋味、艺术的启示、友谊与社交的乐趣。而从下一卷《盖尔芒特家那边》开始,伴随主人公的成长(步入德·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沙龙、经历德雷福斯案件、目睹外婆被疾病夺去生命等等),小说家开始用更冷静的笔法描写爱情与社交幻想渐渐走向破灭,以及人世的各种沧桑之变。
1916年,普鲁斯特在写给他的出版商加斯东·伽利玛的一封信中,对《去斯万家那边》之后各卷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题目(《在少女花影下》)是临时的。我不太喜欢。但是如果后面有太多的所多玛与蛾摩拉,那么在开始时,在底部安置这块布满鲜花的基座,以使上面有些骇人的两层楼坐落在正常的东西上,并冠之以完全是纯洁的和哲学的最后一卷(《寻回的时光》),应该不错。”在此,小说家以所多玛与蛾摩拉,指从第四卷开始处理的同性恋主题。
仅就爱情主题而言,与第一卷中出现的“斯万的爱情”(主要写成年人的爱情)不同,这一卷的第一部“在斯万夫人身旁”全面展开主人公少年马塞尔与斯万的女儿吉尔贝特的爱情。第一卷第一部马塞尔与她初遇在粉红色的山楂花篱前,第三部马塞尔在香榭丽舍公园与她相识并开始单恋她,在这新的一卷里吉尔贝特主动写信邀请马塞尔去她家喝茶。小说家主要从马塞尔内心体验的角度,细腻地描写了这场爱情的每一阶段,直至由于种种阴差阳错的原因而不了了之。第二部“地方与地名:地方”转而描写两年后马塞尔在外婆陪伴下前往海滨城市巴尔贝克度假。在那里他们遇到从资产者、贵族到艺术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小说家继而用大量笔墨描写马塞尔对在海堤上遇到的一小群少女的迷恋、与她们的游戏和对其中的一位——阿尔贝蒂娜初生的爱情。也许正是基于普鲁斯特对恋爱中的痴情少年丰富而激荡的内心世界的精彩描写,1920年雅克·里维埃就《在少女花影下》获龚古尔奖撰文称赞普鲁斯特“更新了心理小说的所有手法,在新的层面重组这门人类心灵的研究”。
这一卷中所描写的马塞尔与少女们的交往,尤其令人想起《红楼梦》前四十二回里贾宝玉与身边姐妹们的缠绵关系;在这一时段,爱情失落、家族衰败的阴影尚未全面侵入,贾宝玉距离悼红轩里的曹雪芹尚远。就《追寻》而言,在接下去的几卷里,主人公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继续发展,直至《女囚》与《失踪的阿尔贝蒂娜》。不过在最后两卷里,在小说家笔下,爱情的幻想让位于对情人之间的嫉妒、谎言、互相伤害等负面情形的描述;与此同时,凡特伊的音乐向主人公发出召唤。小说家为马塞尔最终走出爱的迷雾、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进行最后的铺垫。
《在少女花影下》中对少男少女的爱情的描写,同样不时有焦虑、猜疑、嫉妒等负面情感掠过,但同时充满浪漫幻想、青春活力,以及某种懵懂而痴迷、天真幼稚却又故作老成的情趣。无疑这一阶段代表了人生最为瑰丽的时期;普鲁斯特经常以玫瑰与蔷薇和它们的粉红色彩比喻少女和她们的肌肤,并不厌其烦地描写少女之美艳:与马塞尔嬉戏时的吉尔贝特“颧颊涨得绯红发烫,像樱桃那般又红又圆”;火车站站台上为旅客送来牛奶的少女,“朝霞映红了她的脸,看上去比玫瑰色的天空更娇艳”;在马塞尔眼里,包括阿尔贝蒂娜在内的海滨少女,“红扑扑的脸掩映在清晨朦胧的红霞之中”……在这一卷中,我们可以读到普鲁斯特笔下爱情描写,乃至全书各类描写中一些最美丽动人的片段。
在这一卷里,普鲁斯特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将他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深思、小说家塑造人物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它是在普鲁斯特的才华处于最为平衡与充盈状态下完成的一卷。从文本与版本的角度来看,这一卷的文本相对而言比较确定,版本则经过普鲁斯特本人的认可。七卷本的最后三卷在作者去世后出版,有些部分他并没有完成或者尚未改定。而最初几代出版者为了向读者提供一部看似完成的杰作,并未按照他原初的设计和最后的修改出版他的遗稿。关于普鲁斯特遗稿出版的某些实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渐渐为人所知。因此可以说,《在少女花影下》是普鲁斯特留下的较完美的真迹。
周克希先生的译文的独到之处,尤其在于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普鲁斯特多方面的才华,从而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与原作的贴近。从法文原本过渡到周先生的译本,诗情、哲思、小说的世界依然如故,但却另有一番愉悦与快感,它来自译者的文字,那是译者成功地会通文学境界的产物。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出生在巴黎一个艺术气氛浓厚的家庭。二十世纪法国小说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代表作《追寻逝去的时光》在其生命的最后十五年中完成,是二十世纪西方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该书由七部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成篇的小说组成,超越时空概念的人的意识、潜意识活动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现代小说在题材、技术、表现方法上开辟了新途径。
周克希,浙江松阳人,生于1942年,著名法语翻译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期间赴法国巴黎高师进修黎曼几何。回国后一边从事数学教学,一边从事法语文学翻译。1992年调至上海译文出版社,任编审。精于法国文学翻译,译有《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三剑客》、《费代》、《不朽者》、《小王子》、《王家大道》、《幽灵的生活》、《古老的法兰西》、《成熟的年龄》、《格勒尼埃中短篇小说集》以及《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五卷《女囚》等。著有随笔集《译边草》、《译之痕》。
第一部
在斯万夫人周围
第二部
地方的名称:地方
梗概
附录:金色晨曦中的玫瑰(涂卫群)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 在少女花影下》:
是得离开巴尔贝克了,在这个没有壁炉和取暖设备的酒店里,寒风淫雨让人有了萧瑟之感。再说,最后这几个星期差不多已经被我置之脑后了。当我想起巴尔贝克时,眼前浮现的几乎永远是那些晴朗的夏日,我因为下午要跟阿尔贝蒂娜和她的女友一起出去,外婆遵照医嘱,非要我早上在拉上窗帘的房间里躺着不可。经理特地关照,在我这一层楼不许弄出声响,并亲自督察命令是否执行。光线太强,我吩咐把房间里那幅第一晚对我满怀敌意的紫色窗帘尽量拉上。为了不让光线透进来,弗朗索瓦兹每晚都把毯子、印花红桌布和杂七杂八拼凑起来的布料用别针别在窗帘上,可还是没法遮得严严实实,仍然会有光线透进来,在地毯上洒下银莲花花瓣似的红红的光影,我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把赤裸的脚踩在这光影上。
朝着窗户的那面墙半明半暗,一个金色的圆柱无所依傍地竖立着,有如在旷野中引领希伯来人前进的光柱。
我重又躺下,一动不动,仅靠想象去品味游戏、海水浴和步行所有这一切在上午的阳光下可以享受的欢乐,我的心因欣喜而猛烈跳动,有如一部开足马力却又无法移动的机器,只能原地打转来卸却速度。
我看不见那些少女,但我知道她们在大堤上,在翻卷而上的海浪跟前行进,逢到天气暂时放晴,可以在大海远处蓝莹莹的浪尖之间望见里弗贝尔小城,这座小城矗立在波涛之上,犹如一座意大利小镇,每个细部都在阳光下勾勒得很清楚。我没看见这些女友们,但是(当报贩,也就是弗朗索瓦兹所说的那些“吃报纸饭的主儿”的叫卖声,洗海水浴的游客和孩子们玩耍时发出的叫喊声,如同海鸟的鸣叫那般,为轻轻碎成浪花的波涛打着节拍,一齐向着我的房间里而来的时候)我悬想着她们的倩影,谛听着她们的笑声——它们犹如涅瑞伊得斯的笑声,被柔和的浪涛裹着,传到我的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