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小说品藏书系:鹰飞天地间》将为我们讲述动物世界的生死传奇:狼囚、鹰飞天地间、滑雪场的雪橇犬、狩猎、豺狗、黑雕、醉鹿、驼鸣红柳……这些动物小说充满了英雄之气、豪迈之情,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同时又给人以深刻的反思。看到这些动物的生命历程,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人类自己。
动物小说的灵魂
沈石溪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生物学派生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动物行为学。传统生物学与动物行为学在学术观念、观察角度、研究手段和考察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传统生物学注重被研究者的共性,热衷于调查物种的起源和种群分布的情况,给形形色色的动物分门别类,根据动物的生理构造和特化器官,确定该归于什么纲什么目什么类什么科什么属,分析动物的食谱,解释某种动物与某种环境的依存关系,观察动物的发情时间与交配方式,了解动物的繁殖机制,等等。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的社会结构、情感世界和个体生命的表现投注更多的研究热情,透过动物特殊的行为方式,从生存利益这个角度来寻找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同时,其严肃理性的目光也注视人类行为,在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间勾画出一条清晰可辨的精神脉络,给人类以外的另类生命带去温暖的人文关怀。
我喜欢读动物行为学方面的书,每当浮生偷得半日闲,躺在摇椅上,捧一杯清茶,翻开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动物行为学创始人康拉德·劳伦兹的《攻击与人性》,或者浏览美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先锋斗士E.O.威尔逊的名著《昆虫社会》,或者阅读西方最负盛名的动物行为学家罗伯特·杰伊·罗素的力作《权力、性和爱的进化——狐猴的遗产》,深深被大师们严谨的作风、渊博的知识、犀利的目光、翔实的资料、风趣的语言和无可辩驳的论点所折服,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精神引发巨大共鸣。我相信,动物行为学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能找出人类行为发生偏差的终极原因,是医治人类社会种种弊端的灵丹妙药,为人类把握正确的进化方向提供了牢靠的方位坐标。
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偏爱,有点言过其实了。可动物行为学家们通过长期观察动物生活提供的许多例证,确实对人类社会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例如,解释大熊猫为什么会濒临灭绝,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大量开荒种地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二是大熊猫食谱单一,只吃箭竹,属于适应性较差的特化动物。但动物行为学家却另辟蹊径,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认为,大熊猫濒临灭绝除了环境和食谱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第一,大部分动物都有窝巢,尤其是母动物产崽期间都要寻找一个隐蔽安全的地方当作自己的窝,而大熊猫是典型的流浪者,头脑中没有“家”的概念,追随食物四处游荡,吃到哪里睡到哪里,产崽育幼期的母熊猫也同样如此,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刚刚出生的幼崽来说显然是有害无益的,风餐露宿,再加上食肉兽侵害,幼崽存活的概率很小;第二,丛林里凡生存能力不是特别强而幼崽又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精心养育才能独立生活的动物,如狼、豺、狐、獾、鼠和鸟类等,大多实行双亲抚养制,雄性和雌性厮守在一起共同养育后代,而大熊猫生性孤独,雌雄间感情淡漠,只有性没有情,发情期雌雄凑合在一块做一回露水夫妻,完事后各奔东西谁也不认识谁,清一色的单亲家庭,母熊猫单独挑起抚养幼崽的重担,母熊猫通常一胎产双仔,但过的是没有窝巢的流浪日子,不可能一条胳膊抱一只幼崽走路,又没有配偶替它分担困难,只有在两只幼崽中挑选一只抱走,另一只幼崽就遗弃荒野了。单身母亲的日子过得好艰难,遭遇危险找不到帮手,头疼脑热得不到照应,稍有不慎唯一的幼崽便会夭折,繁殖后代、延续生命的链条就此断裂。 比照我们人类社会,许多人不珍惜温馨的家,把家看作累赘,把家看作牢狱,弃家不顾,离家出走,天涯飘零,去过所谓的潇洒生活,面对大熊猫濒临灭绝的事实,难道还不该及时醒悟吗?再看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独木难支的困窘,是不是也该从大熊猫生存路上艰难的步履里吸取某种教训呢?
在动物面前,人类常常犯自高自大的错误。人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总认为自己是高等生灵,其他动物都是低等生灵,自己是天地问主宰,其他动物是任人摆布的畜生。不错,人类是地球上进化最快的一种动物,会直立行走,会使用语言文字,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现代文明。然而,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地球上存在生命已有数亿年历史,人类的历史不过几千年,人类这种动物在进化成人类以前曾经过漫长的动物阶段,动物的本性在人类身上根深蒂固,人类不可能在几千年短暂的进化过程中就把数亿年养成的动物性荡涤干净。科学家证实,文化属性与生物属性是构成人的行为的两大要素。人的一部分行为受制于社会大文化,传统势力、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政治说教、宗教戒条、法律法规、民情民风、乡规民约不断修正和规范你的所作所为,迫使你去做这件事而不去做那件事,这就是人类行为的文化动因。人的另一部分行为受制于生物本能,贪婪好色、权欲熏心、天性好斗、自私自利、妄自尊大、好逸恶劳、贪图口福,嫉妒心强,又时时产生难以抑制的冲动,驱使你去做那件事而不去做这件事,这就是人类行为的生物动因。假如某人既带有合理的生物本能,又符合社会大文化的要求,就是一个真实自然的好人;假如某人完全抑制生物本能去迎合社会大文化的苛刻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一个虚伪矫情的假人;假如某人放纵生物本能,弃社会大文化而不顾,就是一个凶残狠毒的坏人。
有一句话说,人类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动物行为学剖析发生在动物身上有利于生存的合理的善的行为准则,让人类学习借鉴,变得更像天使;揭示发生在动物身上不利于生存的荒谬的恶的行为准则,让人类铭记教训,更自觉地远离魔鬼。
曾有某药物研究所做过这么一个令人发指——不——是令动物发指的实验:为了证实某种戒毒药物是否有效,人们给一只红面猴注射毒品。(实验本身就证明了人类对待动物是何等霸道、残忍和阴险,人类自己心灵扭曲得还不够,自己被海洛因毒害得还不够,还要把罪恶强加在无辜的动物身上。)两三次后,可怜的红面猴就成了吸毒者,一见到穿白大褂的管理员,立刻就会从铁笼子里伸出手臂,哀哀啸叫,恳求人们替它往静脉血管打针。倘若不满足它的要求,它就会用自己的脑袋撞铁笼子,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假如还不能达到目的,就咬自己的爪子和身体,把自己咬得满身血污。一旦人们掏出注射器,它就会跪伏在地下,猴嘴从铁杆间伸出来,谄媚地亲吻管理员的裤腿和鞋。过去它在动物园生活时曾被热水瓶烫过一下,因为条件反射作用,平时最害怕看见热水瓶了,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热水瓶走过来便会吓得躲起来。有一次它毒瘾发作,手臂从笼子里伸出来,工作人员提着热水瓶来吓唬它,它竟然无动于衷,将开水淋在它的手臂上它也不肯把手臂缩回去。这是只雄红面猴,被买来做实验品前,曾与一只雌红面猴相好。据动物园饲养员介绍,这对红面猴青梅竹马,卿卿我我,感情很甜蜜。管理员把那只雌红面猴牵了来,把它们关进同一只铁笼子,希望能由此减弱雄红面猴对毒品的过分依赖。它们分开时间也不过二十来天,天涯苦相思,意外又重逢,俗话说小别胜于新婚,那雌红面猴一见到雄红面猴,激动得浑身颤抖,恨不得立刻和雄红面猴紧紧相拥在一起,但雄红面猴却面无表情,冷冷地瞥了对方一眼,就像看到一只陌生猴一样没有任何反应。过了一会儿,雄红面猴毒瘾上来了,哈欠连天,鼻涕口水滴滴答答,抓住铁栏杆使劲摇晃,发出呦呦哀叫声。管理员从甬道走过来了,雄红面猴迫不及待地将手臂从铁笼子伸出去。雌红面猴出于好奇,也趴在笼壁上看热闹。雄红面猴大概以为雌红面猴要同自己争抢毒品,勃然大怒,揪住雌红面猴就穷凶极恶地厮打,比打冤家出手还狠,啃下一口口猴毛,抓出一道道血痕。要不是管理员闻讯赶来打开铁门救出遍体鳞伤的雌红面猴,后果不堪设想。雄红面猴被人类强行注射毒品后的行为表现,与人类社会瘾君子如出一辙,丝毫没有区别,同样丧失理智,丧失人格,丧失自尊,感情冷漠,道德沦丧,成为一具还在呼吸的行尸走肉。实验的结局颇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戒毒药物不起什么作用。由于过量注射海洛因,雄红面猴奄奄一息了,整整两天不吃不喝,有气无力地躺在地上,眼皮耷拉,连叫都叫不出声了,只有那条布满针眼的手臂还顽强地伸出铁笼子,手掌朝上瑟瑟发抖,做乞讨状。药物研究所决定最后给它注射一针大剂量毒品,减少它临终前的痛苦,让它在虚幻的快感中结束生命,也算是人类的一种仁慈。同时也决定,将那只雌红面猴牵来继续做相同实验。拿着注射器的管理员和那只雌红面猴几乎同时来到铁笼子旁。雄红面猴混浊的眼光落在雌红面猴身上,就像快要燃尽的炭火被风一吹又短暂地烧旺,那双垂死的眼睛骤然发出一道骇人的光芒。就在管理员针头快要刺进静脉血管的一瞬间,雄红面猴奇迹般地“复活”了,伸出铁笼子的前爪突然抓住管理员的手腕,把管理员拖进铁笼子里去,张开猴嘴一口咬住管理员的手掌。管理员撕心裂肺地惨叫起来,那只灌满毒品的注射器掉在地上,跌得粉碎。人们赶紧来帮管理员,七手八脚强行将猴嘴撬开,雄红面猴早已气绝身亡,只有那双猴眼还睁得溜圆,一副满肚怨恨死不瞑目的可怕模样。雄红面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幡然猛醒,天良发现,为了抗议人类的暴行,也为了不让自己所爱的雌红面猴步自己的后尘,做出了一只垂死猴子所能做出的反抗行为。较之人类社会那些执迷不悟心甘情愿在毒品泥潭里越陷越深的瘾君子和那些为了自己发财致富不惜将千家万户推入火坑的毒贩子来,雄红面猴似乎更配“人”这个高贵的称呼。
人和动物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某些领域,人与动物的差距是微乎其微的,仅仅隔着一根头发丝的距离,稍有不慎,人就有可能变得像动物,甚至变得比动物还不如。
只要用心去观察,人们不难发现,在情感世界,在生死抉择关头,许多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忠贞和勇敢常常令人类汗颜,让我们自愧弗如。
这就是动物小说的灵魂,这就是动物小说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为全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民族一代又一代读者所喜爱的原因。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1969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插队,在云南边疆生活了十八年。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创作以动物小说为主,已出版作品五百多万字。
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动物小说的灵魂
少年猎歌二题
火圈
狼囚
鹰飞天地间
滑雪场的雪橇犬
狩猎
豺狗
黑雕
醉鹿
驼鸣红柳
怀念一只鸟
放下架子,拜动物为师
动物档案
少年猎歌二题沈石溪白斑母豹“渡过鳄鱼滩,跨过野猪岭,穿过魔鬼谷,登上秃鹫峰,你就能看见一棵被球状闪电烧成焦炭的古榕树。”巫娘端坐在牛头神桩上,手掐一串祖先传下来的、用虎豹豺狼狗牛马猪羊骡鹿麂十二种走兽的二十四颗髌骨制成的大念珠喃喃说道,“你站在死树后面,背靠阳光,从丫形树杈正中间直直向前望去,就能看见一个骷髅形状的石洞。贝腊,我的孩子,愿狩猎精灵梢斯(基诺族将猎神分为梢斯、扣摸和厚交三种,梢斯居首)保佑你,九年前咬死你阿妈的那头畜生就栖身在那个骷髅洞里。”月光下,巫娘皱纹纵横、枯瘦干瘪的脸显得高深莫测,嘴角白沫泛滥,又吐出一句不友好、不中听、不信任、不吉利的话来。你双手捂住耳朵,不想听清、也不想记住巫娘最后一句话。
现代科学无法解释到底是巫娘具有特异功能,还是祖先传下来的二十四颗走兽髌骨赋予了她某种超人的智慧,才使得她能占卜未来、预测凶吉、料事如神。你站在她指点的位置,果然闻到了一股刺鼻的骚臭。你拧亮一次能装六节一号电池的大电棒,把并不很深的骷髅洞照得贼亮。一头浑身布满黑色金钱斑纹的母豹赫然映入你的眼帘。你迅速将手电光柱向上移到豹肚、豹背、豹颈、豹头,光柱凝固,时间凝固,空气凝固,你只听得见自己的怦怦心跳。宽阔、金黄、平滑的豹额中央有一块形如蛤蟆、白如雪球的毛斑。是它!就是它!果真是这头该死的恶兽!九年前一个骄阳如火的夏日,阿妈用背篓背着你走下山寨,到澜沧江边去采撷水蕨芨。刚走到山脚,一片灌木林里腥风突起、吼声震天,蹿出一头恶豹,那双铜铃豹眼死盯着阿妈背脊上的你,闪烁着饥馑贪婪的光。阿妈抽出象牙长刀,左劈右砍,但到底不是恶豹的对手,很快被豹爪撕烂衣衫,前胸血肉模糊。才五岁的你在阿妈背上吓得号啕大哭,哭声在空寂无人的山谷里发出空洞的回响。阿妈退到一座陡峭的石崖下。你至今都无法想象,当年阿妈是用什么力气什么技巧什么姿势沿岩羊和大青猴见了都要发愁的石崖向上攀爬了一丈多高。
阿妈刚解下背篓擎过头顶,把你放稳在一道石坎上,恶豹已追至石崖,纵身一扑,叼住了阿妈的脚脖子,把阿妈拽坠下去。你居高临下,目睹了阿妈葬身豹腹的全过程。这恶豹吃饱喝足了,竟然还大模大样扯住阿妈随身携带的花筒帕(基诺族妇女绣制的一种款式古朴的挎包)当手绢,揩揩嘴角和豹须上粘留的血浆。于是,你在一丈多高的石坎上用泪眼死死盯住豹额上那块蛤蟆形的白斑,咬碎自己的舌头,立下了一个带血的誓言:你长大成人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这头恶豹,亲手剁下它的脑壳,血祭亲爱的阿妈。
“畜生,出来吧!出来吧!”你端平猎枪,朝骷髅石洞高声喊叫。九年前的血债今天要偿还,九年前的仇恨今天要勾销,九年前的冤家今天又相聚,九年前的誓言今天要兑现!我贝腊已经长大成人了!十四岁,在汉族人看来还是淘气撒娇、在学堂里用功的读书的年龄。你尽管也还在乡中读初一,但在基诺人眼里已经是个可以独立闯荡世界的成人了。今天清晨,在山顶空旷的剽牛场寨子里,三位头发雪白胡子雪白眉毛雪白、年高德劭的老人按基诺祖宗传下的规矩为你主持了古老的成丁礼,那是告别童年进入成年的神圣礼仪。你在熊熊燃烧的篝火这端脱下前襟和袖口绣有大象、狗熊、老虎、蟒蛇,象征着驱邪避凶的娃娃衫,在金色的太阳面前裸露着被西双版纳炎热的气候和基诺山寨艰辛的生活催得早熟的身体,让三位老人用石针、苦艾、酸醋在你手臂亚麻色的皮肤上刺上两只蓝鸟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