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品读苏州 本书从今天苏州的源头古代吴国泰伯建阖闾大城写起,将其历史脉络、文化基因、风土地貌、城市变迁、民俗人情、市井工商、衣食住行、书画雅玩等等,几近面面俱到地叙写一番,旁征博引,详略得当,结构清晰,语言活泼。 作者以独特散文笔法写苏州古代特别是近150年来的发展与社会风情,尤其是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其令人瞩目的发展果实,使得这个地级市横空崛起,靓丽得就如共和国一颗耀眼明星。作者以水的苏州,真味苏州,乡下苏州,古城苏州,时节苏州,民俗苏州,工商苏州,文化苏州八个方面讲述苏州这座城市的变迁史。同时,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及珍贵照片。 这是一部有关苏州这座城市的百科全书,一部全景式展现苏州风土人情的地方志,一部有关苏州方方面面的精品力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更是了不起! 160万纯文字,1400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和图片,旁征博引大量历史资料,30年记者生涯,独特散文笔法,共同铸就一部明星城市苏州的百科全书,一部全景式展现苏州风土人情的地方志,一部有关水的苏州、真味苏州、乡下苏州、古城苏州、时节苏州、民俗苏州、工商苏州、文化苏州的宏篇巨作。 凡读此书后,必不会失望;凡关心、热爱苏州的,理当一读;凡收藏此书,愈久弥珍,必有所值! 序一:丰厚·勤奋·思考 序嵇元的新作《品读苏州》 2014年9月28日将近下班时,苏州记者站的嵇元打电话给我说,说他完成了一部书稿,下个月就要退休了,因此这部书稿是他作为驻站记者写苏州的一件职务作品。然后他提出要我给他写序。 1985年,嵇元从苏州市卫生局调到报社。当时报社正组织刚从全省各市调动来的、大学毕业分配的及从南京市招聘来的新编辑、记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新闻业务培训,我去给他们讲课,就这样认识了嵇元。时间一晃,就是30年,作为在报社工作30年的老记者,嵇元也要退休了,能写本书作为自己告别记者生涯的句号,当然是件令人高兴也是值得祝贺的事,我虽然工作非常忙,但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写序没有问题。 在我的印象中,嵇元不是新闻科班出身,先是在医院里做临床工作,后来在苏州卫生部门的机关里工作,他来报社前应该说对苏州的了解还是比较局部的。嵇元到新华日报来当记者,是组织调动,半途转业,后来报社又安排他做驻苏州记者,这就要求对苏州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对他来讲驻站记者工作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但是,我看了他发过来的书稿,颇为意外,一是内容是写整个苏州,二是字数达146万多字,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个驻站记者,因为工作特性,需要长期沉在驻地。作为省报记者,跑的面只是一个市而不是全省,而嵇元又是在驻地当了30年记者没有变动,这对嵇元来讲,或许是人生经历的一个局限,但反过来看,这又是一个难得人生历练。因为这30年中,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自己有意识的安排,驻站记者可以对驻地的方方面面跑得广,进得深,对事情了解得很细,这是驻站记者相较于编辑部的编辑、记者的工作优势。而一干30年的驻站记者经历,更是嵇元写苏州的优势。我曾想,这部书,为什么要起名叫《品读苏州》呢?品就是可以细细体味其中含义的意思。一件事物,从客观来讲,其内容只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值得读者来品;从主观来讲,需要静下心来,才能谈到品。也就是说,嵇元这本书中的许多东西,是值得读者细品的关于苏州的信息精华。现在信息爆炸,有许多信息其实并没有什么阅读的价值。但一部积累了省报记者30年观察、思考、资料收集、认真写作而成的书,我想还是值得一品的,换言之,读这本书,读者必有所得。 嵇元虽是从外行转来从事新闻工作,除了个人主观的努力之外,也应该说新华日报是一个非常好的团队,是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集体。这个集体对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和业务有严格的要求,也提供持续的培训,嵇元就是组织安排又去南京的大学进修了三年新闻传播专业。凡是在新华日报的年轻人,如果能工作较长一段时间或能做到退休的,只要主观上努力的,基本上都能有所进步。嵇元就是在报社入的党,评上了副高职称,当了站长,作品经常得奖,也多年评为先进(十佳),成长进步的历程一路走高的脚印很清晰。报社里有大批优秀、认真、负责的领导、编辑和记者前辈及同行,对嵇元的业务严格要求,稿件常常是一个字一个字抠,非常计较,这是报风所然,自然对嵇元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他来新华日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和视眼的开拓是明显的。同时,报社领导多次率领报社优秀骨干组成特派采写组到苏州采写重点报道或重大报道,这种战役式报道对嵇元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起了很大的正面作用。正是日常工作中编辑部对嵇元的严格要求,领导、前辈和同行对嵇元的辅导带动,使嵇元从一名新闻外行成长为内行,今天方能写出百多万字的书。如他不在报社30年,可能写万把字都会很吃力吧。报社文字记者的一大特点,是用词严谨,平时写文章需要挤干水分,我看这部书稿,虽然说字数逾百万,但可以讲还是体现了省级报纸一位老记者的文字水平,流利、干净、有干货。现在有人说纸质媒体受多媒体挑战正走向衰落,但嵇元这部书稿恰恰证明了,培养写作人才,写出一流稿件,可能只有纸质传媒才能做到最好,这也是纸质媒体和其他电子等传媒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嵇元这部书稿,引用材料之多,出乎一般想象。一方面,这是嵇元平时喜欢看书,长期的阅读积累,使得这部书内容厚重。但另一方面,我发现这部书里引用了大量内部资料、非正式出版资料。这些内部资料又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档案,二是地方志材料,嵇元在写作时显然得到这两大块材料的支持;三是内部出版物、内部文件和内部资料等,获得这些材料应该说是驻站记者的优势。记者在日常采访中,采访的党政机关、有关人士,会提供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大都没有出版;许多乡镇、行业,会出版一些读物,这些读物也不是正式出版物,从资料的角度来讲,这些内部的资料,数量少、又稀见,一般人不易得到,嵇元作为记者平时有获得之便利,加上他自己注意积累,写作时这些材料通过适当利用,就能使得这本书显得有独特性。这倒让我想起唐·韩愈《进学解》中所说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用于形容嵇元这部书中引用材料之多、反映出他平时对材料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勤于积累,倒也有点合适,但更主要的是一种平时阅读的厚积薄发而平时多看书、多留意收集材料,正是新华日报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对读者来讲是这本书很耐读,但我却从嵇元这部书里体味到我们新华日报的报风,因此我是很高兴的。 作为驻地记者,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平时工作不仅仅是为苏州的市区等党政机关和主要领导服务,还常常需要采访到普通人。嵇元这本书里,就涉及许多各行各业的人,其面之广,也只有长期驻站才能做到。这些人往往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或者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深刻的见解,记者通过采访,无非是像蜜蜂采蜜,将这些人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人生体会中的见解、旁人所不知道的有用信息,用这些精华酿成文章,当然比信笔而写、一味吟咏感想的文章要厚实些。新华日报在重庆时就提倡要在工作中注重交友,交友不是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而是记者在驻地广交社会各层面的良友,获得信息,吸取养料、这样写出的东西才接地气,有人气,文章也洋溢着才气。仅从嵇元这本书里配有约400来张老照片、绘画作品,也能感受驻地记者交友多的优势。正是那么多部门和朋友的支持,提供了这么照片,才让《品读苏州》虽文字多,却显得更有看头,结合老照片读来,更觉得津津有味。 嵇元做驻站记者的苏州,是一个山温水软、历史厚重、文化辉煌、经济发达、城乡协调发展、生活丰富多彩的地方,也是我的故乡。在这样的城市当记者,虽然说事务繁杂、工作量大、人很辛苦,但能在报社的领导下、同事的支持下当一名驻站记者,也是很福气的。因为,工作就是一种人生的积累,苏州的各级领导视野开阔,能力强,做事务实,各个部门的领导水平高,对嵇元看各种事物常有指导,加上苏州各个地方都有挖之不竭、写之不尽的内容,真是只要肯动笔,加上肯用心,挥洒皆能成好文章。 我因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将这百多万字的书稿全部看完,但也看了一些。2003年嵇元出版了一本近40万字的书《走读苏州》,听说不到两年就印了4次,这是值得庆贺的。但那本书主要还是借一条老街,一座园林,一座城门,一座宝塔,一座名山等硬件来介绍其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读来让人趣味盎然。而这本书,却是用软的方面来解读苏州。什么叫苏州?什么叫苏州人?苏州因何而兴、今天发展再上层楼应凭借什么?苏州人为何不爱吃牛肉、不注重过生日?苏州农村为什么有那么多土庙、有那么多外人不知道的土神?苏州在太平天国战争时社会、经济受到很大摧残,百多年来如何在探索发展、创出了和明清时不一样的苏州?苏州人精工制作的扇子、玉雕等,是供人把玩的玩意还是体现了一种匠的精神?为什么说苏帮菜是改革开放后因菜品丰富才发展成的一个菜系?苏州精美的丝绸背后有些什么故事?苏州人为什么对工业情有独钟?苏州在崛起过程中有些什么喜悦或辛酸?苏州的镇,是一个什么样的温床?茶馆仅仅是为了让人休憩的场所?苏州人过年只是为了准备许多吃的让全家共享吗?…… 新华日报写作提倡抓问题。就是这一篇报道,你记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引人以思考,给人以启示。写文学作品也应如是吧,你写这篇文章给读者看,是想说明什么?文各有体,许多文章只是谈谈吃、谈谈穿、谈谈玩,谈谈风花雪月、闲情趣事……这固然也是文坛需要的一类文章,但作为新华日报老记者所写的一部城市随笔式散文,我想还是应该有点问题在里面,告诉一般人所未知的秘辛。许多谈苏州吃的文章,也是别开生面,凝聚一段段乡愁在里面,让人一篇文章看过后,会忍不住掩卷想一下。嵇元这部书稿,考虑到不要让人阅读时的感觉太沉重,只是娓娓而道一点往事,许多问题也只点到为止供人自己作思考,并没有深入涉及,但文字的背后凝聚了嵇元的许多思考。我想,这样的书,只要让人耐读,读后有点体会,那这部书就有价值了。其实看苏州,确实不能只是看到园林、小吃、戏曲、幽巷、美女、状元之类,苏州是一座博大精深、各方面都很精彩的城市,对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今深看一眼,或用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还是有意义的因此如果能细细阅读嵇元这部书,是必有所得的有意义的事,因此我愿意作郑重的推荐。 听说嵇元现正在为人民卫生出版社撰写一本有关中药的书,那这是嵇元的第三本书了,没想到他老本行还没有生疏,我期待嵇元不断有佳作推出。 周跃敏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省333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高级编辑。 嵇元,苏州人,1954年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新华日报》主任记者,驻苏州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三十年,退休前任苏州市记者站站长,曾评为过报社优秀记者、个人十佳。报道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华东地区、江苏省等新闻奖或好稿奖。现担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苏州市档案馆征集顾问。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走读苏州》《本草生长在时光的柔波里》,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视剧本、文史论文等。 品读苏州(一) 序一:丰厚·勤奋·思考 001 序二:风物徘徊忆乡愁 烟云过往传乡情 006 序篇:苏州·苏州人 吴和苏州 001 从吴到苏:一条大河波浪宽 008 吴和苏:伟大的史诗 008 吴的基因,苏的风韵 014 三吴:古人的太湖平原 025 吴国、吴郡和三吴 025 皇天荡战火与苏州入浙 033 苏州是个大家庭 040 苏州人是个什么概念 040 保管碉堡钥匙的人不见了 045 短暂的县和新诞生的县 053 水的苏州 海风轻轻吹 065 海运创造的辉煌 065 海洋的乳汁 071 我家就在江边住 084 美丽家园热血铸就 084 江风瑟瑟江花红 093 老布的悲歌 100 盐铁塘的帆影和烟柳 115 唱一首歌给母亲湖 125 太湖鱼从门前过 125 稻花香,稻米白 134 太湖水养这方人 144 唱着那动人的歌谣 150 滔滔大河千道湾 156 胥江:大河向东流 156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166 仙人说,娄江岸边好地方 183 运河好似金腰带 197 往事并不如烟 197 一路风光,一路故事 203 走向辉煌之路 212 真味苏州 青菜最是味道好 230 四季不断青菜 230 清味如诗的盐齑和菜干 237 美味的菜饭和菜馄饨 242 虾仁菜、鸭菜趣话 248 那溜溜的虾仁 248 水乡鸭菜趣谈 257 吃猪肉:永无止境的讲究 267 苏州人不爱吃牛肉 267 红宝石般的红烧肉 277 酱方:大块吃肉的经典 284 红烧肉,真功夫 290 蒸菜:饭锅里炖蛋引出的回忆 302 炖和蒸:蒸汽造就的美味 302 老八样:江南农家味 308 藏在豆腐里的思绪 314 雪花菜:回想当时已惘然 314 豆腐当肉吃 320 农家菜:乡野吹来的风 328 农家灶,城里厨328 野菜:辛酸消尽是温情 333 品味道,听故事 339 最相思的是碗面 347 汤:面的精华所在 347 面浇头:面子必须讲究 352 吃面是一种文化享受? 359 茶食盘里苏州味 366 茶食:茶的伴侣 366 有一种好吃叫苏式糕饼 373 蜜饯与糖果 380 糕团香糯,生活美好希望在前 392 苏式糕团之糕篇章 392 苏式糕团之团篇章 414 艺术糕团:俏丽芳容难再睹 422 带着泥土香,清新又奔放 428 品读苏州(二) 乡下苏州 在那外婆桥的地方 005 外婆家在水乡的镇上 005 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 014 外婆为何住在桥畔? 022 外婆是地主、富农吗? 032 外婆家的那些桥 040 外婆镇上的乡愁 046 湖底的世界 052 真有三洋县沉陷太湖中? 052 神秘的上马石 057 荷香散作万家灯火 065 尹山湖啊尹山湖 075 山青青,如一本本书 083 吴王的那些山 084 山里的神仙,百姓的庙会 090 山里的先人在何处 098 花开花谢村里事 110 当年阳山挖来一丛草 110 四境无闲田:七种八养九行当 117 一户农家的往事 122 他们一早站在桥边 129 江涛声里夜未央 135 在那遥远的小村 142 古城苏州 城河静静流 158 旧梦依稀内城河 158 远去了橹声帆影 164 汽笛声中迎曙光 170 乡愁最浓是苏城 181 古城好比棋盘与棋子 181 城头上:多少往事多少情 188 街巷名:厚实的乡土教材 194 家乡的水井,悄悄远去…… 201 园子里的风景 207 田园风光,养眼又清心 213 醉人最是姑苏巷陌 221 姑苏城现出别样的面孔 227 传教士们纷来建洋房 227 欧风美雨催变了桃李花 234 观前街风情 243 荡观前,因为一种情结 243 玄妙观:神仙在人间 252 低档不低贱的美味 258 给你欢乐:玄妙观里谋生人 264 小公园:商业文化广场 272 欲说还休的青年会 280 中市大街:承载历史2600年 286 先有都亭桥,后有姑苏城? 286 阊门:千年的标志性建筑 293 苏州第一首诗歌咏的地方 299 一门两状元和苏州土产 306 老店谈昔:几多悲欢几多愁 313 石路,城外风光别样好 326 不尽西来南去水:复兴到落寞 327 清真之风吹向姑苏 344 风尘消去旧痕难觅 352 戏园里的往事 357 清白传家的小户人家 364 生活在人间世 365 好女儿,好儿郎 374 外来人的贡献 384 庄敬自重的中户人家 390 衣裳着相和城市体面 391 规矩或礼数:动荡凋敝中的坚持 399 凄美回望:花开花落不见春 405 新时代精英,许多出自草根 413 风骨如玉的大户人家 420 走出大门是大潮 420 书香浃髓,本质还是文人 427 古道热心,直面社会疮痍 433 百年激荡,烟云消散无觅处 441 落英纷纷因风骤 448 常熟有个古里瞿家 454 品读苏州(三) 时节苏州 最难忘那年的味道 007 年盘里,满满是甜甜的温情密 007 年夜菜、年夜饭里的秘密 013 除夕夜热腾腾的两道菜 024 团子、圆子和年糕 029 苏州财神多 039 二月里来好风光 045 早春梅开姿最清 045 玉兰花开满堂春 051 能赏幽兰人有品 059 撑腰糕探秘 063 初夏的风景 073 立夏的风情 073 黄梅天,彩虹飞来的季节 079 池塘生青草 086 小满前后农家忙 093 蚕花娘子人不见 098 枇杷如金杨梅如丹 110 七月流火是三伏 115 水动风凉近黄昏 115 天上雷声,心中雷神 123 荷花生日背后的密码 131 夏天杂谈 142 酱香如蜜味道长 162 八月桂花遍地开 167 在那桂花盛开的地方 167 桂香如酒醉人生 172 月到中秋圆 177 秋风起,菊花黄,蟹脚痒 188 大煮蟹和大闸蟹 188 从蟹灾到养蟹 194 舌尖上的蟹菜 198 冬日悠长,冬味也悠 204 冬日腌菜 204 从红嘴绿鹦哥说起 210 冬至大如年 216 腊八粥香味更长 222 寻找那最香美最暖心的粥 227 羊肉:冬天里的一把火 234 落雪天,天冷人情暖 240 威武的青鱼 245 民俗苏州 两姓之好,百年好合 267 城里的喜事 267 江村的红线姻缘 282 水乡婚俗:黄昏的绚丽晚霞 290 远去了的太湖渔民婚俗 297 茶味悠悠岁月长 305 茶叶以外的茶 305 茶馆往事 313 茶色里的女人 328 请喝一杯苏州的茶 333 独特的神祇 340 市民的狂欢节轧神仙 340 蛇王原来是将军 349 张王独享狗屎香 357 究竟谁是文昌? 362 被后娘害死的猛将 368 好似亲戚邻居 380 家家观世音 395 黄泉路上的官府设在人世间 403 品读苏州(四) 工商苏州 远去的背影 011 南货店:生活因此更有味 011 回望酱园:色彩迷离似旧画 020 徽州人当铺背后的秘密 029 苏州味中的历史低吟 036 酒不醉人落山黄 036 倩影依稀小篮党 048 船菜、花船菜漫谈 056 且看宾馆菜如何打败四六四 068 精雅绝代苏州货 086 玉雕:三落又三起 086 灯影装点人间不夜天 095 广东觅来橄榄核 107 怀袖雅物苏州扇 113 委婉如歌说苏绣 131 精、细、雅、洁,苏州风 131 几番风雨,落红无数 138 大师们的拯救 145 延续三千年的尊贵 155 戳纱:一朵清丽的花 163 桃花依旧笑春风 168 可爱的苏州猫 177 苏州绸缎:绚丽如烟 186 绸缎被面的回忆 186 漳缎:皇家织物命悬一台机 196 精美的丝绸会唱歌 207 厂医每天需要活蛤蟆 215 食堂饭菜为何香? 221 十万纹样诉说曾经的辉煌 229 工业梦:追梦路上的几个片断 242 总商会:士绅的觉醒和追求 245 清末三件事:实业之梦的发轫 253 豪情消磨尽,只剩清香似旧时 267 激情洋溢的火红年代 277 风雨中,机器声继续歌唱 284 品读苏州(五) 文化苏州 星星点灯,照亮那个时代 008 小巷里一座祠堂的来历 008 皇帝为何要举朝大讨论? 021 书生要去战辽东 029 本是草根人,升作耀眼星 042 此生只与金石约 054 彩云散,谁人记得状元事? 065 书的故事:页页皆有血泪斑 076 曾见刀光与血影 076 木渎·天京城下·虞山之麓 084 晚霞暗去,月华凉如水 089 书啊,你的命运如此坎坷 095 常熟有奇书,当惊天下殊 095 八年离乱完璧归来 106 山塘街血经传奇 113 书画在日常生活中 121 练字即练人 121 城乡氤氲丹青气 132 从土山湾到沧浪亭畔 146 烽火散后还留桃花一点红 154 老鼠做亲…… 154 桃花红艳易凋零 158 巷口的课堂 164 一抹昔日的阳光,照在心头 164 慧星耀眼划过夜空 172 解读苏州话里的密码 179 苏州话和阿尔泰语有关系? 179 苏州话里透出的文化信息 188 经济在苏州话中留下的痕迹 194 苏州话里的上海因子 204 苏州老古话说…… 211 苏剧:茉莉花般清香 227 一根发出三树花 227 辉煌从边缘处迸发 234 前滩与后滩 239 美就美在最苏州 247 走出乞丐与妓女的阴影 252 说书人为何要和乞丐打群架? 252 弹词女演员:美丽背后的曲折 260 弦索叮咚话听书 272 书场小社会 272 市民大学校 280 委婉动听的弹词开篇 288 脍炙人口的四大名弹词 295 全本噱头的五毒书 295 《三笑》:长脚笑话 299 翡翠《玉蜻蜓》,传奇万口传 304 唱不塌的《珍珠塔》 312 手做生活口唱歌 319 炽热大胆的私情山歌 319 山歌是唱的,不是念的 325 苏州山歌真好听 329 山歌唱了千百年 335 医药往事 339 远去的单方 339 药香里的端庄和温馨 346 杂谈瓦松、红姑娘之类 354 吴医之光 364 春风亭和苦妹子 382 生活情趣:体现在细节中 393 盆景:生命的《欢乐颂》 393 金鱼,水中之花 401 蟋蟀的传奇 411 摆设和清供 415 后 记 423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