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对学前教育课程理论基础、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不同内容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学前儿童综合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叙述。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心理繁荣和获得佳体验的条件及实现过程的科学。个体心理繁荣和佳体验,涉及如何体验更多的积极情感,发扬品格优势,使人生更多的时间处于沉浸体验而非焦虑或无聊之中,心理韧性,提升智慧和创造力等。团体心理繁荣和佳体验,涉及如何创设积极的团体氛围,成员之间的信任感、亲密感、感、归属感,提升团体的凝聚力和协作效率等。社会心理繁荣和佳体验,涉及如何优化社会制度,使人们更多地处于双赢关系而非输赢关系之中,更多地处于成长焦虑而非回避损失焦虑之中,有利于人性向更高境界演化。
教育关键的阶段是家庭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通常来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尤其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起着学校教育难以起到的基础作用。那么,正确的教子观、明确的教子目标,以及智慧的教子艺术就是一父母的能力。父母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有时会不知所措甚至是惊慌失措,他们无法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往往也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心理、性格、情绪都有必然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如果父母懂得一些心理学,用心理学教育孩子,可以解决不少的教育烦恼。
基于此,本书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对学前教育课程理论基础、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不同内容的学前家庭教育、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学前综合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在学前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叙述。本书在撰写上突出以下特点:,内容丰富、详尽,时代性强。不仅涵盖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知识,而且对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系统性的分析。第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突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第三,结构编排新颖,表现形式多样,便于读者理解与掌握。可以说,这是一本为从事积极心理学专业的工作者以及学前家庭教育的研究者量身定做的教育研究参考用书。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笔者参阅、借鉴和引用了国内外许多同行的观点与成果,在此,对有关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的基础认知
第一节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
1998年,在美国心理学的就职演说上,马丁·塞利格曼向与会者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使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方向开始转变。
心理学有公认的三个重要目标:,帮助人类解除痛苦;第二,帮助人类追求幸福;第三,识别与培养天赋。当下,心理学界在个目标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咨询心理学有精神动力学、认知行为疗法、叙事疗法、焦点疗法、合作对话疗法等,可谓流派林立、百家争鸣。对于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学家们已研究出许多系统而有效的方法去分析、缓解及。
然而,心理学界针对第二个和第三个目标所做的却远远不够。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麦亚斯所做的元分析研结了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所有心理学文献,发现研究消极的议题(如焦虑、抑郁、心理障碍等)与研究积极的议题(如幸福感、感恩、优势品格等)的比例为21:1。心理学家对于消极议题的关注和研究要远超过积极议题。心理学家擅长去分析与心理疾病,却不擅长教会人们如何在没有病痛的时候,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鉴于此,马丁·塞利格曼提议并发起了积极心理动,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设立了积极心理学这一分支,从而鼓励与支持心理学家、社会科学家、行为学家、数据科学家去研究、发展积极取向的心理学课题,以实现心理学初的目标——解答“如何追求幸福”及“如何培育天赋”。
在马丁·塞利格曼的倡导下,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领域得以迅速发展,所以马丁·塞利格曼又被尊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尽管如此,个提出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人并不是马丁·塞利格曼,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如果对关于人类的心理学真的感兴趣,就应该将那些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健康的人、成熟的人和基本需求已经满足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们比那些符合现在心理学研究标准的人更能够真实地代表人类。与目前的消极心理学——研究病人或者普通人的心理学相比,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可以被称为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有心理疾病的人,而是那些人群中、优秀、、善良的人,如世界体育、发明家、技艺高超的棋手、心理素质强大的人等。积极心理学家想要知道是什么让一些人跌倒了七次却仍然有第八次爬起来的力量,是什么让一些人终能够实现人生的理想,他们身上有哪些可以研究并值得学方?
不同于咨询心理学主要服务于存在心理障碍的人,积极心理学的服务对象是所有人。在我们的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是心理健康的人,对于大部分人要如何提升心理能量,提升心理健康程度,活得更加富足、有意义与有价值感,积极心理学会给予相应的基于实证研究的指导。
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问括以下三大类: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整体社会)。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阶段的学科,它着重研究那些使得生命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东西。它旨在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我们不想挥霍我们的生命,我们该做些什么?
必须清楚,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快乐心理学,也不是心灵鸡汤,更不学,人生并非时时快乐。积极心理学家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生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如意、艰难、困苦甚至是苦难。人的生命会有许多的负面情绪,如悲伤、痛苦、抑郁、绝望等。但也存在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一面:在绝望之中会有希望,在悲伤之中会有安慰,在痛苦之中会有坚强与成长,在逆境之中会产生对生命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爱,而这些正是积极心理学家所关注的。
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善良的种子,而积极心理学家通过科学研究去了解与探索这些美好的特质要怎样才能被培育、怎样才能被发展、开发后又要怎样保持,终找到我们要怎样才能够过上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的答案。幸福、有意义的人生是一个结果,积极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得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栽培”这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