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合集
2013年是保国寺其建成1000周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与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文物学会合作,围绕“城市·建筑·文化”的主题,按照“聚焦学术、注重普及”等要求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会”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两次学术会议的成功召开,在国内文博学界和社会公众中引起极大的关注,在充分挖掘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同时,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2013年8月举办的“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会”,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浙江省文物局等联合主办,旨在弘扬保护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入研究中国建筑史和《营造法式》的联系,进一步挖掘保国寺大殿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以“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与法式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与思想研究”、“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等为主题,探讨东方古代建筑的内在历史底蕴与现实生命力,构筑建筑文化遗产的现代科学保护与发展之路,并讨论通过了《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的宁波倡议》,就东方古建筑在依法保护、合理利用、有效展示以及科学发展等方面呼吁社会响应。此次会议共收到学术研究论文140余篇2013年12月举办的“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文物学会、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以“新认知·新理念·新实践”为主题,以大遗产作为全新的宏观视角,以跨界的转向思维,立足于世界和时代的认知高度,对古迹遗址界与博物馆界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潮流下,加强互动,深入共享,开拓创新,共同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弘扬与发展作出积极探索与新的贡献。大会还讨论通过了《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宁波建议》,向海内外发出宁波声音。本次会议收到学术论文20余篇。本论文集正是上述两次学术会议所收到学术论文经过细致甄选之后的合集,共计80篇。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序言(i)
中国古代建筑史学与营造研究
作为历史的与美学的统一的中国建筑史学崔勇(3)
《营造法式》研读札记钟晓青(7)
建筑法律制度视角下的《营造法式》研究孟庆鹏(22)
金刻《重校正地理新书》所引宋《营造法式》刍议王其亨成丽(28)
闽浙宋元建筑遗存所见的《营造法式》中若干特殊铺作朱永春(40)
中国古代戏台建筑与观演文化柳肃(47)
中国古代砖塔塔基研究薛垲(53)
唐宋歇山建筑转角做法探析姜铮(66)
一种正在消逝中的古代结构形式——斜梁结构郭宁柳肃(84)
论晋东南早期遗构扶壁栱中的特异现象喻梦哲(91)
汉传佛教寺院空间形态源流考刘诗芸刘松茯(97)
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建筑园林建构初探汤婕(103)
试论《闲情偶寄》体现的传统园林和建筑的营造特点贵文浩柳肃(107)
宁波保国寺大殿构造特点与地理环境研究余如龙(113)
保国寺观音殿的石质莲花覆盆柱础略考沈惠耀(117)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梁架结构分析白志宇(122)
初论《营造法式》与日本禅宗样佛堂大木结构的源流及分类林琳(129)
结合中日遗构探讨昂装饰性的演变温静(140)
新中国成立初期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研究评述(1949~1955年)张帆(152)
保护与再生:写在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立十周年之际张晓春(163)
分类型建筑遗产及区域个案实证研究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Basisof UNESCO Projects Mounir Bouchenaki(177)
山东东昌府衙内附属依绿园复原设计笔记路秉杰(183)
普陀山明代护国永寿普陀禅寺(今普济禅寺)寺院空间与建筑原状初探王贵祥(190)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及其启示吴庆洲(198)
蜈龍化虹的生命升華:“泰順性”中浮顯的泰順木拱廊橋——兼論中國建築史的地方化詮釋及其地域振興功能蕭百興(215)
台灣東北角水湳洞邊陲礦業漁港之文化地景及其空間活化初探蕭百興許婉俐(233)
2013年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合集
从游牧文明的视角重探元大都的都市规划:从哈剌和林到元大都包慕萍(247)
我国筑城史上的创举——永昌堡瓮城和敌台探析范中义黄培量(262)
官方态度与管理模式——镇庙建筑群规模差异的缘由探析沈旸周小棣梁勇(271)
探析历史街区中的文化特征及文脉传承——以南锣鼓巷为例高阳万家栋(282)
羽觞随波,九曲流音——流杯渠与中国传统文化魏丽丽(290)
南通文庙初探徐永战陈列利(293)
明代中前期女真聚落层次体系例析王飒赵钧(298)
湖南庙前镇中田古民居聚落保护与开发初探宋巍柳肃(307)
皖南民居中传统生态节能理念邸芃汪珍珍(313)
浅析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窗的艺术与构造特点汤煜马福生(317)
濂溪故里——祖宗崇拜下的房祠体系的形成与演变连琪柳肃(322)
赣中地区祠堂建筑的仪式与空间分析谢超李晓峰(332)
家族源流的立体史册——宁波传统祠堂的文化特色与建筑特征郑雨(341)
解读蔡氏宗祠建筑及其男女平等思想谢国旗(349)
中国传统金融建筑向近代银行建筑演进史研究郝鸥谢占宇(360)
昂昂溪中东铁路保护建筑群研究付雨千刘松茯(369)
深圳近代建筑探究葛琳(378)
恩斯特·鲍希曼中国传统建筑调研及其影响初探——以其20世纪初对宁波及普陀山地区佛教建筑研究为例侯斌超董一平(387)
日本における石造物文化の画期と寧波佐藤亚圣山川均(396)
简论中韩古代书院建筑的异同——以中国岳麓书院与韩国陶山书院为例李雨薇柳肃(404)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保国寺大殿的独特价值与保护郭黛姮(415)
北京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工作研究构想杨昌鸣李旋李湘桔(420)
盛京都城文化历史印迹及其现代应用刘贝陈伯超(424)
长沙市历史建筑保护方法与更新利用研究张星照柳肃(430)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定位及其依据研究李皓陈伯超(438)
从全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看天津文化遗产保护——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徐宁(443)
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以辽塔保护工程为例孙立学(449)
山东运河船闸演变及保护方案研究——以阿城上闸、梁乡闸、柳林闸为例张秋艳(455)
泰州南水门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模式徐永利淳庆(461)
慈胜寺古建遗产保护与利用毕小芳程建军(469)
高平北诗镇中坪二仙宫正殿修缮中的记录及研究
郑宇王帅姜铮张光玮何孟哲(474)
中坪二仙宫琉璃脊饰保存与价值评估之探讨何孟哲(492)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清真寺建筑研究——以辽宁沈阳清真南寺为例梁林辰(512)
基于地方文化展示的建筑遗产保护——以东莞金鳌洲塔保护为例何韶颖汤众(519)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以北京法源寺为例石亚军(524)
关于长沙橘子洲海关公廨修复保护的思考与实践张颖异柳肃(533)
追索与解读——海外资料支撑下的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研究冷天(538)
浅论目前中国文物保护体系中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钱毅(548)
马克思主义过程论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兼论文化遗产学思想与方法王运良(552)
关于建立文物保护补偿机制的思考黄莉(559)
草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初论翟禹(563)
以江苏为例谈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地域性特点郭正军(571)
保国寺文化遗产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余如龙(575)
保国寺宋代大殿监测系统建设与使用汤众(579)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测预警平台在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蔡文超孙振强谌文秀(587)
浅析物联网与古建筑的预保护——以保国寺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为例符映红(593)
探讨许昌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张金凤(602)
基于显微分析技术的山西陵川南吉祥寺中央殿彩画历史信息解读刘梦雨(608)
遗产化转向:当代博物馆建筑的新命题汪秀敏罗莺(625)
北京地区历史建筑博物馆化保护的利弊吕伟涛(630)
博览园:大遗产保护博物馆化的新趋势涂师平(636)
关注鞍钢历史保护工业遗产李刚张旗(642)
3D技术在我国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周天戴科峰(650)
附录一纪念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的宁波倡议(662)
附录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宁波建议(663)
跋(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