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一部乡土散文集。作者以滹沱河流域的村庄为背景,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和自然风趣的语言,展现了当地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社会变革。书中着眼小人物、小事例,以小见大,以情动人,诗意盎然,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在当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戏曲是俗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通俗的形式和内容在社会民间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对戏曲与俗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出现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如戏曲的俗文学特色、戏曲与其他俗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等等。本书以集刊论文的形式对戏曲与俗文学之间关系进行了探
本书记载了作者几十年的生活历程,每一章以七言律诗绝句起首开篇书写了生活的感悟。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再衣食之忧时,叶茂根深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日常陶冶性情,滋润心灵的诉求。听小桥流水乡土乡音,徜徉田园风光洗净一身铅华。该书取材广泛,有作者生活境遇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有对人性的哲思,是作者的心灵画卷,亦是作者生活中一个又一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8ZDA263)阶段性成果。本书从新旧论争的角度探讨近百年来现代中国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的基本问题。虽然与文化意义上的新旧之争直接相关,但回到文学和文体意义上探讨新旧之争是本书的出发点。在以新文学为中心的百年中国文学学术秩序中,
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其他艺术密不可分。从跨艺术批评的视角进行诗歌研究,就是回到“博物馆”的本意——“缪斯之所”,回到诗歌的原生状态——诗乐舞合体,诗画交融,就像现代艺术博物馆通过声色光影达到多模态、多媒介的传播效果。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学者在进行诗歌研究的时候,可以像在博物馆参观一样,调动视听多种感觉,充分发挥想象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共分为六辑:第一辑老家印象,主要通过对故乡几处带有“地标”性质的事物的回忆,抒发对家乡的怀念、热爱和淡淡的乡愁。第二辑往事可堪,主要记叙童年、少年时期在家乡的经历和见闻,表现小时生活的乐趣,揭示岁月的贫穷艰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辑岁月留痕,主要记叙改革开放后生活和工作的幸福和进步,表现人生的趣
本书以小城盒乡村为背景,以青少年生活为主要题材,通过种种微妙的关系,书写孩子世界的诸多情绪及故事。这些在逆境中成长、不惧磨难的孩子,勇气和责任使他们更为坚强,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动人心弦的美好。
本书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崔小薇和弟弟小刚住在小镇上,他们父母均在外地打工,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照料。放暑假的当天,班主任王老师给小薇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小薇发挥潜能,在暑假中除了做好书本作业外,还要克服困难,收集一些哲理故事,写上三至四篇作文。小薇在收集哲理故事过程中,先是遇见了在河中淘金的老爷爷,收获了现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分为隔岸垂萱、兰碧人素、满眼蓬蒿、凝痕残晖、西风扶弦五辑。作者在文中以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文笔,纪念诗人、师长、朋友,将充盈着爱的人生感悟贯穿于文章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散文特色。
内容简介/提要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共有五个篇章,分别是时光、亲情、乡音、尘世、行纪。在书中,作者记录着乡村与城市变化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既有乡村宁静和谐的美丽风光,又有自己与邻里亲友之间的温情故事,还有生活中的喜乐见闻,展现了其在时代变革中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内容简介/提要 本书共分为四辑:第一辑家里家外,通过描写家庭衣食住行的变化,折射社会的变迁;第二辑书里书外,以书本为载体,反映读书人的喜怒哀乐;第三辑店里店外,记述作者在工作单位的种种有趣故事;第四辑戏里戏外,讲述作者看电影和参加影评组的经历。作为生于兹长于兹的上海人,作者对上海的印象,都在衣食住行和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
内容简介/提要 本书是一部乡土散文集。全书共分为四辑,分别是麦花豆苗禾芗谷穗,以谷物的生长过程来寓意人的生命历程,构思巧妙。作者以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为背景,以时代发展为线索,真实记录了四代人的人生故事。既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人.的坎坷经历,也有当下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语言流畅自然,富有感情,将时代的变迁与当地的风
名著是一种标尺,标出了文学的高度。名著是一种传承,维系着文学的命脉。阅读和欣赏名著,就是寻找一种进入文学世界的路径,寻找一种标示文学作品的尺度。进入文学的世界,挖掘大师们的写作密码,让阅读有迹可循,让创作源远流长。本书用作家的视角,通过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背景等维度,带我们走进二十余部世界文学经典,包括
本书对“诗可以群”的研究,以孔子的诗学思想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孔子的论述,而是追溯前源,探寻后迹,以诗歌交往传统作为考察的对象,从先秦礼乐诗歌活动,到魏晋以后的诗歌交往活动,探索诗歌交往传统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内涵及其逻辑演变关系,揭示其演变的规律。
本书主要运用版本比较研究和文本的跨语言对照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清朝顺治七年(1650)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康熙年间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翻刻本、雍正年间的满汉文合璧《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以及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抄本、满文《三国志》抄本、满文音写汉字《三国演义》抄本、满汉文合璧《三国演义人物图赞》写本
本书以空间理论作为视角,考察抗战时期文学空间与小说创作的互动关系。民族战争改变了文学活动的外部空间,也改变了文学场域的内部组成。抗战时期中国各区域文学空间隔而不绝,文艺政策、出版制度有同有异。文化人在不同空间中聚合、星散,动荡辗转中的文化对流重造了作家、也重造了文学。救亡语境的深化、民间文化的融入、五四精神的沉潜,促进
本书以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为背景,在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胡适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胡适的白话思想与白话译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心理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学以及翻译诗学等理论,聚焦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嬗变、现代性探源及其翻译思想,描述了“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生态对诗歌翻译的驱动与制约作用,揭示了作为翻译主体的胡适在翻译
本书全面梳理、品读、诠释了美国非裔女作家、桂冠诗人丽塔·达夫的诗歌、小说、戏剧作品,总结了她独特的诗学理念和书写策略。本书认为达夫的作品形成了四个主题、风格、书写策略鲜明的作品群,即成长书写、空间书写、历史书写和文化书写。本书深入探索了以达夫为代表的当代美国非裔作家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问题的历史溯源和文化批判,以及在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前沿动态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特藏文献等栏目。本书是第八辑,分为“特稿”、“专题:科举与中国文学”两个部分。
本书分别从闽南童谣的历史、方言特色、分类、民俗事象及文化意蕴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梳理闽南童谣的特色与发展,探讨闽南童谣的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