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一般原理运用到旅游领域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学科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旅游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想争取到更多的客源、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以旅游者为中心,对旅游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其他消费者不同,旅游者除了物质需要外,更注重的是精神需要和心理满足。因此,学习和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和把握不同旅游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旅游者的满意度。此外,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有助于旅游业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国外对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早散见于一些学者在报刊上发表的关于旅游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文章。1981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小爱德华.J.梅奥和商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兰斯·P.贾维斯共同编著的《旅游心理学》一书出版,标志着旅游心理学的诞生。1985年南开大学旅游系编译出版了这本书,这部书的翻译出版为中国旅游心理学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随后我国学者主编的《旅游心理学》也相继问世。在此后三十多年的研究中,出现了大量有关旅游心理学研究的论文、教材和专著。这些论著对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种思路:其一,以旅游消费者为对象,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的规律。其二,研究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的互动关系。其三,将旅游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其研究对象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企业管理者,主要内容则包括了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及旅游企业管理心理等。其中,第三种思路在我国最具代表性,使用也最为广泛,它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旅游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本书的编写采用了第三种编写思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新形势、研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理论上的系统性。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它的理论来源具有广泛性,不仅有普通心理学的理论,还有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借鉴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从而保证旅游心理学理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内容上的完整性。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涉及的旅游活动主体为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企业管理者。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围绕这三大主体展开,即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在研究旅游消费心理时,从影响旅游者决策和旅游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旅游者的需要、动机、态度、学习等,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和群体因素等。旅游服务心理,主要包括旅游服务的心理要求、旅游服务的心理策略、导游服务心理、旅游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意识等。旅游企业管理心理,主要包括旅游企业员工心理和领导心理。本书在兼顾以上三方面内容的同时,突出了对旅游消费心理的研究。
(3)理念上的创新性。随着教育信息化在高校的不断推进,大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从多媒体教室到网络教室,学生获取资源的效率越来越高。面对这些变化,如何使高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与探索的课题。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将二维码嵌入教材,学生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数字化资源,打破时空限制,能更好地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4)结构上的合理性。在结构安排上,每章前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引导案例,既使教师清楚教学思路,又使学生领会本章主旨;每章中有资料拓展,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借鉴,资料拓展则丰富学生相关方面的知识;每章后有思考与练习、案例分析等,既方便教师教学,又有助于学生自我检测和提高。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十分注重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注重将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材始终,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案例教学体系。每一章以引导案例的形式,引发学生对某一旅游活动现象的思考和学习兴趣;章节中间,通过案例分析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每章课后的案例分析题,则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结合。
本书由张宏慧任主编,负责大纲的设置、内容的统编、稿件的审定。参编人员以旅游心理学教学第一线的任课教师为主.确保了教材的实用性。具体分工如下:第1、7、10、12章由许昌学院张宏慧编写;第2、4、6章由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殷小燕编写;第3、5、8、13章由平顶山学院马宝霞编写;第9、11章由河南农业大学李志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部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学和旅游心理学等论著和教材,借鉴了同行的研究成果及最新研究文献,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谢!由于旅游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完善其学科体系,因此,尽管各位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囿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行、专家与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