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恰同学芳华:永远的雨》分为古驿道上、母亲的白条、在你心灵的一角、精神的漫游四辑。主要内容包括:书院三章、南方女人南方的雨、古驿道上、黄昏的号音、故里三章、离我心最近的地方、难以诉说、永远的雨、只想听听你的声音等。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拨。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梁琴,女,回族,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学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1954年5月出生于南昌市,毕业于江西师大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第二届高级研讨班学员。原江西省文联《创作评谭》杂志主编,现居北京古运河畔。
著有散文集《回眸》、《难以诉说》等四部。散文《在你心灵的一角》收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自读课本第二册,《古驿道上》收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编选的《现当代散文诵读精华》(初中卷),同时收入中国作协主编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南方女人南方的雨》收入季羡林主编的《1900————2000百年美文.女性情感卷》。《永远的雨》收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只想听听你的声音》、《在你心灵的一角》收入《当代散文精品珍藏本》。《书院三章》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随笔》,其中《白鹿洞书院》入选《2003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并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新课程高中语文读本》。《回眸》、《萤》收入语文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编选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精品鉴赏》(中学卷)。《母亲的白条》收入文汇报2008笔会文粹《慢镜头下的春天》。《古驿道上》、《白鹿洞书院》、《南方女人南方的雨》收入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
曾获第一、二届江西省谷雨文学奖,《民族文学》杂志等10余次各类奖项,散文集《回眸》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第一辑 古驿道上
书院三章
南方女人南方的雨
古驿道上
黄昏的号音
故里三章
离我心最近的地方
难以诉说
第二辑 母亲的白条
永远的雨
只想听听你的声音
记忆中的街道
排队挑水的日子
母亲的白条
通腿儿
一帧半寸小照
老屋
没有芝麻的烧饼
老墙上的菜橱
水的记忆
第三辑 在你心灵的一角
在你心灵的一角
桃村
炉匠
捕蝉
蚕
萤
街角
河边
梦庄
瓜趣
西大街的女孩
西大街的裁缝
剃板寸的老三
湖南婆子
绿豆子
“张寡妇”轶事
第四辑 精神的漫游
大师的名士风度
成长中的红色记忆
古窑·瓷片
2003春天在鲁院
告别鲁院
带钟楼的小学
困学小札
错位
无处逃遁
南昌的夏天
秋日的怀念
沉默的老友
百花深处
怀想当年
答晨报记者问
精神的漫游
不懂足球
南昌的路名
西行剪影
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