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埃克苏佩里不是一个描写航空的作家,却是一个从航空探索人生与文明的作家;他不满足于只描写孤悬于满天乱云之中,与高山、海洋和风暴的生死角逐。他从高空中发现人类只是生存在一个大部分是山、沙、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面只是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滋长。文明像夕阳余辉似的脆弱,火山爆发、海陆变迁、风沙都可以使它毁灭无遗。这些形成圣埃克苏佩里的看法:人生归根结蒂不是上帝赐予的一件礼物,而是人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
《空军飞行员》初版于1942年,写作者在法国本土飞往北部城市阿拉斯的一次低空飞行侦察任务,记载了他眼中的田园、山野、敌机、燃烧的村庄、狙击的炮火、流离失所的难民等战争中的景象,通过对以人至上的文明的探究,领悟到战争、失败和死亡的深意。文风夹叙夹议,亦庄亦谐,笔锋老练尖刻,字里行间有一种深沉的力量。
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生于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1926年加入拉泰科雷公司,开始邮航事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返回法国参加抗德战争。1940年流亡美国,侨居纽约,埋头文学创作。1943年参加盟军在北非的抗战。1944年起飞执行第八次飞行侦察任务时失踪,一去不返,成为一则神秘传奇。
除了飞行,用写作探索灵魂深处的寂寞是他的另一终生所爱。代表作品有童话《小王子》(1943),该书至今全球发行量已达五亿册,被誉为“阅读率仅次于《圣经》
圣埃克苏佩里小传
译序:黑色空中芭蕾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
我却是一位奇怪的中学生。我这个中学生,知道自己生活在幸福中,不那么急于去面对人生……
杜泰特走来。我留住他。
“你坐这里,我给你玩一套扑克戏法……”
我把黑桃A给他找了出来,挺开心。
杜泰特在我对面,坐一张跟我一样的黑色书桌,晃着两条腿。他笑了。我谦虚地微微一笑。贝尼珂也上我们这里来了,手臂围住我的肩膀:
“怎么啦,小伙子?”
我的上帝,这一切多么亲切!
一位学监(是学监吗?……)打开门,召去两位同学。他们放下尺、圆规,站起身,往外走。我们目送他们出去。对他们来说,中学时代完了。人家把他们抛入了人生。他们的科学知识将有用武之地。他们将像成人,在对手身上试验自己的聪明才智。中学是个怪地方,每个人都要先后离开的。没有依依惜别。那两位同学看也没看我们。可是人生的机缘很可能把他们送往比中国还远的地方。甚至要远得多!中学以后,生活驱使大家四方奔波,他们敢说后会有期吗?
我们这些还留在温暖平安的孵化器中的人,低下了头……
“听着,杜泰特,今天晚上……”
但是,同一扇门第二次又开了。我像听到了判决书。
“圣埃克苏佩里上尉和杜泰特中尉,少校有请。”
完了,中学时代。这是人生。
“你早就知道要轮到咱们啦?”
“贝尼珂今天早晨飞过了。”
我们肯定是去执行任务的,既然他们召我们去。五月底,正是我们全面撤退、一败涂地的时候。他们牺牲机组,就像朝森林大火里浇几杯水。一切都在分崩离析,怎么还计较风险不风险呢?我们还算是法国全境空军侦察部门的五十个机组。五十个三人一组的机组,其中二十三个机组属于我们第三十三联队第二大队。三星期中,我们二十三个机组损失了十七个。我们像蜡似的熔化了。昨天,我跟加瓦勒中尉说:
“这件事我们到战后再看。”
加瓦勒中尉回答我说:
“我的上尉,您总不见得妄想战后还活着吧?”
加瓦勒不是在说笑话。我们知道,他们除了拿我们往火堆里扔,不可能做别的,即使扔了也没有用。我们是全法国仅有的五十个机组。肩负法国军队的全部战略任务!大森林在燃烧,灭火的才只几杯水.就拿来做祭礼吧。
这没错。谁想到埋怨啦?哪一个听到我们的人有过别的回答,除了,“好的,我的少校。”“是的,我的少校。”“谢谢,我的少校。”“明白,我的少校。”这场战争后期①,有一个印象盖过其他印象。那就是荒谬的印象。一切都在我们身边崩溃。一切都在覆灭。无一幸免,使死亡本身也显得荒谬。在这场天翻地覆中,死亡也缺乏严肃性……
我们走进阿利亚斯少校屋内。(他今天还在突尼斯指挥同一个第三十三联队第二大队。)
“你好,圣埃克苏佩里。你好,杜泰特。请坐吧。”
我们坐。少校把一张地图摊在桌上,转身对值勤士兵说:
“给我把气象报告找来。”
然后他用铅笔轻轻敲桌子。我观察他。他满脸倦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