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海洋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汇。繁荣的海上贸易使南宋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强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中国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明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延续,终于,英国的军舰自海上来犯,一段灰暗岁月就此拉开序幕。 海洋,就像在困境中努力突围的中华民族一样,平静中自有暗流涌动。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踪迹已经覆盖了南北极,征服了最高的山峰,唯独深海,还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探索。海洋对各个国家的战略意义更是不言而喻。而中国“蛟龙”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了自己深潜的旅程,并最终为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本书作者实地跟船50余天、前后采访近4年后写就的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用厚重与翔实的笔触,全景式地将“蛟龙”号深潜的台前幕后的故事忠实还原。书中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人物:如科技专家徐芑南、崔维成;现场指挥者刘峰、刘心成;科技人员兼潜水员叶聪、傅文韬、唐嘉陵等。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中有的经历家庭变故,有的经历生死离别,但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为名利,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这些不为人知却令人泪下的人物事迹,在书中有着忠实而细致的描写。 随着下潜深度的一次次更新,围绕着“蛟龙”号的先进事迹也越来越深入、深刻,能看到一代海洋人的良好风貌、他们不畏艰难的爱国热情和开拓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书以情感饱满的笔触和精彩的文字对新时代的海洋发出的召唤做出了响亮的回应:深海,中国来了!
序 章
人类的极地探索
呼啸的寒风如同饥饿的野兽,歇斯底里地吼叫着,卷起漫天的雪团拍打着混沌的世界。几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人行走在冰封的雪地上。他们时而驻足喘息着望望远方,时而互相搀扶着跌跌撞撞,迷茫的眼睛里闪着暗淡的光……
这是公元1912年早春的一天,英国上尉罗伯特·斯格特为首的五人南极探险队,经历了数月地狱般的旅程,终于成功到达了南极点。就在他们准备欢呼胜利的时刻,却震惊而悲哀地发现:挪威人阿蒙森早于四周前就在这里插上了本国的旗帜。在一场冲击南极点的较量中,斯格特小队彻底失败了。极限竞赛,就像争夺奥运会冠军似的,人们只会记住第一名,第二名则往往被忽略。
“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既愤怒又悲伤的斯格特在日记中写道,“再见了,我所有的梦想。我的上帝!这真是个可怕的地方,更糟的是,我们使尽了全力,却无法得到第一人的荣誉……现在我们要回家了,这将是场艰苦的斗争,我不知道我们能否回去。”
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凶猛的暴风雪,零下40多度的气温,还有体力的极度透支和物资补给的艰难,都是横亘在这些探险者面前的拦路虎。不久,队员埃文斯和奥兹支撑不住,先后死去。剩下三人吃力地拖着双脚,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蹒跚地迈着沉重的步履。
1912年3月23日,恶劣的环境阻止了他们最后的努力,食物没有了,燃料用完了。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中,斯格特用冻僵的手指写下了最后一篇日记:“我们这么做是冒险的。我们深知这点,运气没有在我们这边,这都是天意。我们没什么可抱怨的,只能努力到最后一刻。请把这本日记转交给我的妻子……”接着,他又划掉后面的几个字,改为:“转交给我的遗孀……”
8个月后,另外一支南极探险队发现了这座帐篷。探险英雄斯格特安静地躺在早已破裂的睡袋内,手边是一本没有写完的日记。另外两名队员路易特和威尔森也似乎正在酣睡。这支冲击南极点的五人小队,全部长眠在探秘极地的路上,上演了一幕“伟大的悲剧”。
南极,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地球旋转方式决定的最南端。而实际上又有南极洲、南极点、南极大陆等多种含义。南极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厚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其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一个围绕地球的巨大水圈,呈完全封闭状态。
这是一块远离其他大陆、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与文明世界完全隔绝的地区。那么,人们为什么要不辞千辛万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前去探寻呢?
我们人类和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经过千百万年甚而亿万年的演变,作为主宰地球的万物之灵长——人,远远不满足于本身生存的这片大陆,需要不断地向外扩展和开拓。这一是因为天生的探求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冒险性使然,二是那人迹罕至的地方潜藏着无尽的宝藏和资源,深深吸引着人类的目光。所以,这就有了上述斯格特和阿蒙森冲击南极点的壮举,也有了许许多多探索开发北极点的传奇。
南极和北极,号称地球上最远端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一代又一代各国探险家、科学家披荆斩棘百折不挠,一一征服了它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中国人也积极进取,继往开来,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昆仑站、泰山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等科学考察站点,为人类探索极地奥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除此以外,世界上还有一个最高极——这就是包括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在内的青藏高原,主体位于中国境内。它与南、北极有着共同的气候寒冷、生物罕见的特点,并且还是空气稀薄、气压极低的冻土地带。因此,相对于南极和北极,人们把整个青藏高原称为世界第三极。
其中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两国边界上,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为在珠穆朗玛峰的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称为珠穆朗玛峰。200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测量的岩面高为8844.43米(29017.2英尺)。峰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
银灰色的山峰时隐时现地出现在雾层中,陡峭的山岩遍布无尽的皑皑白雪,没有尽头的浅蓝色原始冰川上呈现着千姿百态、瑰丽无比的冰塔林。她就如同一位风姿绰约的女神,亭亭玉立,冰清玉洁,吸引了世界各国无畏之士和登山爱好者的目光,纷纷前来一试身手。然而,严寒、雪崩、缺氧,使这里成为生命的禁区,登上珠峰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世纪之后,随着医疗水平、地理知识的相应增加,越来越多的探索勇士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遗憾的是许多人都没能幸运登顶,却在攀登过程中不幸遇难。最先成功冲击的是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他们在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时30分,战胜千难万险,从珠穆朗玛南坡携手登上顶峰,完成了人类踏上地球之巅的梦想。
自此以后,一支支登山队,一个个勇敢者,沿着胜利者的足迹,抑或是失败者的尸体纷至沓来,顶风冒雪,一次次地冲击珠穆朗玛峰。当然,大都是从尼泊尔一侧的南坡登顶。直到1960年5 月24日,中国登山队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勇敢地担起重任,一步一挪地向顶峰进军。为了尽量减轻负担,他们只携带了氧气筒和一面国旗。即使这样,前进的速度依然慢如蚁爬,因为自 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一路攀登,体力几乎耗尽了。
约莫走了两个钟头,来到了那像城墙一样,屹立在通向顶峰道路上的第二台阶。队员刘连满甘当“人梯”,让队友踏着他的双肩登上去,自己却支撑不住了。其他3人则咬紧牙关继续前进,在爬过又一块积雪的岩坡后,走在最前面的贡布突然叫了一声:“再走就是下坡了!”他们举目四望,朦胧夜色中,一座座群峰的暗影,都匍匐在脚下了。他们终于站在了珠穆朗玛峰顶端。时间是1960年5月25日 4时20分。
中国人第一个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难度更大的北麓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而这一创举实现得如此突然,在经历了几度出生入死之后,就这样默默地、悄无声息地降临了。此后,南坡北坡均引来了许多勇敢的后来者。有的成为了站在顶峰的幸运儿,有的则被雪崩、高原病所征服,永远地留在了征服第三极的道路上……
如此一来,茫茫地球上的最南极、最北极,还有最高极,这三个极限地区都留下了人类探索的足迹,虽说付出了许多沉重的代价,但一代代探险者和科学家不屈不挠的精神斗志,为寻求和解开地球之谜、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建立了卓越功勋。然而,还有一个极点未曾真正涉足探究,那就是数千米乃至上万米以下的海底深处,即世界上的最深极——第四极!
缓缓转动硕大的地球仪,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绵成片、无际无涯的蔚蓝色,如同一张遮天蔽日的天鹅绒丝幕,包围着黄绿相间的五大洲陆地。这就是说,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绝大部分——用科学家的定义即整个地球表面70%强的面积是蓝色海洋。由此看来:地球似乎不应该名曰地球,而称之“水球”更为准确一些。
事实上,生命起源于海洋。大约在38亿年前,陆地还是一片洪荒之时,咆哮的海洋中就开始孕育最原始的生命细胞了。潮涨潮落,云涌云飞。经历了亿万年风风雨雨,这些细胞逐渐演变成单细胞藻类,在光合作用下,产生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为生命的进化准备了条件。水母、海绵、三叶虫、鹦鹉螺、蛤类、鱼类等等陆续出现了。
由于月亮的吸引力作用,引起海洋潮汐现象。涨潮时,海水拍击海岸;退潮时,把大片浅滩暴露在阳光下。原先栖息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在海陆交界的潮间带经受了锻炼,加之臭氧层的形成,抵御了紫外线的伤害,它们小心而勇敢地登上了陆地,进而逐渐演变成爬行类、两栖类、鸟类,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物竞天择,弱肉强食,历经种种磨难,终于诞生了具有高等智慧的人!
海洋,人类的摇篮和故乡。
全球海洋资源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海底有大量的金属结核矿,其中锰2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58亿吨,相当于陆地储量的40—1000倍。此外还有大量的磷矿、硫化矿和稀有金属砂矿床。海底石油天然气产量逐年上升。海洋中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热能、盐度能等都是清洁能源,储量巨大。海水中的大量化学元素,可提取的有82种,包括核燃料铀、核聚变物质、可燃冰等等。同时,海洋生物还可提供人类不可或缺的丰富蛋白质。
毋庸置疑,海洋养育了人类,人类离不开海洋。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人迹罕至的远海和深海。难怪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战略家早就明确指出:新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谁拥有了探求深海的能力,谁就占据了先机……
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向往海洋、憧憬海洋,创造了多少神奇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啊!从华夏大地的哪吒闹海、龙宫探宝,到古希腊的海神波塞冬、丹麦童话《海的女儿》,以及近代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和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无不绘声绘色地展现了一个充满了无穷奥秘的未知世界,将人类对于深邃海底的兴趣和探求欲发挥得淋漓尽致。
于是,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蹒跚着走到了20世纪之后,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那么,作为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居世界前列海洋大国的华夏子孙,又在哪里呢?
地球仪还在缓缓旋转着——
蓦然,定格在北纬11°20、东经142°11.5的坐标点。这里是亚洲大陆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一片浩瀚无际、波澜起伏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所在的海域。
公元2012年6月24日清晨,没有晴朗的海天、没有壮观的日出。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向阳红09”号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机身上漆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蛟龙”!
对了!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自从2009年开始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的海底试验。为了卓有成效、万无一失,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等部门选择了地球海洋最深点: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
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如果把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填到里边,还不能完全填满。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000米,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无疑: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载人深潜工程和深海科学事业来说,7000米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也是一个攀登高峰的标杆。
半个多月前,随着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的一声汽笛长鸣,“蛟龙”号海试团队在总指挥刘峰、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率领下,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
临行时,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副局长王飞、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专程从北京赶来授旗、送行。起航仪式上,年富力强的总指挥刘峰和沉稳持重的党委书记刘心成,在代表全体参试队员表达了敢打必胜的决心后,又风趣而庄重地说:“我们二刘,一定带领全队团结拼搏、交上一份一流的海试成绩单!”
“好!”生在福建海滨、爱海懂海的刘赐贵局长朗声应道,“还要加上我这一刘,咱们三刘与大家一起,争创一流!”
哈!人们会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