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编著的《教育美学十讲/大夏书系》系作者三十余年研究的成果,根据作者的论文以及讲座提纲整理而成,从教师之美、学科之美、教学之美等十个角度,探讨了何为教育美学,以及教育美学的实践智慧等问题,不仅弥补了教育研究的空白,而且兼具思想性、可读性,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不可多得的智慧读本。
鉴于目前教师职业幸福感不足、职业倦怠严重的现实状况,作者从教育生活启程,思考教育之美。
与其他教育美学论著不同,《大夏书系·通识教育:教育美学十讲》所提的教育美学,更关注教师的职业劳动之美、教学内容之美、教学艺术之美以及学生生命成长之美,为教师开展教育之美的实践探索指引方向。
教育美学的回归与重建
教育美学和教育美学思想并非同一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渊源有自,和教育思想几乎同时滥觞。但是,狭义的也即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美学,在我国却只是20世纪末叶方才诞生。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教育开辟了新的历史时期。30多年来教育美学的发生、发展轨迹,深刻地反映了教育观念的巨大进步和深刻变化,见证着改革开放启动人的精神解放和觉醒的艰难而壮阔的历程。教育美学的历史性贡献,就在于真正确立了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育美学,是要在废墟和荒芜中构建新的理论大厦,还是在丰厚的教育实践地基上劳作拓荒,却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厘清的问题。
(一)教育美学溯源
教育美学孕育诞生的背景,是1980年代的美学浪潮。乘思想解放的强劲东风,挟学科交叉的学术新路,一时,各种冠之以“某某美学”的边缘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不是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个知识门类都可以和美学挂钩牵手,只有从哲学上能够构成美学问题的那些科目,才能建立起学科美学来。据此标准,李泽厚就曾批评过美学这个词用得太滥了。譬如伦理美学、军事美学、新闻美学、爱情美学等。然而,就在李泽厚批评众多边缘学科名不副实的同时,却慷慨地为教育美学发放了许可证。在李泽厚的美学图谱中,就清楚地标着“教育美学”的字样。
杨斌,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已出版《什么是我们的母语——民国三大家论语文教育》《李泽厚话语》《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语文美育叙论》《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发现语文之美》《如果我当教师》等作品。
导言 教育美学的回归与重建
第一讲 教师之美
教师的魅力
魅力源自创造
教师劳动的美感体验
美感体验与职业幸福
第二讲 教学之美
教学情绪
教学艺术与教学创造
教学有效和教学审美
第三讲 知识之美
斯宾塞的比喻
蔡元培如是说
学科之美的价值
学科之美在哪儿迷失?
第四讲 校园之美
像贝壳那样:建筑之美
让墙壁说话:人文之美
落叶和蔓草:自然之美
符号或寓言:文化之美
第五讲 生命之美
教育的诗性
警惕教育的“异化”
童年,人生已经开始
给生命以优雅的贝壳
第六讲 美学修养
“音乐的耳朵”和“发现的眼睛”
美学修养三要素
修炼之道
书写:蘸着自己的血肉
第七讲 美 育
百年轮回:作为教育方针的美育
美育的困境与对策
美育与创造性人才
从奥赛金牌到菲尔兹奖有多远?
第八讲 蔡元培美育思想
魂兮归来蔡元培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贡献
蔡元培:学科美学前驱者
第九讲 李泽厚美学思想
谁是李泽厚?
李泽厚哲学的召唤
李泽厚美学的启示
第十讲 赵宋光教育美学思想
被湮没的大师
立美育人
综合构建幼儿数学实验
后 记
《大夏书系·通识教育:教育美学十讲》:
教师劳动的美感体验
1920年代开始,梁启超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东南大学讲学,并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成为左有王国维、右有陈寅恪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一时风云际会,蔚为杏坛壮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曾在政坛和文坛呼风唤雨的梁任公,在教坛也仍然不失当年风采。
且看学生笔下的先生梁启超的风采——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