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即远近,眺望即山水,《小山重叠》即是对山水画的跨文化观察和解读。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程,本书追根溯源,回到汉魏六朝乃至先秦时期,结合青铜器、墓葬壁画、画像砖石和大量传世画作,寻找山水画的根源图式及空间形态,观察它们在历史中如何发生、演变,互相借鉴、影响,最终塑造出山水画的形貌。作者重点探讨了汉代绘画中仙山图画的样式,高远、深远、平远的早期萌芽,中国绘画中的外来元素,经变图模式与山水画核心图式的确立,等等。一系列的议题串联起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脉络,当我们从比例、结构模式、图式的生成与演化等角度来思索绘画及绘画史,也许会重新认识绘画。写作视野同时越过天山以西,远至欧洲,检视各个古老文明的艺术,游观古罗马的壁画、中世纪手抄本插图和文艺复兴杰作,眺望两河流域的浮雕与波斯细密画,追问世界绘画叙事模式的前世今生,感知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与互动……
- 陈丹青、梁文道盛赞的青年画家、中国山水画的知音韦羲,继《照夜白》之后再次重返古代山水现场,游走于东西方之间,畅谈山水画的源起与流变。古希腊罗马的壁画中就有风景的萌芽,但西方风景画到17世纪才宣告独立;而中国汉代的墓葬壁画中也有起伏的山川,但中国山水画至隋唐才走向成熟。在或长或短的空窗期中,世界的山水画经历了什么? 本书采用横跨东西方的艺术史研究视野,并列考察从汉到明、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的各类画作,在横向与纵向的多重对比中,探究山水画的形成、交流与发展。
- 山水如何进入绘画?本书重点追溯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演变,从青铜器的云气纹中,找寻山水的前世;从汉代画像砖和博山炉的图案中,回望山水的童年;从隋唐石窟壁画中,追索北宋伟大山水画空间、构图的来源……结合《洛神赋图》《明皇幸蜀图》《山庄图》《溪山春晓图》等具体画作,考察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比例关系、时空结构,以及图式的生成等,还原从实体山水到绘画艺术的转化。
3.古人如何观看山水?半山游目、林中远眺、以小观大、高山仰止……结合具体画作,分析古人观看风景的11种方式,从而为欣赏者的我们指出游观水画的门道。
韦羲,画家、写作者、艺术史学者。著有艺术史论集《照夜白》《小山重叠》。看理想音频艺术课《20幅名作品里的中国美术史》《中国艺术2000年:透过山水,看懂中国画》《两种自然里的艺术史》主讲人。
前言:转身万里,回首千年
绘画的理由
每片树叶里都有一棵树
剪越江秋
《溪山春晓图》与晚明实景山水
非典型南宋山水和实景画
如见所梦:李公麟《山庄图》
拔示巴三次出现在楼梯上
上升与下降
看风景的方式
大地上的山水
经变图与《明皇幸蜀图》
绘画即剧场
细密画的风格与尺度
谁能画出《洛神赋图》?
岩山寺佛传图:全景式蜂巢空间叙事模式的诞生与流传
线条的引导:飞升、坠落与分崩离析
为什么山水画看上去都一样?
中国绘画的衰落是因为写意?
边界与突破(上)
边界与突破(中)
边界与突破(下)
波提切利的愿望
绘画的胜利
后记