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凌鼎年游记》由中国作协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凌鼎年先生著。凌鼎年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偏爱游山玩水,又是走到哪儿写到哪儿的,从八十年代到现在,有幸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市,还去了欧洲、美洲、大洋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游历之余,留下了不少的游记散文,大部分都发表过,这本《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凌鼎年游记》收入了其中的一部分。
刚好上个月我在台湾出版了一本《人文江苏山水情》的游记散文集,受此启发,干脆就再编一本游记散文吧。我这人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偏爱游山玩水,又是走到哪儿写到哪儿的,从八十年代到现在,有幸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市,还去了欧洲、美洲、大洋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游历之余,留下了不少的游记散文,大部分都发表过。我理了理稿子,拉了个目录,光这些游记散文可以编两本集子,一本是写海外的游记散文,一本是写国内的游记散文。海外的那本我初定了书名为《域外游踪》,国内的这一本就定为《凌鼎年游记》。
万里行路读大书(代序)凌鼎年
上海
凸显个性的田子坊
走进西沙湿地
崇明岛上的森林公园
崇明有座寿安寺
喜欢朱家角的理由
朱家角桥上的石榴
张溥是朱家角的女婿
浙江
东方巨龙——杭州湾跨海大桥
笃笃悠悠乌镇游
钱王陵凭吊
为艾青家乡的千年古樟呼吁
大堰河墓前的思索
大受欢迎的金佛手
走近缘缘堂
缘缘堂焦门的见证
小镇历史久,盛名远近传
在河姆渡
莫干山上老字号
雨中大奇山
宁波有座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梁祝传说蕴文化
普陀山随想
难忘普陀山古树
千步沙雨夜
海岛美景看洞头
吴晗故居
冯雪峰故乡故居
寻访陈望道故居
雁荡山观峰
仙居景区神仙游
仙居的房子
高迁古村这份文化遗产
绍兴古纤道
铁镬、铁釜、千人锅
陕西
品赏仿唐代饺子宴
游碑林,忆毕沅
为西安碑林忧
乾陵的石人石兽
永泰公主墓的谜团
西安墙城的感慨
西安买埙
“天下第一陵”黄帝陵
黄帝陵的柏树
壶口瀑布留影
参观法门寺、珍宝馆的收获
宝塔山下留影
参观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
杨家岭剪纸艺术家李福爱
延安艺人
杨家岭的饭店
夜宿延安窑洞
黄土高坡的苹果
会唱小调的李导游
飞机场遇老外一家
江西
龙虎山悬棺及“升棺”表演
大地之父与大地之母
婺源之树
井岗山的红米饭
五指峰,最值钱的山峰
登滕王阁想到的
庐山诗情
我的庐山恋
云南
亲近湿地
赌石
腾冲皮影戏
在聂耳墓前
欣赏纳西古乐
达天阁登龙门
美哉,丽江古城
丽江之水清又纯
遥望玉龙雪山
美丽的云杉坪
叹为观止的热带植物园
大青树
泼水节游戏
奇异的白族“掐新娘”婚俗
云南茶文化
作客傣寨竹楼
抢亲,我当了“逃兵”
独木成林奇观
菩提树下
穿行于原始森林
陪拍女孩
还价的学问
变味的民俗
中缅边境
内蒙古
不仅有草的赤峰草原
穿越呼伦贝尔草原
哈拉哈河漂流遇险
石塘林的地衣
在阿尔山买灵芝
成吉思汗点将台玫瑰峰
神秘色彩的祭泉
阿尔山,摄影家不能不去的地方
阿尔山与海拉尔的火车站
鲜为人知的阿尔山侵华日军筑垒遗址
永远的达尔扈特人
阿拉腾嘎达斯的思索
白云鄂博之歌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神奇的响沙湾
在龙梅玉荣的故乡
车陷草原路
成吉思汗,草原之魂
内蒙古也有座花果山
达茂草原挖蘑菇
谜一样的蒙古族人
蒙古族人的喝酒
包头印象
下榻青山宾馆
在中蒙边境哨所
草原歌手
话说敖包
内蒙古的长城遗址
小布达拉宫五当召
尝尝没吃过的
吉木斯泰的少女
草原植物一瞥
香喷喷的手抓饭
一个日本老人的沙漠情结
内蒙古归来后的反思
青海
妙谛永存的塔尔寺
从化隆到循化途中
消夏胜地青海湖
孟达天池景色秀
骑骡下天池
神奇的倒淌河
高原反应
青藏高原的油菜花
青藏高原的气候
青藏高原养蜂人
寂寞高原人
磕长头
遭遇藏民堵路
黄河岸边的树
惊心动魂盘山路
互助土族自治县一瞥
桑科草原之夜
青海湖畔尝鳇鱼
日月山下的牦牛主人
土族“新娘”
去土族农家串门
有位强导
福建
参观冰心文学馆
马尾感慨
南平一瞥
难忘武夷一线天
武夷山竹筏断想
山东
悲壮田横岛
体验泥疗
稀世瑰宝经石峪
趵突天下第一泉
访普照寺
乐在其中岱庙游
幽矣趣矣王母池
广东
观音山之美
中国唯一的火山口湖——玛珥湖
访康有为故居
甘肃
国之瑰宝炳灵寺石窟
临夏,“中国的小麦加”
河北
天下奇寨抱犊寨
湖南
沱江放水灯
北京
徜徉于北大校园
北京的汽车
潘家园古玩市场一瞥
我玩了龙洗
新疆
在米吉尔·坎巴尔家
作客蒙古包
再识敖包
站在阿拉玛力哨卡上
神秘的国境线
赛里木湖畔的黑贼
赛里木湖畔惊马记
天池挨冻
我去了火焰山
吐鲁番之热
大坂城外遇大风
神奇的坎儿井
鲜为人知的怪山沟
阿拉山口素描
新疆盛夏时的气候
乌鲁木齐的小吃市场
在新疆吃煮全羊
中国内陆海拔零点处
山西
向往石膏山
江苏
在汪曾祺故乡
徐州,有座苏东坡盛赞的云龙山
微山湖畔的回忆
微山湖畔狗肉香
四川
大开眼界的自贡恐龙博物馆
观自贡灯会想到的
凸显个性的田子坊田子坊是什么?官方的解读,乃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被誉为上海视觉创意的“硅谷”;而民间,则更愿意称之为一个有老上海味道的老弄堂,一片有文化品位的商业街区。据我知道,上海人、外地人、外国人,都喜欢去田子坊,有些游客进去了,甚至不想出来,在里面走走、看看,或选购,或拍照,或小憩,或长坐,可以用“流连忘返”四个字来形容,为什么?不能不让人思考。田子坊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星级宾馆,没有赌博场所,没有特殊服务,它靠什么吸引游人,靠什么赢得口碑?以致名声在外,声誉日隆?我怀着这种种疑虑,或者说一探究竟的心情走进了田子坊,一进去,我就感受到了那种不同于老北京,不同于老苏州的老上海味道,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外婆家。我外婆住在康定路,与这儿的石库门里弄很相像,于是,一种亲切感漫上心来。当我沉浸在浓郁的老上海氛围里,丝丝缕缕的老上海气息扑面而来,耳边自然而然地响起了许多老上海耳熟能详的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这里有许多老上海人儿时的记忆,有许多海外游子故国的印记,有许多外地游客新鲜而陌生、久违而熟悉的场景,那店,那铺,那招牌,那橱窗,那装饰,那涂鸦,那街道,那弄堂,那风情,那韵味,似乎在哪儿见过,似乎在哪接触过,也许在睡梦里,也许在发呆里,也许在徐志摩的诗里,也许在王安忆的小说里,也许在张艺谋的电影里,也许在陈逸飞的油画里,似乎很亲近,似乎很遥远。你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甚至脚下踩到的,都是历史,都是文化,都是艺术,你会发现哪怕同时代同样的建筑,每堵墙面,每扇门,每扇窗,屋里屋外,也都各各不一,每一家的主人都充分调动了不同凡响的自我审美与艺术创造力,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加以修饰,自成一体,凸显个性,无不闪烁着文化人的创意、智慧,与生意人的精明、诡秘。徜徉在这干变万化,各具特色的街面,穿行于仄逼而曲曲弯弯的弄堂里,一转弯一天地,一进门一面貌,颇符合江南园林建筑美学,即“水要曲,园要隔”,逛田子坊,你会不断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那种惊喜感、欣慰感真好,不实地走进去田子坊,无法体会到那种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田子坊有名人效应,有陈逸飞的工作室,有尔冬强艺术中心,有陈海文摄影工作室,有李守白剪纸艺术工作室,有郑祎乐天陶社等;田子坊有文化气氛,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最前卫的艺术家的创意,也可以领略极传统的文化传承,各色人等都可以寻觅到自己喜欢、偏爱的艺术品与商品。田子坊是独特的、典型的、活力的、生态的,因为它与某些纯粹政府行为、长官意志下的人造景点不同,田子坊至今有原住居民,他们依然生活在这儿,在这里买汰烧,在这里生儿育女,在这里安度晚年,令人联想起《七十二家房客》的电影与话剧。当然,有人很享受这种文化氛围,也有人不喜欢原本平静而恬淡的生活受到干扰,我饶有兴趣地与一位坐在石库门前饱经风霜的老阿婆攀谈了起来,她就盼着有关方面早点来置换她的住房,希望这儿日益升值的品牌价值能改变她原本拥挤的住房问题。当大规模的拆迁之风蔓延各个城市时,田子坊老房子老里弄的改造是极为成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拆”字了得,不是行政命令,不是强制手段,而是政府与民间两条腿走路,发挥两个积极性,因势利导,借力发力,不仅仅修旧如旧,不仅仅旧貌换新颜,其意义还在于保留了老上海世俗的、平民的诸多元素,保留了历史的、文化的根脉,大有变废为宝,推陈出新,化破旧为精华的手段与本事,这儿无形中成了老上海的缩影之一,成了千金难买的黄金宝地,成了可以与北京大栅栏、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苏州平江路相媲美的文化景观、旅游景点。田子坊不求高档,但求特色,不求豪华,但求创意,不求大,但求精,不求全,但求稀,如今的田子坊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之地,有引领意义,有孵化作用,有窗口效应,品牌第一,赚钱第二,文化为主,商业为辅,田子坊是成功的,田子坊的成功对其他城市有着示范作用。我的感觉:田子坊是上海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田子坊的名气还会更大,这是一定的。写于2011年9月12日走进西沙湿地崇明多次去过,但每次去都行色匆匆,无非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已,未能做深度游,更未能走到西沙湿地,一直很是遗憾。这次终于有机会走进崇明的西沙湿地,自然是令人欣慰的事。崇明按其形状看,像一条硕大的蚕宝宝,好一条天下无双的金蚕、宝蚕啊。崇明是我国第三大岛,但作为冲积岛屿,她还属年轻的,正处在生长期,用民间语言形容之,乃“日长夜大”。考其历史,唐代武德年间才露出江面,有人居住的历史大约1300年稍多些。早年有东沙、西沙之分,这使我想起我家乡太仓的沙溪镇,古时叫“沙头”,意为沙之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