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一部对民国时期北京的空间变迁、日常物质生活及其文化表述做出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在作者的观察视野下,民国时期的北京,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老北京”,获得了深刻的、实质性的学者叙述。书中细致入微的历史书写,与稀见的照片史料,何大齐为此书绘制的插图、地图、长卷交织在一起,汇聚成对民国北京既沉静理性又富有温情的注视。
北京是一座让人感觉大气、亲切的城市,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常常围绕着对“老北京”的回忆。董玥□初用英文出版的这本《民国北京城》,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告诉我们,“老北京”其实并不很老,并不是指明清两代的帝都北京,而是距离我们不那么遥远的民国时期的北京。这种怀旧感充满了对日常物质生活的细节和文人逸事的迷恋,作者的记述由此展开,呈现出民国北京城新旧冲突的复杂历史,普通民众在危机之下适应现代生活的巨大转变。何大齐为本书所绘的插图和《烟袋斜街旧影图卷》,给这部历史佳作增添了勃勃生机。
《烟袋斜街旧影图卷》导言
烟袋斜街位于鼓楼之西南,什刹海之东。街道短而窄,因其斜而得名。北京城之街道,多为直街,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虽然斜街并不多见,但是斜街的优势远非直街可比,便捷也。烟袋斜街东口在鼓楼前街,西口在什刹海前海和后海的连接处,正对着银锭桥。从鼓楼到什刹海,从什刹海东岸到西岸,走烟袋斜街都是捷径。捷径带来人气,人气带来生意。尽管它长不到三百米,宽仅五六米,却是北京□古老而负盛名的商业街之一。
斜街在元、明时已经出现并开始热闹,而烟袋之名似在清末才有。或因街道形状像烟袋而得名,或因有商铺经营烟业且为宫中清理烟袋而得名。元朝时,钟鼓楼地区为大都的地理中心。通惠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后一段,直达积水潭。积水潭是南北漕运的终点码头,周边地区便成为全城□兴旺的市场,同时元代很多官府衙门也设在附近。明朝因为重修城墙,城市中心南移,漕运船只不再进入北京城内。尽管积水潭失去了其漕运终点的功能,商业中心南移却使得烟袋斜街商势不减,酒楼饭庄盛极一时,达官贵人、商人士子宴游于此。至清朝,什刹海地区出现了诸多官府衙门、王公府第。烟袋斜街介于钟鼓楼与地安门商业区之间,在清末出现了多家饭庄、酒楼、茶馆等,人潮涌动,尤为繁华。
辛亥革命后,清朝权贵失去了往日的特权,常以变卖家产古玩维生,烟袋斜街又因挂货铺和古玩店出名。古玩店竟有六家之多,跻身于二十余家酒楼饭庄之间,与服装店、染坊、理发馆、澡堂、油盐店、菜店、书店、弹棉花铺子、豆腐坊、书画装裱铺、出卖文房四宝的店铺为邻。卖包子、火烧、炸虾、红薯的小店以及各式北京小吃的摊贩也为烟袋斜街增添了无比的热闹。借助于新交通体系提供的便利,民国时期的烟袋斜街变做了新成风气的“旧京传统”的集中展示地。
何大齐先生的长卷展现给我们民国时的烟袋斜街,栩栩如生的描绘带我们回到八十多年前。斜街历经北京城数百年的历史,保有不同时代的痕迹与风味。它既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结果,也承载着这段历史,使它得以留存与延续。一条街道和一个城市的底蕴在其历史积淀,在其沧桑变迁,在其为生活在此间的形形色色的人们所用、所有,由他们不断地创造。这就是烟袋斜街的文化、历史所教给我们的。
董玥
□017年11月
再版后记
《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经过翻译和改写,在□014年列入著名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出版,让我有机会为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贡献一份思考,深感荣幸。承蒙读者不弃,此书在很短时间内便销售一空。今年三联书店决定推出新版,改为精装本,我也由衷希望这本小书能被更多的读者读到。
借此再版的机会,我修订了文字上的个别疏漏之处。此外,还对书中的图片进行了调整,删去了若干略显模糊的历史照片。当然,□为新版增色的,是何大齐先生专为本书绘制的插图。何先生已七旬高龄,他出身于京城文化世家,对北京历史理解之深广和感情之深厚都令我由衷钦佩。何先生用画笔记录老北京的民俗风情已有多年,其画作曾多次结集出版。他的北京民俗风情画作皆基于历史研究、实地考察,甚至对当地的老居民的探访,反复修改而成,不仅表现出他对北京生活的熟悉,而且富有史料价值。他为本书所作的插图亦莫不如是,可谓积淀了何大齐先生数十年来在北京的生活体验和他对这座城市的观察和思考。何先生画作的诸多细节呈现出对历史深入理解之上的真实;它们为本书所添加的不只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内容上的厚度。老北京交通情况一图中的各式交通工具以及空间格局,前门火车站俯瞰图,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的牌坊、古树、人物,骆驼祥子和寒风中的砖塔胡同,烟袋斜街长卷中的店铺等等,都是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的精彩结合。与何大齐先生的交谈让我对北京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触发了我继续研究北京史的兴趣。此外,这次再版还采用了新的封面。何大齐先生哲嗣、中央美术学院的何浩教授采用了何先生所画的钟楼作为封面。这幅画表现出北京□房、四合院与钟楼在高度上的巨大落差,这是现代人早已失去了的空间感觉。何浩先生借此图展现民国北京的独特面貌,可以给读者一个直观地进入民国北京的审美体验。对于何大齐先生与何浩先生对拙着的厚爱,“感谢”二字是远不足以表达的我的心情的。我希望本书的文字内容、照片、插图和装帧设计能够像协奏曲一样交织在一起,把北京历史丰富的内涵更为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北京这座城市和它的居民们千余年来历经沧海桑田,其生命力与创造力从不曾衰竭。对于北京,每位读者和我自己一样,都有无尽的记忆。让我们把这些记忆化作祝福,祈愿这座城市永远屹立,生生不息。
董玥
2017年8月于西雅图
董玥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西语系硕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历史系博士。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历史系教授、杰克逊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研究部主任。研究方向为19世纪晚期至□0世纪前期的中国社会历史,著有 Republican Beijing: The City and Its Histories(□003);单独及他人合作编著有Everyday Modernity in China(□006),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008);《走出区域研究:西方中国近代史论集粹》(□013)。
何大齐 1940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退休前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科所科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任北京美术教育理事、中国美术教育学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曾著有《老北京民俗风情画》、《燕京往事》、《万有汉字:〈说文〉部首解读》等。
序言 (Thomas Bender)
前言
绪论
I 规划北京
□□章 从京师到北□
第□章 权力:城与人
第3章 传统:城市与国家
II 经历北京
第4章 生产:新经济体系中的北京
第5章 消费:空间和实践的等级
第6章 回收:经历天桥
III 书写北京
第7章 社会学:诊察城市病
第8章 历史:记录老北京
第9章 文学:书写新北京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附册:《烟袋斜街旧影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