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英国军官尼科尔森奉命率领五百名部下向日军投降,日军为了侵略印度,驱策盟军战俘修建缅泰铁路,尼科尔森及部下接到了修建铁路线上的桂河大桥的任务。同时,英国特种部队希斯少校为首的特遣小组接到了炸桥的命令,从而切断这条对日军极为重要的交通命脉。戏剧性冲突在第一辆满载部队、军火和日本高级将领的火车即将驶上桥面之际达到了顶点,最后尼科尔森上校为了保住大桥,与希斯等人展开搏斗,最后大桥安然恙,但是希斯和尼科尔森均在炮火中丧生……
皮埃尔·布尔,(1912-1994)Pierre Boulle,法国小说家。青年时期在马来亚经营橡胶种植园,后定居印度支那。二战爆发后,加入了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在中国、缅甸和印支半岛与日军作战。代表作有《桂河大桥》和《人猿星球》。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翻译后记
《桂河大桥》:
某些目光在东西方心灵之间看到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或许不过是海市蜃楼。或许它只是没有可靠依据的老生常谈的传统表现,这老生常谈有一天被居心叵测地改扮成措辞尖刻的概述,而要为其存在辩解甚至不能引用人人皆懂的道理?或许在这场战争中,“保全面子”的需要对大不列颠人和日本人而言同样迫切,同样生死攸关?或许这种需要支配了一方的行动,而他们并未意识到,又同样严格和命中注定地左右了另一方的行动,恐怕还左右了各国人民的行动?或许两个敌人表面上针锋相对的行为不过是同一个非物质现实的虽有差别却无伤大雅的表现?或许日本上校佐藤的思想在本质上和他的俘虏尼科尔森上校的思想相似?
以上是少校军医官克利普顿向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也是一名俘虏,和五百名被日本人带到桂河战俘营的不幸者一样,和六万名被日本人分成几个大队集结于世界上最不开化的地区——缅甸和泰国的热带丛林——修筑连接孟加拉湾和曼谷、新加坡的铁路的英国人、澳大利亚人、荷兰人、美国人一样。克利普顿有时对自己作出肯定的回答,同时承认这个观点完全违情悖理,要求大大地超越表象。要采纳它,尤其需要否认表露大和魂的推推搡搡,用枪托殴打和其他更危险的粗暴行为,以及尼科尔森上校为确认大不列颠人的优越最喜爱使用的武器——大力显示尊严——具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不过,此刻克利普顿忍不住作出这个判断,他的长官的表现令他怒火填膺,在抽象和热切的追根溯源中,他的心情才稍稍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