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藏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作解读, 以配合陈列展览让更多观众能够读懂艺术大师的作品。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画坛巨擘, 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他的数十幅作品, 主要是国画, 就品相来说, 可分为三个类别, 其一为成品, 即画面完整, 并且题款、印鉴齐全的作品。另一类则是虽然画面内容相对完整, 但没有题款或印鉴, 可归为半成品, 亦可称为手稿。此外, 还有较大部分可谓草稿, 用碳精笔、铅笔或墨笔作的写生稿和述写稿, 甚至还有随意而为的练笔之作。
★ 徐悲鸿与贵州渊源颇深,他不仅数次到过贵州,与廖静文1944年在贵阳订婚,还在贵州结识了杨德淳,这批馆藏作品中,有许多为杨德淳当年所收藏徐悲鸿之画作。
★ 贵州省博物馆首次对馆藏徐悲鸿的60余幅书画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赏析。这些藏品大多流传有序,来源清晰,且创作于抗战时期,恰逢徐悲鸿创作的高峰期,因此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本书结合徐悲鸿其他作品及文史资料,尤为注意还原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心路历程,并从文物研究的角度,挖掘了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
★ 图文并茂,高清画作,全彩印刷,方背精装,具有收藏价值。
序
徐悲鸿先生(1895—1953 年)是中国现代画坛巨擘。贵州省博物馆是全国收藏徐悲鸿先生作品最多的文博单位之一,共近 60 件(套),这可能多少令人意外,但凡事皆有其因。其一便与抗战期间徐悲鸿先生在贵阳的活动相关。他多次来筑,在这里结交了许多朋友,且有求必应,故而有许多作品流传其间。其二,贵博前贤注重徐悲鸿作品的收集。据档案资料,我馆最早的一件徐悲鸿绘画作品入藏于 1954年。而在我馆长期从事文物征集、鉴定的著名书法家陈恒安先生(1909—1986 年)在抗战时期与徐悲鸿先生有过较多交往,对徐悲鸿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故格外关注徐悲鸿作品。此后锱铢积累,广泛征集,渐成今日规模。
这些藏品大多流传有序,来源清晰。它们大多创作于抗战时期,恰逢徐悲鸿先生创作的高峰期,因此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藏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作者遗留下来的草稿,有的应该是在艺术创作中灵光乍现的信手笔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更有意思的是,还有的是作品与底稿都保存下来,对照起来欣赏,更能真实地反映作者的艺术思想及创作过程。
本书结合徐悲鸿先生其他作品及文史资料,尤为注意还原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心路历程。 例如对馆藏《 国殇》七幅草图的挖掘,尤有意义。这组草图反映的是民众为 1932 年 1 月 28 日至 3 月 3日间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阵亡的英烈送葬的过程,大约绘制于 1942 年底。可见此事一直萦绕于徐悲鸿先生心头,进行了长期构思与准备,以激励人民抗战,但直到他去世仍未能完稿。文为时而著,诗为事而作。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的徐悲鸿先生作品,充分彰显了国家遭受蹂躏时艺术家以笔为戈的爱国情怀。
将作品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方能瞥见历史的深景与作者的心境,也才能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这是我们一直提倡的研究方法。对此,将馆藏徐悲鸿先生作品视为一个整体,在分类的基础上,把徐悲鸿先生的同类作品及历史文献相互关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读者在欣赏艺术大师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息及创作者的心迹,从而更加真切、全面地领略徐悲鸿先生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
以图写史,画为心声。徐悲鸿先生抗战时期的作品有很多是历史的镜像,是心境的写照,通过我们的工作,或能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是为序。
贵州省博物馆馆长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